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非遗之恋 / 第二十六章:意外的收获

第二十六章:意外的收获

    非遗展的活动刚结束,王辉说永宁的文化局也要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非遗展示活动,李主任有意邀请大家参加。虽然大家没资格参加自治区级的这次大型活动,但毕竟我们在这个节日期间也算参加非遗日的活动了,这对我们大家来说,有点像加入了正式的行列了,另外,我们觉得在永宁申报非遗传承人的事儿有点靠谱了,毕竟李主任邀请了大家。永宁的活动定在了这周的星期六,也就是六月份的第三个周末。

    我们大家现在一共有七个项目,分别是王辉的葫芦烙画,小鱼的药染,老王的珠绣,老刘的糖画,李文阁的蛋雕,大喜的刺绣和小白的版画,加上我一共八个人,一起来到了永宁的宁和广场。

    这是我们第一次正式的被邀请参加非遗展示活动,对大家来说很有纪念意义。

    位于YC市永宁县的宁和广场,地处城中心,是永宁县城最大的广场,也是永宁人开展各种活动和市民休闲的好地方,每天下午以后广场上挤满了人,跳广场舞的,唱歌的,遛弯的都汇聚在宁和广场。

    展会会场的布置很简单,没有漂亮的展位,只有两排简易桌加一把折叠椅,十个一排对应着,摆放在广场的两侧,桌子前拉着横幅,头顶上是红色的方形遮阳伞。

    李主任忙碌着,过来和大家握手:“辛苦你们了,你们来太好了,就在这一排摆上吧。”说完和大家打打招呼,又去忙了。

    李主任今天看起来很兴奋,带着一个助手忙前忙后的招呼着大家,和大家说说笑笑,就像一个家长。

    “那个刘迎春咋还不来,赶忙打电话催催。”李主任对助手说。

    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一个个的兴高采烈,互相打着招呼,聊着家常,气氛轻松而愉快,颇似赶集开始摆摊前,轻松忙碌又愉快。

    没有领导讲话,也没有敲锣打鼓,只是顺其自然的等待着观众的到来。

    整个上午基本没什么人,大家互相走动着,聊着天,李主任说,下午傍晚的时候广场上的人特别多,让我们耐心的等待。

    对面的两位老师唱起了山花儿,那悠扬的歌声吸引了一些路人。

    我没事儿在各个摊位上溜达着,和老师们交流着。

    旁边一个大约有六十多岁的大姐和她的女儿,摆弄着桌上的剪纸,长长的一幅剪纸作品剪了大大小小100只蝴蝶,很是招人喜欢,她说这叫百蝶图,是她最得意的作品,她家是附近农村的,离这里不远,看得出她对自己的作品很珍惜,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生怕被风吹跑。

    她叫齐立娟,是隆德齐家剪纸的传人,齐立娟剪纸技术,是由其父亲齐效贤所授。剪纸是齐家的独门绝活儿,其特色是从头到尾只依靠一把剪刀剪出,不用刻刀。齐效贤与齐国汉、齐忠的书法,在当时被称为隆德乡间“三齐”。逢年过节的时候,他写对联、剪纸,家里姐妹们都跟着他一起剪纸。齐效贤剪纸最绝的是不画样子,拿起剪刀就能直接剪出漂亮的剪纸。

    三十四年前,齐立娟从老家隆德县凤岭乡嫁到永宁陈家,并把剪纸技艺带到了永宁。过去永宁这一地区的人都不剪纸,于是齐立娟就利用农闲时间剪纸。起初,没有人认可剪纸这项技艺,甚至连家里人也不支持她,认为剪纸没什么用处。

    但对剪纸近乎痴迷的齐丽娟并没有因此放弃剪纸,而是一直在坚持。正是这份坚持,让她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更让她欣喜的是,在她的熏陶下,女儿陈晓颖从小就表现出对剪纸的热爱和天赋。

    老王似乎又发现了新大陆,连忙招呼着我过去。一个摊位前的钩编鞋吸引了我,花花绿绿的,款式也很新颖,一个小媳妇一边和老王聊着天,一边钩着她的鞋,她的熟练程度,颇有那个“手工魔女”的样子。

