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鬼谷双子门 / 第二十回 李赵杨合成二郎神 天再旦击垮周懿王

第二十回 李赵杨合成二郎神 天再旦击垮周懿王

    诗云:王母清歌玉琯悲,瑶台应有再来期。穆王不得重相见,恐为无端哭盛姬!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二郎神人物形象由来,大致出于宗教典籍《二郎宝卷》、《惠民大帝解厄新忏》、《祈祥品经》,文学作品《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以及各类神话传说。外表为三眼少年,容貌俊秀、身佩三尖两刃刀,更有梅山六兄弟及神犬神鹰追随,神通广大、变化多端。在中国古代传说和民间俗神信仰中,不仅神威显赫、善猎能战,而且正直仁义、为民除害、显圣护民。但无论哪个来源,均说其为独子,并未提及其有长兄。至于因何称为二郎,便传谓其生母尊天为大,故号独子为二郎。此说乃系民间衍变,不足采信。实则二郎神之号由来,竟有李二郎、赵二郎、杨二郎三个来历,就此敷演一回。

    在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影响相当广泛。自古以来,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二郎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山川地名。然而要问这位二郎神究竟何姓何名,却又是重重迷雾,难以言明。以灌口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乃是宋真宗敕封赵昱,圣号清源妙道真君,俗称赵二郎。但赵二郎乃是文官,庙中二郎神塑像却是顶盔戴甲、粉面无须青年郎君,便不相符。又额上多生一只竖目,手执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神犬,使人一看便知是杨戬,杨二郎者。但更令人惊奇者,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将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赞颂。倘若请教庙祝,也含糊其辞,更无确答。

    于是剥茧抽丝,分别推论,先说李二郎,及皇帝敕封。秦蜀郡守李冰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都江堰,工程浩大,其中便有其二子功劳。尤其次子李二郎,协助父亲凿离堆、开二江,立有不世大功,故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宋会要》记宋仁宗嘉佑八年:“神即李冰次子。”南宋大儒朱熹说:“蜀中灌口二郎神,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现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出来。”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其所著《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通俗编》引《朱子语录》谓:“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其后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又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清雍正帝认为封子而不封其父,似不妥当,故同时给李冰加封“敷泽兴济通佑王”。灌口二郎庙原名崇德祠,又改为现名二王庙,便是由来于本次皇封。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说法,便即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之士大夫文人支持。

    次说赵二郎,乃道教神祇。相传隋人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炀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顷刻间江水尽赤,石岸半崩,吼声如雷。最终赵昱手持蛟首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赵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朝时,民众为赵昱立庙于四川灌江口,俗称“灌口二郎”。唐太宗获知,即封为神勇大将军;后唐玄宗避乱逃到四川,又加封赤城王。此事初载之于《龙城录》,乃宋人王铚托名唐柳宗元而撰。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治蜀,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为清源妙道真君。从此这位赵二郎声望日隆,宋元时代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中二郎神,就是此公。

    再说杨二郎,源于民间小说与戏剧,如《二郎宝卷》及《封神演义》。不但都将二郎神改称杨氏,且为其取名叫做杨戬。小说力量无穷,杨二郎便成为明清以来二郎神,以至约定俗成。《西游记》说其来历:“当年玉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杨君,生一男子。乃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义》更明指谓:“名叫杨戬,是玉鼎真人徒弟。”

    其实远在北宋初年,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近代历史学家李思纯认为,杨二郎原型,乃是南北朝时氐族英雄人物杨难当,是氐王杨盛次子,继承长兄杨玄之位,故在传说中称为二郎。杨难当时统治中心在甘肃武都仇池,曾据有宕昌之地,邻近灌口,还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旧地,容易慑服于本族英雄,于是立庙崇祀,成为唐宋以来所谓灌口神起源。赵逵夫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并说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国西北,一直保持“剠额为天”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痕,伤口涂墨,使形成永久痕迹,便如竖睛,所谓天眼。毫无疑问,这就是二郎神塑像,何以有三只眼之正宗来历。东汉以后,氐人由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由是此地不仅二郎神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不少,最著名便是西康二郎山。唐朝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其三目祖神即二郎神,也随之成为华夏民族神仙成员。

