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股民崇祯 / 第76章 管家的见识

第76章 管家的见识

    皇帝想到,朱经理人生地不熟,从几百年后刚来大明,对这边的情况两眼一抹黑,也是急于为自己捞钱,而犯了急躁盲动的错误,而这个错误,自己这个大明的皇帝也经常犯。于是解释:

    “我也不是怀疑你,只是今天那个菜农身上的味道很不对,你一直拉着他说话,我有些气恼。一个菜农,有什么好问的呢?”

    “诸葛亮也不是神仙,靠几个奇谋妙策,就能平天下。他能决胜于千里之外吗?打仗时不也得整天跟军队在一起。他要是宅在家里,会有那些治国的办法吗?不是的,应该也是从各层次的人那里收集信息,分析研究判断来的。

    汤文琼是个农民,代表了大明最多人口的农民,他的生存情况,所思所想,很是重要,现在李自成张献忠的造反军队里,有很多是农民吧?”

    皇帝有些明白朱经理的思路了,可还是有点不服气,那么臭的农民,他可真心不想再碰到,于是,有些戏谑地问:“那汤文琼的话里,可有什么能帮到朝廷的?”

    朱经理被皇帝一逼一挪揄,猛地还真想到了主意:“汤文琼说这辈子最大愿望是进紫禁城,要是把老百姓买国债的场地改到文华殿呢?岂不是会有很多人去买国债?”

    “文华殿是宫里,岂能容闲杂人等入宫?出了事可怎么得了?”皇帝立即反对。

    “其实这是一个参观的门票钱。参观就是让他们进来看紫禁城的。花二两银就可以到紫禁城来看一看,就算以后大明朝庭不还这二两银子,他们也不会觉得自己亏了。要是后来能够连本带利的还了国债,那他们就是白赚了利息,还又白赚一次看紫禁城。这个肯定很划算的。”

    “真的会有人花钱看紫禁城,紫禁城有什么好看的呢?”

    “你是大明天子,从小就天天看,当然没觉得有什么好看。但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一辈子也看不到紫禁城,物以稀为贵,会有很多人愿意花这个钱。”

    皇帝还是觉得这事儿好像不靠谱,而且那么多人来紫禁城,有一些安全的问题。

    “那么多人来,会不会有反贼和密谍跟着跑进来,会危害宫里?”

    “到时候调集宫里面的锦衣卫和太监们排成一排,装上栏杆,左右排成两排,一次只放100人进来。采用这样一些办法,就算有反贼和密谍进来,也是只能交钱看一看,有那么多人防备,几个反贼进来能干成什么事?

    为以防万一,到时候先安排好这些东西,再安排一场演习,找一些太监假扮成人群,然后全程走一走看一看,买些国债。演习没问题了,全部准备好后,才开始让外面的人进来买国债。”

    “演习?找人假扮成人群,全部先试一遍,是不是这个意思?”

    “不错啊,如果有什么问题,在演习里面,就可以发现了。让那些假扮的人群,去做各种乱跑乱动的动作,看看有什么结果,我们如何防备和控制。”

    皇帝总算是有一些放心了,然后他问:“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估计能卖掉多少的国债?”

    “京师里面有多少人口?”

    “大臣们经常说京师人口百万,那估计有100万吧。京里面没有进行过严密的人口统计,都是按照京师里面卖盐的数量估出来的。”

    “愿意买国债的人这几天买过了,后面就是不愿意买国债的人,我估计能有两成人家买国债。这样的话估计2万到3万人会买。能卖个5万两的国债吧。”

    “5万两也不算多。能卖出这么多吗?会不会只卖几千两?搞这么大的事情,最后只有几千两,那也太不划算了。”

    “在几百年后,每天限制1万人参观紫禁城,排队进城的人能排到几百步远。”

    “那看一次宫城多少钱?”

    “门票倒不贵。60块钱一张,普通人一天的收入吧。要想玩得开心,还得在紫禁城里面的餐厅吃饭,买一些饮料喝,每次花掉几百块钱很正常。”

    “紫禁城里面吃饭?宫里面还有餐厅给人吃饭?”

    “哎呀,几百年后已经没有皇帝了,紫禁城里面都没有皇帝住。这个紫禁城,就是给人参观用的。因为要保管这些宫里面的家具啊,还有各种文物,这些门票钱就是拿了去维护紫禁城,还有修理这些宫里家具物件。”

    皇帝在心里面盘算来盘算去,最终说:“就算能卖出5万两银子,朕还是觉得太亏了,你想想看这些钱到时候还得还,还要再付一成的利息。他们还能白看一次宫里!”

    “这也没办法,大明的信誉太差,大家都不相信朝庭能准时还钱。要不干脆不要卖国债,就是二两银子让他们进来看一遍紫禁城。”

    “这在大明说出去也太难听了。那些士绅勋贵家里很多也是有园子的,就没有听说过,谁收钱才让人进去看园子的。朕收钱让人家进来看,坏了规矩,太不体面了。”

    这就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一个人啊。什么时候都是要面子。挣钱的人,哪里顾得上那么多的面子,没钱就是最没面子!“那你想怎么样?”

    “你再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能多卖出一些国债?”

    原来是嫌弃债不够多。朱经理觉得可趁机鼓动皇帝去接近市民,了解民间疾苦和社会真相,试着说:“买了超过200两国债的,可以由太子接见谈话。买了超过2000两国债的人,由皇帝接见谈话。”

    这是从参观皇宫进化成了参观皇帝和太子了。

    “太子才13岁,每天正忙着学习,怎么可以去浪费时间在这上面?”

    “又不是要去考状元,学习那么多干什么?”

    “学习好了以后,才能当个好皇帝。”

    “当皇帝干什么?还不是去治理百姓吗?都不了解这些百姓,怎么去治理?”

    “你的意思是趁这个机会,见一些百姓,了解一下民间的生活和民间的疾苦,是不是这样?”

    “也不光是召见买债超过200两的人。太子可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去问问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家里是做什么的,每年收入多少?住的房子有多大,房价是多高,房租是多少?米价是多少?

    每天开支有多少,家里人口有多少?他们害怕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恨什么,平常喜欢干什么,对时局的看法怎样。通过这些,可以了解整个大明社会,还能得到军民百姓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