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玄幻奇幻 / 天地庄周马 / 第二章、祖上

第二章、祖上

    杨石开的祖上本是个当地富绅,家业积累到高光的时刻,家累巨富,真的是可以用钱塘自古繁华,玉鉴琼田三万顷来形容!

    杨家从江浙繁华之地经南昌故郡举家迁到东吴富庶的岳阳一带,如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秉承宋代杨家忠良之后的遗风,杨石开祖祖辈辈克勤克俭,和气致样,穷者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兴时广置义田,困时忠君爱国,遵纪守法,招募乡勇,共剿匪寇,深得民心!

    谈到东吴,就不得不从楚文化说起。

    东吴富庶,九省通衢,洞庭鱼米,前有长江天险,后有幕阜山高,进可攻,退可守。如果说自古得中原者得天下,倒不如说是得东吴者得天下。

    据《楚文化史》记载,楚文化是在江汉地区诞生和成长的,但它的主源不在江汉之间。新石器时代江汉地区的土著,是传说中的三苗。《战国策·魏策一》记吴起称:“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而衡山在其北。”正如王勃写的那样,“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国语·郑语》和《史记·楚世家》都说,楚人是祝融的后裔。长沙市子弹库楚墓出土的帛书,有“帝夋乃为日月之行”句。帝夋,即高辛的别称,意思是,楚人把高辛尊奉为宇宙的主宰了。祝融既是火神,也是雷神。在楚辞中,雷神是丰隆,号为云中君。《国语·郑语》记西周末期郑国的史伯说:“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屈原所作《九歌·云中君》称颂雷神“与日月兮齐光”,也可以说是称颂祝融。求南岳圣帝,便是求祝融峰上的火神雷神。楚人的先人以凤为图腾。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凤的原型,应是一种或几种凡鸟想象而成的,山雉大概是其中的一种。《尹文子·大道上》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楚人错把山雉当凤,高价买来准备献给楚王,可买回的山雉却途中死了,结果,楚王仍对此人予以厚赏。先秦之世,唯独楚人好以凤喻人。《史记·楚世家》记楚庄王答进隐者之问“东山上有一只鸟,三年不鸣也不飞,您觉得是怎么回事?”说道:“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如此看来,作为春秋五霸的楚庄王,不愧是一个极其懂得韬光养晦的人物!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无论是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还是近代的“中兴名臣”和中华民族的解放,楚人都是从来都不甘落后的。主宰吴越政坛的伍员、伯嚭、范蠡、文种,都来自楚国。楚人的思维方式集天地之灵气,崇文尚武,有着自由、浪漫、狂放以至怪诞的优秀精神文明传统,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

    东周的文化,作为一个大系统,就哲学而言,按地域划分,北方以儒家为代表,南方则以道家为代表。有人认为,列子是比老子更早的道家,但是,《列子》一书却疑为伪书伪作。《列子·黄帝篇》引《鬻子》曰:“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祸福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楚人奉祀鬻熊,楚人熊绎所承的基业是由鬻熊开创的。鬻熊是商末周初的一位知名酋长,颇受周君恩遇。《史记·周本纪》说,周文王“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说明文王礼贤下士,深得民心!先秦诸子百家,南方人尤其是楚人,皆以老庄屈子为荣为傲,忠君爱国,视死如归的同时却又清静无为,功成身退,这也是作为道家的聪明过人之处。因此,楚人亦多尊崇老庄哲学。“

    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说的是量变到质变向对方转化的辨证法。刚柔贫富,彼此消长,守我之静,待彼之动,杨家世代耕读传家,人才辈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靠的就是万法自然,善于审时度势,进退顾盼定皆能恰到好处!古人云:“胜,不妄喜;败,不惶馁;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商场如战场,经商置业,正如带兵打仗,到底是将门之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天下兴亡,王朝更替,从来不会因为某一个或几个人或好或坏的意志而改变。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和历史的长河中,总是显得何其渺小,如沧海一粟!