    说话的,且慢!你说了这半日,则二郎神之随从哮天犬及梅山六兄弟,却又是来自何处?原来这便是有人提出,杨二郎可能是“羊二郎”谐音讹传,为牧羊神者。黄芝冈认为灌口二郎神原型,乃是古羌民祖先大禹,杀羊祭神向来是羌人习俗。再证以《博物志》云:“川西杨姓,为羊化子孙。”并曰川地羊蒙山、羊渠县、羊飞山等地名无可解释,以及范石湖《离堆诗序》所称:“民杀羊四五万计,祭赛李冰,相延成俗。”据此祀神习俗,可推知川中杨姓,大都是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证明灌口二郎神,乃是大禹变体。李思纯亦有相似见解,但推测灌口二郎神,最初应是羌氐族牧神兼猎神。射猎必须携带弓矢猎犬,故唐末灌口二郎神塑像披甲胄、持弓矢,脚前蹲哮天犬。明代小说中二郎神驾鹰牵犬,或由此嬗变。

    所谓梅山六兄弟,乃是《西游记》中人物形象,其来源乃是梅山七圣,或又称为梅山七友。据四川民间传说,谓是猎户七人,俱是李冰次子二郎之友。李二郎在灌县擒斩孽龙,其地有玉垒山产煤,故有人猜测七友盖是古代采煤工。二王庙旧有七圣殿,塑七友像于其中。如今山门内小戏台横额之上,尚有木刻线雕涂金人物图像,约作于清代初年,即二郎偕梅山七圣,助李冰斗犀图。右侧绘一象鼻怪兽,身被鳞甲,长须壮汉徒手搏之,即为李冰斗犀。中绘武士八人,居中一戴冠著袍少年,腰悬宝剑,倒持三尖两刃刀,前后均有猎犬跟从,自属二郎无疑。其余七武士,亦均各著战袍,前三后四,即是所谓“梅山七圣”。

    二郎神与武王伐纣产生关联,始于宋朝志怪集《夷坚丙志·九圣奇鬼》,将二郎神与成汤、高宗、伊尹、周公等人并称。明人许仲琳以《武王伐纣平话》为蓝本创作《封神演义》,方以二郎神为原型,塑造西周大将杨戬。只因叙其“炼九转玄功,七十二变化,无穷妙道,肉身成圣,封清源妙道真君”,并沿用宋代敕封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封号,欲不使其成为二郎神,亦不可得矣。再经清代宫廷大戏《封神天榜》、《新出二郎劈山救母》,小说《说唐三传》,方史《永平府志》、《米脂县志》层层演绎,“二郎神杨戬”之称便即敲钉转脚,不容改变。杨二郎却又是另外形象,父为凡人杨君,母为玉帝胞妹。故事见载于明朝《二郎宝卷》,主要事迹为担山赶日,劈山救母。若与杨戬身世比较,似乎并无太大关联。

    总而言之,二郎神乃是民间祭祀神,却也曾受历代官方祀典;既受民众崇拜,又为官方认可,实为天界重神。由于朝廷推崇,又经漫长历史源流演变,二郎神便衍生出三个身份,在儒家是被定为李冰次子,道教谓是赵昱,民间则是杨难当。明清文学作品及戏曲传说,实乃是以杨二郎为体,融合李、赵、杨功绩神通,创作出二郎神杨戬形象也。正所谓: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按下西王母及二郎神闲话,复说穆天子正本。周穆王三十七年,天子大起九师,再伐荆楚。历时一载有余,又获大胜。三十九年,穆王大会诸侯于涂山(会稽山)。列位看官!你道周穆王会盟诸侯,因何非要选在远离岐周之地涂山?原来却是大有含义。涂山在上古时代之重要,最早可追溯到大禹时期。话说当年尧舜禅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及部落人口膨胀,部落权力高层矛盾日趋激烈,部落之间纷争日趋频繁,已经发生很多变化。若无稳固政治控制,就不能管好部落事务;尤其面对自然灾害及部落战争,很多部落便即面临消亡可能。大禹接受帝舜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要树立权威,便须会盟,而会盟之地,正是涂山。

