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女频频道 / 我轻轻吻你,你不会昏厥的 / 第四章 他恨自己听信了李小俏的花言巧语

第四章 他恨自己听信了李小俏的花言巧语

    进入校园的几条道路都是绿意沉沉的。两旁是高柳大槐,密密层层交相荫蔽,交合成圆形穹顶,抬头看不见青天,似是故意做好棚盖。笔直的大道又宽又长,似乎没有尽头。

    作家余冠英一针见血地指出:“就如平常的马路罢,在京宸偏偏都高高的罩着翠柳的凉阴,并且还满布槐花的香气。”

    在1930年代的京宸校刊上,一个化名九二的学生这样诗意盎然地描述沿路的风景:“秋风疏疏地吹得树叶儿鸣,是他们在低头耳语,欣欣的欢迎你们。路旁小溪内的碧水,老是那样缓缓的流着,清澄可以见底,只是被树影草影填满了。上面有两三座别有风趣的白色小桥。朋友,你们幻想的憧憬,该活跃了一半吧?”

    经过漫长的假期生活后,同学们陆续返校。柳荫蔽日凉风拂面的马路上,在在都遇到旧的相识。偶而遇到一二位的似曾相识的人,他们也亲热地互相招呼。宁静的京宸园里,充满了勃勃的生气。

    二校门位于京宸园的中心地带。主体是由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大门上“京宸园”三字是清朝大学士那桐题的。门前还要站立一名守卫的警察。

    “门并不大,有两扇铁栅,门内左边有一棵状如华盖的老松,斜倚有态,门前小桥流水,桥头上经常系着几匹小毛驴。”(朱自清)

    二校门前是向东西方向包抄的围墙。门前一条小河,河上有桥。这条河至今尚存。在1930年代的教授女儿虞佩曹的记忆中,常有许多农村的人在桥下洗衣服。而大学生海莺的记述则细致动人得多:“右边萦迂的溪水,掠岸湍奔过,两岸满是水草,许多露形的男孩女孩,在玩水边的泥沙,筑城,开河,造桥,堆宝塔,也有赶水面上鸭儿鹅儿回家去的。桥下是他们的母亲伏在石上浣衣”。最后一句,于经意与不经意间反映出了同一环境内由社会阶层差别所造成的生活环境的迥异。余冠英先生则说:“说到那小溪,又是你最熟悉的去处了,那里淙淙水声往往费你整个下午去坐听,你有时嫌乡村姑嫂捣衣的聒扰,找到只剩你一个人的幽静地方,随处有光洁可坐的石头,有满身凉翠的树荫,有和流泉相应的蝉吟……”

    二校门外的涓涓水流,吸引了不少同学去听这种自然的音节。有些带着鲜果干点,择绿草为茵,欢笑之声不绝。二校门旁的售品所,也是个有名的所在。学生们好像最喜豆浆。还有栗子糕汽鼓之类的远东点心吃着。天气热时,汽水酸梅汤冰激凌都上市了。京宸学生,素以能吃冰激凌自豪。年轻人胃口奇佳,加之抗战前生活富裕安定,又不大理会养生之道,整桶手摇冰激凌放在面前,三四个人不住地一杯一杯吃着,相顾着有万分的愉快。

    门外东面有几棵槐树,树荫下有个长青苔的老喷泉,就是进城的交通车上下车处。西面两棵大树中间常排着几辆“洋车”,等人们雇用。校门内东首是邮局,它后面有合作社及发电厂。

    每星期总有许多师生进城。老京宸人是“假北平人”,在空气清新而纯洁的京宸园,天天听惯山鸟的清音,看熟远村寺塔之乡景,一进入繁华的城区,反而觉得不适应。北平都如此,上海就更格格不入了。顾毓琇先生在《京宸生活之面面观》中,说“许多同学们刚从学校里出来,着实看不惯海上繁华。他们宁可到半淞园,而不愿到游艺场去。他们宁可雇辆汽车到吴淞去一游,不愿到大戏院里去白混时光。电影有时候还能做他们的娱乐,但是他们忘不了欣赏自然之美”。

    在校的同学们也并不凄凉。阖家团聚的乐趣,虽然享受不到,几个知己的朋友们,也可以畅叙一番。有时候竟三三两两不惜冒着寒气要共赏冰天雪地的水木京宸。

    二校门是学校的中心地带,受过西方文明洗礼的师生,还曾在此处举办过婚礼呢。从二校门往西院,居然还有一条“情人巷”,想来风景不殊。随着国立京宸大学的诞生和校园的扩建,至1933年前后,西、南两座校门也陆续建成。

    《南渡记》开头,七七事变前夕,刚刚在城里听过军事形势会议,心情沉重的两位学校负责人坐校车从西直门回西郊,大概就是进的南校门,“茂密的树木把骄阳隔在空中,把尘嚣隔在园外。满园绿意沉沉,一进校门顿觉得暑意大减”。在1920、1930年代军阀混战、外敌进逼的乱世,京宸园里却别是一番可安身立命的宝贵天地。

    从南校门还可信步走到附近的蓝旗营去。那里近迹农村,远远可以听得见许多小孩子的欢笑声。节日里,一盏盏的红灯,很夺目地照耀着。

    而当林洙女士1940年代末到京宸学习时,则是从西校门进去的。“从西校门到二校门,乘汽车不过三五分钟的路程,我却走了半个多小时。路沿着一条清冽的小溪延伸,在路的另一边是一片树林,路上不见一个行人。路旁的大树缓缓从我眼前掠过,多么幽静的京宸园”。

    总之,从幽尘古道进入宁静的海淀小镇后,无论从哪个校门,都可进入京宸园校区。无论岁月变迁,平坦大路、高柳大槐,明溪桥影,都是进入校园者共同的美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