    孟子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唐宋元明清,一路走来,血雨腥风,聚散皆缘,每一场灾难和浩劫,无不推动一场新的文明和进步。

    如果说李世民有着胡人的血统,那么,到了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龙袍加身,这天下又复归了汉人。随着赵宋的衰微,南宋经崖山海战,上十万军民集体跳海殉国,华夏黄金的土地便落到了蒙古异族的手里。

    从1328年到1333年,元朝在六年的时间里就换了换了六个皇帝:泰定、天顺、文宗、明宗、宁宗、惠宗。

    随着元朝皇帝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其实,早在明太祖朱元璋出生的前三年,即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息州人赵丑厮、郭菩萨以“弥勒佛当有天下“为口号反元,被后世史家视为元末农民起义的先声。尽管这些起义被镇压了,但说明元朝已在泰定年间进入了多事之秋。

    一代伟人毛泽东有诗曰:“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有人不禁要问,毛泽东列举了那么多位皇帝,为什么单单不提刘邦和朱元璋,再怎么说,秦汉唐宋元都提了,至少也要提一下明清两朝吧。

    其实,他曾经多次向外界宣称,诗忌直白,不作解释。

    有人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称《沁园春》作为一首词,是有一定的平仄格律要求的,也就是说,你必须要以最少的字,以最少的事去表达你的内心思想!

    伟人一生博览群书,连二十四史都一一作了批注,恰恰相反,那些他欣赏的人物都没有列举在沁园春里,比较典型的就有刘邦、朱元璋和魏武帝等。

    魏武帝曹操到死也没有称帝,即使三分天下之时,刘备孙权都先后称帝了,曹操也没有学他们的样,他那一个魏武帝还是他的儿子曹丕追封的。

    中国历史也罢,世界历史也罢,历朝历代,一旦到内忧外患,盗贼四起,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时候,这个王朝估计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元朝末年,也正是经历了从一个下坡路走向另一个上坡的时期,这跟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差不多。

    元朝连年征战,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得不采取强征赋敛,肆无忌惮地搜刮民脂民膏的政治措施欺压中原百姓,尤其是汉人。

    在元朝暴政之下,连平民都分为若干等级,有民户、军户、匠户、灶户、站户、盐户、矿户、儒户等好几十种。元代的公私地租和高利贷十分苛重,元朝末年,官府强加在百姓头上的各项瑶役赋税,比之元初猛增了十几二十倍之多,加之官吏肆虐,横行无忌,满朝上下,几乎无不索拿卡要,可谓天怒人怨!不同的户籍要向朝廷缴纳不同的赋役,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游牧民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所向披靡,亦不止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泱泱中华,几十个民族,元朝的疆域毕竟让人望尘莫及!

    日本帝国主义鼓吹“崖山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无非不过是为了给自己的侵略战争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借口而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正统的华夏,正统的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自古以来,历朝纷争,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命运共同体。

    荆楚蛮荒之时,楚庄王问鼎中原,方成“春秋五霸”。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中国人民历来都是最能对抗残暴统治的!

    每一个民族,都有每一个民族的血性和政治,元军所到之处,无一不是烧杀抢掠,尽皆屠城,血洗一空!

    电影《止杀令》里的那一位老者,将墨家的“非攻”演绎得淋漓尽致!成吉思汗蒙古族如果能够收敛锋芒,如果能够控制杀戮,如果能够任用汉人为官推行地方自治减少苛捐杂税,明太祖朱元璋又哪里能够有坐天下的份!

    历史,逃不脱的仍然还是两个字一一轮回!

    人生,亦是轮回。

    在元朝,汉人是最下等的人。那时候,中原的遗老和名士,大都拒绝在元为官。当然,赵孟頫除外。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他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

    国破家亡,不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却充当仇人的鹰犬,作为一位书法大家,如果要道德绑架一个人的吧,后世对赵孟頫其实是有看法的。

    书法,绘画,文学,一切与舞文弄墨等文化有关的东西,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国粹,历来讲的都是节气!士可杀,不可辱,头可断,血可流,就是不做亡国奴。而今,都改朝换代了,这亡国奴,是做也得做,不做也得做!历朝历代的忠臣良将,如果能够历经几朝几个皇帝而又能全身而退的人,翻遍了几千年历史,恐怕也找不出几个这样的人出来!

    解放前,流行的“凤阳花鼓”是这样唱的,“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必然,元朝的那个龙年,即使不出个朱元璋那样的人,未来也一定会出个像朱元璋一样的皇帝!

    如果说这个世界上真有什么所谓的真命天子的话,那么,历史上的元朝天历元年这一年正是龙年,这个龙年,还真的是生了一条龙!