    大禹涂山会盟,指划天下九州,重新规划部落联盟权力,便为建立夏商周王朝,一千八百年国家政体奠定基础。涂山会盟,确立诸侯向联盟共主纳贡标准,为中华文明从蒙昧时代,进入国家文明时代提供范本。涂山之前文明多神话传说,而涂山之后夏商周文明,这才更具有信任度。防风氏在会盟上反对纳贡,结果被大禹毫不留情,加以诛杀。将部落首领杀死于会盟,大禹首开历史先河,众多首领折服,由是确立夏后氏天下共主威信。到周穆王时期,姬周家族分封体系基本稳固,更多矛盾来自外部。周昭王为此发动频繁战争,三征荆楚,威慑东夷数十国臣服,附楚小国也重新归顺中原。故此周穆王征伐徐夷,楚国从征。

    此时东夷、南蛮、北狄,多与中原政权相与共生,虽有骚扰,毁灭性战争很少发生。周朝最大威胁,其实是来自西方戎族,向为心腹大患。当初周人东移南迁,便因受西戎逼迫。此番在征伐西戎过程中徐夷叛乱,周穆王不得不中断西征,转为东伐,便深知必须完全稳固东方,方能集中全力对付西戎。由是平定徐国之乱以还,至涂山之时,周穆王便想起当年大禹涂山会盟典故,有意效之,以震慑东方诸侯也。闲话少叙,于是穆天子大会诸侯于涂山,杀牛为祭,盟誓已毕。诸夷由此皆服周室,奉为共主。周穆王东游,乐而忘返。时有陵翟致贿良马百匹,归还毕国宝器,欲与毕侯结盟未果,随即侵略毕国。毕人急向岐周告警,周穆王乃派孟悉为将,带兵到毕地讨伐翟戎,得胜而归。毕国者,武王十五弟姬高封地也。

    周穆王四十年孟春,穆王归于南郑,命吕侯为司寇。由此天下无事,诸侯来朝,享受十年太平时光。五十一年,穆王命吕侯作《吕刑》,颁布天下。忽一日酒后中风,就此得疾,不久驾崩。关于周穆王寿终岁数,史载不详,便成迷案。根据《史记》所载:“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立五十五年,崩。”若依此而论,则为享年一百单五岁。而《竹书纪年》则说,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并非穆王长寿百岁。因此周穆王究竟年岁几何,各有见解。迄今为止,出土周穆王时期青铜器,有纪年者只到三十四年,尚未发现四十年以上记载。

    便说公元前923年,周穆王姬满在位五十五年去世,子姬繄扈继位,史称周共王,又作恭王,次年改元为恭王元年。周恭王继位时,因穆王长年远游,且西征南伐,耗费巨量财富,使得国家财政十分空虚,经济上渐渐难以支持。但为维持天子威势,为表示赏罚分明,恭王只得将都城附近土地拿出,陆继分封给诸侯大夫,使王室直接支配地域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如此以来,周王朝国势开始走向衰落。恭王由是大举进行改革,改变父祖两代以武力征服天下做法,裁减军队,明法息民,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对于边境争端,主要采用和平谈判办法解决,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废除土地国有及分封旧制,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国家依法向土地所有者收缴税金。西周王朝土地私有,便自恭王开始。

    周恭王之前,国家只按原有耕地面积收税,贵族私自开垦耕地,从不交税。今既允许私田存在,则私田亦须如实申报缴税,否则便视为非法,一经查出便即充公。如此贵族垦荒愈多,国库收入愈增。只数年之后,周恭王见国库渐渐充盈,不由大喜,便效先父穆王,出都巡游。一日行到泾水边上,密康公随行;因密国建都在今甘肃灵台县,离此不远之故也。时至今日,当地百姓亦说灵台曾是密须故地,自己是密国后人。而且年轻男女口耳相传,犹说当年密康公与三个美女爱情故事;并说城东河边,还有被称为烂牛湾爱情圣地者。

    便说密康公陪同天子巡游泾水,当夜扎营野外烂牛湾。康公于帐外独坐,遥望天空银河耿耿,星光灿烂。眼见夜深,刚要入内帐安睡,忽见不远处林中出来三个人影,瞬间便至帐外,盈盈跪倒。康公借星光定睛看时,见竟是三位绝色女子,虽穿着朴素,但落落大方,皆有倾国之质。三女拜罢,未待康公开口相问,便既说道:“我等皆乃密国子民,长吏之女。因奉母命,来林中采果摘菇,不料遭遇天子驾至,故不敢冲撞,忍饥挨饿这一整日。今见夜深,天子已睡,故冒死来投国君。尚求看在本国子民份上,相救脱困。”密康公见三女明艳绝伦,观之不足,闻言大喜,乃藏于内帐,暗嘱左右随从,不得向任何人泄露此事。