    她叫郝艳红,三十多岁,是原隆村的移民。

    履,是汉以后鞋的总称。秦朝时期,古代称鞋为屦,履为动词,是“践”、“踩”或“着鞋”的意思。鞋子有着悠久的发展史。

    大约在五千多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们保护脚不受伤的一种工具。最早人们为了克服特殊情况,不让脚难受或者受伤,就发明了毛皮鞋子。鞋子发展到现在,就形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鞋子分类有很多种:按穿用对象分,有男、女、童等鞋;按季节分,有单、夹、棉、凉等鞋;按材料分,有皮鞋、布鞋、胶鞋、塑料鞋。

    按工艺分,有缝绱、注塑、注胶、模压、硫化、冷粘、粘缝、搪塑、组装等鞋。

    钩针编织的起源有相当多种说法,有人认为钩针编织来自拉伯半岛、南美洲、或是中国,但现今没有具体的考古证据证明钩针编织到底源源自哪一个地区。

    爱尔兰蕾丝钩针的早期发展可说是家庭手工业兴旺时期的重要推手,特别是在爱尔兰与法国北部某些传统农耕或畜牧产业被战争、土地变更改变的地区。另外也跟中产阶级的兴起息息相关,他们是家庭手工钩针编织的大买家之一,加以钩针编织易学易懂,在任何地方只要有针跟线就可以工作的特性,也使得它越来越普及。

    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由购买爱尔兰生产的钩针编织蕾丝品和自学蕾丝编织逐渐盛行起来,最早的爱尔兰蕾丝编织法传到法国之后,花样就变得更为丰富,1842年,RiegodelaBranchardiere出版的蕾丝钩针编织花样中,就有更多的片盘状蕾丝花样,进而发展到用羊毛毛线来编织衣物的立体构成和花样,早期钩针编织的发展在1840年代形成了复杂且丰富的时期,不仅线料种类繁复,花样也层出不穷,今日1840年代的维多利亚蕾丝作品也成为收藏家的喜好之一。

    由于钩编变化的多样性,钩织各种实用漂亮的鞋子也逐渐的兴盛起来。

    “老师,你们都是有文化的人,我们做的东西没有你们做得好,不要笑话,尤其是小鱼老师的作品,真好看,以后要多帮帮我们。”郝艳红看我过来,十分真诚。

    “你做的这些鞋很漂亮。”我夸奖着她,她不好意思的扭动着身体,两只眼睛眯成一条缝:“那里啊,听说你们是一个团队,能不能以后也带上我们?”说着,把旁边的一个小姑娘喊过来:“娟娟快来。”

    不远处的小姑娘跑过来,靠在她的身边。“这是我们村的马娟娟,可有本事了,她上过中专,还在新华百货工作过,是我们村的党员和能人,她主要做头花。”

    眼前的小姑娘,身体十分的单薄,看起来也就二十来岁的样子。她害羞的躲在郝艳红的身后,小声的说道:“别听郝艳红瞎说。”说着话,脸就红了。

    头花是簪子子发展而来的首饰。由花头和针梃两部分组成。头花是一种古代就有的装饰品,一直持续到现在广为流传。在古代,只要条件允许,不仅婚礼喜庆日时要戴绒花,而且一年四季都愿意头戴绒花,求谐音吉祥。

    清宫后妃们的头花,还有大批的绒花、绢花、绫花流存于世,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堪称“乱真”之花。据说,唐代杨贵妃鬓角有一颗黑痣,常将大朵鲜花戴在鬓边用以掩饰。因鲜花容易枯萎,就令人研制鲜花颜色做绢花。此工艺不断发展,越制越精。

    清代遗留下来的绒、绢、绫、绸等质地的头花有白、粉、桃红三色牡丹花,浅黄、中黄、深黄三色的菊花,白、藕、雪青三色的月季花及粉、白相间的梅花等等,历时百年不久,仍鲜艳悦人。

    随着这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传统的头花也越来越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马娟娟所做的头花均为清代绢花款式,姹紫嫣红的很是漂亮,摆在那里很显眼,路过的女人们看到后,都会情不自禁的驻足。

    我们一起交流着,我给他俩介绍了我们的想法,他俩羡慕的看着我们,小声商量起来,然后对我说:“老师,我们两个也想加入你们的团队,跟着你们一起发展,您看行不行?”

