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长生道途之三生石 / 第三十六章 驻地详情

第三十六章 驻地详情

    多数洞穴是由岩石溶解形成,也称为“溶洞“。一般溶洞的溶剂都是溶有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或雨水,也就是碳酸。石灰岩中的碳酸钙遇到碳酸,会生成微溶的碳酸氢钙。溶有碳酸氢钙的水遇热或当压强突然变小时,碳酸氢钙就会分解,重新生成碳酸钙沉积下来。洞顶的水在慢慢向下渗漏时,水中的碳酸氢钙发生上述反应,有的沉积在洞顶,有的沉积在洞底,形成石钟乳和石笋。

    这种洞里会出现很多美丽的“装饰“物。它的地下富含硫化氢气体,并和水混合形成硫酸,这个玩意儿可比碳酸厉害多了。于是洞中出现了最疯狂的“装饰物“。不过,美是有代价的,游览这个洞时鼻子和皮肤的感受,基本和游览化工厂的反应车间差不多。

    毫无疑问,肯定是先有岩石,再有溶洞的。但有的洞穴是和岩石一起形成的,“熔岩隧道“就是这样的洞穴。在火山大爆发后,熔岩会像大河一样流淌。有时,四周的熔岩冷却成石头的“管道“,而中间的熔岩继续在其中流淌。这就有可能形成一个“熔岩洞“。

    除了“熔岩隧道“,还有其他千奇百怪的“熔岩洞“。火山口垂直洞穴就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很容易理解;大裂缝洞穴会在熔岩喷出的地方,或者火山地裂地带形成;熔岩膨胀洞穴形成的原因是熔岩把上面的石头顶起,然后它冷却后就形成了洞穴;有时候熔岩中一个大的气泡都可能形成“溶岩膨胀洞穴“;最有趣的是“熔岩铸造洞穴“,它是熔岩淹没了大树甚至动物的尸体,这些有机物很快烧成灰,在熔岩中形成一些洞洞。

    另外还有几种不太常见的洞穴,比如冰川洞穴、海蚀洞穴、断裂洞穴、碎石堆洞穴等等。

    王长寿向下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大厅“,然后渡过一条地下河,才到达“山阴地窟“超级巨大的走廊。洞里有几英里长的地方,横截面积超过460×460英尺(约合140×140米)。

    当地人知道山阴地窟的存在,但由于恐惧,他们不敢进入洞穴。说:“这个封闭空间内的气流发出巨大声响,你能够在入口处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声音非常大,令人产生一种畏惧感。“

    王长寿收束气血,隐匿身形,一路向地窟深处走去,四周随处可见由阴煞之气侵蚀而亡所形成的阴兽鬼物,数量众多。阴兽实力参差不齐,大多是由凡兽转变而来,但是也夹杂着零星的二阶鬼物。而且越是深入地窟二阶鬼物的密度也越大。

    深入地窟十几里后,王长寿感觉四周阴气弥漫,阴煞之气明显上了一个台阶。王长寿在此止步,施展神通朝地窟深处望去,眼中灰光流转,含而不发。地窟深处的景象映入眼帘,神识范围内发现了一团浓厚的阴煞之气包裹的异兽阴鬼身影,体型煞气远超之前所见,王长寿判断应该是三阶鬼物。

    这只鬼物阴煞之气凝成的身形像是一只放大的蜗牛,足有十几丈大小。王长寿博览宗门典籍,认得出此兽生前应该是具有荒兽血脉,名为“菊石”。

    荒兽大多是天地演化过程之中,早期的产物。在四极荒还有很多存在的身影,九州之中现在倒是少见。

    菊石,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它最早出现在古生代泥盆纪初期(距今约4亿年),繁盛于中生代(距今约2.25亿年),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三叠纪海洋中,菊石通常分为9目约80个超科,约280个科和约2000个属,以及许多种和亚种等,它与鹦鹉螺是近亲。

    菊石是由鹦鹉螺演化而来的,属于头足类动物,运动的器官在头部。体外有一个硬壳--这是它自己建造的蜗居,与鹦鹉螺的形状酷似。在头足类的进化过程中,除鹦鹉螺外,其他的种属已不再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硬壳,而是轻装前进。

    菊石贝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的、锥形的和旋转形,以旋转形的壳为多。菊石的壳也分前、后、背、腹;。菊石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一般的壳只有几厘米或者几十厘米,最小的仅有1厘米;大的则达到2米。

    菊石的壳体是一个锥形管。壳管的始端细小,通常呈球形或桶形,称为胎壳。绝大多数菊石的壳体以胎壳为中心在一个平面内旋卷,少数壳体呈直壳、螺卷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平面旋卷的壳体的每一个壳圈称为旋环,其外围为腹部,包围内部旋环的一面是背部,腹部和背部之间的壳面为侧面。

    菊石动物在生长过程中周期性地向前做升阶式的移动,在其后方由外套膜分泌出隔壁,用以支持动物体,增加浮力和加强壳体。因此壳体可以分为两部分:动物体栖居而没有隔壁的部分,称为住室;具有一系列隔壁的部分是气壳,被相邻两个隔壁所分隔的空间叫做气室(图1),隔壁是一个曲面,通常具有复杂的形状,尤其是在近壳壁处褶皱十分强烈。隔壁与壳壁的接触线叫做缝合线,是菊石分类中十分重要的标志。每一个隔壁有一个圆形隔壁孔,为体管所在位置。体管可能起联系软体与壳体和调节浮力使壳体沉浮的作用。它通常位于腹部边缘,但少数类别的体管在背部或近中心位置。

    菊石壳体的旋卷程度很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松卷、触卷、外卷、半外卷、半内卷和内卷。壳体外形也多种多样:由薄板状至圆球形,有的呈三角形旋卷,有的呈直杆状或呈环形,腹部尖形,平板状或圆形等。

    壳体表面有时平滑,有时有不同类型的装饰,常见的装饰有生长线纹、纵旋线纹、横肋、瘤、刺、沟、脊等,这些装饰又因粗细、强弱、密度、方向及相互组合而有许多变化。

    菊石的壳口覆以口盖。口盖有的单瓣(单口盖),有的双瓣(双口盖),也有的由双瓣融合而成(合盖)。通常口盖与菊石壳体分离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