    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一》载: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朱元璋的父亲生有四个儿子,朱元璋排行老三。母亲陈氏,在怀朱元璋的时候,曾梦见一位神仙给了他一粒药丸,放在手中还有光亮,吞了它,醒来口里还有香气。临产时,满屋有红光。从此,晚上经常有光升起。邻居看见,还以为他家里失火了,总是慌慌张张跑去帮他们救火,结果什么都没有。这样搞了几次,邻居们也便再也不去他家救火了。朱元璋长大后,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元至正四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苦难,先是水灾,紧接着又是旱灾,天灾之后又是蝗虫肆虐和瘟疫横行。

    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栽下的庄稼苗被晒得干瘪枯黄,黄土晒成了一条条的裂缝,大地变成了烈火金刚。眼见着收获无望,人们只有靠挖野菜,取草根和啃树皮充饥。由于蝗虫黑压压地铺天盖地,有时候,地面上甚至于连野菜草根这些东西都找不到,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瘟疫肆虐,钟离太平乡的人们,熬过了一天又一天,熬过了一月又一月,已经是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了!有些人家,夫妻或父子兄弟之间甚至共穿一条裤子的都有,白天由一人赤身裸体躲在被子里,另一人起床着衣见人或干活,如此轮班,说起来,写出来,都算不得是什么笑话!

    随着整乡整村子里的人莫名奇妙地一个个接二连三地一病不起,患者开始只觉得浑身无力,继而上吐下泻,不几日便一命呜呼地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以为然,可到了一个村子一天之间竟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大家不得不纷纷四处逃命!野狗、乌鸦,蛆蝇等,撕咬、啄食、分解着尸体,一时间,哭天喊地,哀鸿遍野,真是满目疮痍,人间地狱,惨不忍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些个人,也都成了神州大地这一个时期互争天下的风云人物。

    土地也还是那么一块土地,人却常常非要争个面红耳赤,争个你死我活誓不罢休不可!

    龙凤九年,公元1363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将吕珍攻安丰,吃完城里的粮食,不但人吃人,甚至吃起了腐烂的尸首和人油炸泥丸子。

    到了三月份,朱元璋和陈友谅又在江西鄱阳湖上演了一场中国历史上规模浩大的大水战,这一场水战打了一个多月,说是水战,其实采用的又是火攻,就像三国周郎赤壁一样,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太祖时年十有六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也就是说,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们家就死了三个人。不但没钱埋,还没地埋,好比我们现在一样,城里的只能火葬,问题是,偏偏这个城里的人还掏不起火葬费,你说作不作孽!生不起,死不起,病不起,养不起,其实自古以来都是一样的,人何必要自己为难自己。老实说,朱元璋一辈子还是算幸运的,因为他一路上老遇好人,老遇贵人!

    当年,明太祖家里没钱没地穷得丁当响的时候,就有同一个村里的一个叫做刘继祖的人给了他一块地,朱元璋这才卷着几床破草席葬了他的父兄哥嫂。我曾听过一个关于风水先生说风水的故事,不知是不是说朱元璋葬父突然间遇到大雨倾盆,人都无法安葬,结果好像偏偏葬了一个山洪灾害点还是什么老天爷直接帮他把自己的父亲给葬了。都说地葬有缘人,但若说什么风水宝地就不可太当真了。试想,要真有风水宝地的话,那些有钱的,那些当官的还都争着去城里买几套房干什么,城市套路深,那还不如回农村炒墓地呢。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火葬的话都烧成一把灰,那顶多只能种菜,哪还谈什么风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也有人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其实,历史由谁书写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泰民安,重要的安居乐业。农民不种田,即使饿不死帝王家,可翻遍了帝王家,也没有一个是种田人。陈胜吴广种过田,但他们终究也没有当上帝王。据说,那些当帝王的人都是天生异象的,像刘邦斩白蛇,像刘备家有树如车盖,赵匡胤,朱元璋都成了香妃,这都是讲鬼故事!

    史书上说太祖朱元璋葬了父兄后孑然一身,便入了皇觉寺当了和尚。一个大男人,不想着报效大元朝廷,却去求神拜佛,那岂不是王八念经一一装正经啊。去皇觉寺,万一,万一那些尼姑们看上了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