    “当然行了,欢迎欢迎。”老王拍着双手,高兴地喊着:“来来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新成员。”然后就带着他俩去给老刘他们一一介绍。

    大家听说有新人加入,都很热情的和他俩握手,表示欢迎。这时候,郝艳红和马娟娟也不再腼腆了,泡在小鱼的展位前,三个女人开始喋喋不休。

    “头儿,你看那个残疾人,是做贺兰砚的我认识,他挺不容易的,以前在一家工作室干了好几年,现在自己一个人在家,是农村的,要不咱们把他也拉到咱们这儿来吧。”老王不管走到哪里,对残疾人都特别的关注,我跟着老王来到了这个残疾小伙子身边,和他交流起来。

    他叫刘迎春,就是上午李主任打电话催促快来的那个人。由于他家离县城比较远,行动又不方便,所以来晚了。

    李文阁也跟着过来了,他看到有人雕刻贺兰砚,就过来拿起人家的作品左看看右看看,一副挑剔的眼神。李文阁是专家,我也很想听听李文阁对刘迎春作品的评价。

    李文阁和刘迎春交流着,给刘迎春一些建议,刘迎春信服的点着头,显得十分的谦虚。

    “这是我们的工艺美术大师李文阁。刘迎春,不行以后你就跟我们混吧。”老王指着李文阁对刘迎春说。

    刘迎春看着老王,有些迷茫:“王老师,我不方便和你们一起到处跑,怎么加入啊。”

    “没事,你以后就算我们的人了,你啥都不用干,有啥事我们可以帮你,行不行?”老王继续邀请着刘迎春。

    “那行。”刘迎春笑着。

    李文阁看上了一个小砚台,问刘迎春怎么卖,刘迎春说这个砚台是别人定的,不能卖,正在说这话的时候,李主任正好来到旁边:“李文阁,这个你可不能拿走,这方砚台可是文联领导专门找我让刘迎春定做的。”然后马上伸手把这方砚台拿过来,掏出一张报纸包起来就要走,李文阁见状,伸手去抢:“我先看见的,先到先得,他不还没有来拿嘛,刘迎春你再给他做一个不就行了嘛。”李文阁看有人抢,不依不饶。

    两个大男人都拽着砚台不撒手,对着眼儿,互相对峙着,看起来十分的好笑。僵持了一会儿,李文阁松手了:“好吧好吧,民不和官斗,看你这个领导挺不容易的,让给你了,要是别人,我才不管他是谁呢。”说着话,李文阁摆摆手,又显出无所谓的样子。

    李主任十分得意的把砚台包好,小心翼翼的放进他的黄挎包里,摇头晃脑的吹着口哨,走了。

    中午了,李主任给每个人拿来了盒饭,一人一瓶矿泉水,大家吃的有滋有味。吃完后大家趴在桌子上迷了起来。

    下午四点了,广场上的人多了起来,以至于逐渐变得拥挤,大家紧张地忙碌起来,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才依依不舍的收拾东西返程了。

    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永宁县城,我们在永和广场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居然卖了这么多东西,老刘卖了1200,老王更是夸张,愣是卖了1600多!这是为什么?

    回家的路上,大家很兴奋,感觉今天收获挺大的。

    “呀,李主任给我打了200块钱。”小鱼惊叫着。大家赶紧看自己的微信,看到每个人的微信里都有李主任的红包,时间显示是下午4点钟。

    我们被李主任感动了,真没想到活动还没结束,他就着急的把补助发给了大家。

    “今天咱们的收获不小啊,我又收编了三个人。”老王得意的显摆着自己的功劳。

    “对了头儿,我忘了一件事。李浩说明天他们要去黄河大峡谷,问咱们愿不愿意去帮他们做志愿者。”老王突然说道。

    “你早干嘛去了,这么晚了才说。”王辉埋怨着老王,小鱼也瞪着老王,老王吓得不敢吭气,刚才的得意劲儿全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