    一夜无话,次日周恭公巡游半日,启驾回转镐京。密康公送至国境,拜别天子而回,将三女带入密都灵台,命先入内宫,拜见母亲隗氏。隗氏见三女容貌大惊,忽唤密康公至内,殷殷劝道:“我观此三女绝非凡人,你定要将其献给天子不可。”康公大惊道:“母亲何以言之?”国母说道:“我闻野兽三只曰群,人够三个谓众,美女三人乃粲。君王田猎,不敢猎取群兽;诸侯出行,对众人也必谦恭有礼;君王纳妃,不娶同胞三姐妹。此三女皆都美貌如此,同时投奔于你,我儿有何德行,可承受此无边艳福?君王尚承受不起,况你小国寡君乎?以小德而承重赐,终必灭亡,我儿切切慎之。”密康公诺诺而出,但毕竟不舍,由是不听母亲劝告,将那三位女子纳入深宫,并未献出。密康公却不知道,此乃周天子一计,故派三美前来相试,以观其对王室及天子忠心。三女既然不归,周恭王便即断定密侯不忠,由是一年之后,遂派兵灭亡密国。此为史上所载首例美人计,密侯因此亡国,列公须知。

    约公元前900年,周恭王去世,在位二十三年。子姬囏继位,是为周懿王。姬囏生于周穆王四十年,继位之时,年已三十八岁。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衰落。次年改元为周懿王元年,在天子位上坐犹未稳,北狄玁狁部便来侵犯,大行杀掠,朝廷官军战之不利,只能拒城以守。玁狁乃是中国北部古代民族,亦作䞤狁、猃狁、荤允、荤粥、獯鬻、薰育、严允等,原意是长嘴猎犬。以上称谓皆为音转而译,形容其族人之面目丑陋,本性凶恶也。国人深受玁狁苦毒,因见天子不能抵御,便作诗讽刺其无能。其诗名《采薇》曰: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周懿王二年,玁狁入侵宗周之地,疯狂抢劫周人财物,杀死许多百姓。周王闻报,命令边关守军出击,然而战不能胜,反失关隘,周兵大败东归。玁狁敌军乘胜追杀,一直攻至岐山脚下,威胁宗周腹地。岐山离王都镐京只有三百余里,守军不敢再退,于是一面坚守关隘,一面接连向朝廷告急。周懿王姬囏闻报大惧,只得打点精神,急忙挑选国中精兵,命虢公统帅六师,大军西征御敌。同时征调周边各诸侯国军队,前来勤王护驾。虢公奉命而出,率联军进至凤翔,与玁狁军展开激烈战斗。经过数日交战,玁狁军终被击败,逃归本国。

    此战虽然最后周军获胜,但玁狁已知周室衰弱,并非不可战胜。由是此后又屡次出兵,扰乱北境,数年不休。由是岐周不安,天子威信大减,诸侯渐渐不朝。周懿王三年,史官上奏,说天象有异,一天之内接连出现两次天亮,昏而复明。此天象称为“天再旦”,谓是大凶之兆,将于国君不利。其实若以今日天文学名词解释,就是发生日全食现象,全不为怪。古人崇信天象,周懿王由此阴影罩头,总觉国都镐京不利,于是决定迁都,以避灾祸。乃亲自出都考察地形,最终来至镐京西北犬丘。因谓此处于祖源岐周与宗周之间,乃是最佳建都之处。计议既决,遂下令在全国征调工匠,采办建筑材料,择日开工,营建新都犬丘。

    周懿王四年秋,犬丘宫殿尚未完全建好,周懿王就迫不及待下令迁都。大臣劝之不果,只好携妻带子,一起迁往新都。周懿王以为犬丘其名不吉,亲将新都命名为槐里。懿王六年,由于多次遭受外敌入侵,周懿王下令加强国防,征招国中青壮年参军入伍。任命虢公为太师掌军,扩大军队编制,加强军事训练。由此周军威势稍振,周懿王亲自检阅,复生征讨四方、称霸天下野心。六年秋,懿王命虢公率师北伐犬戎,结果大败而归,由此野心顿消。周懿王七年,玁狁之祸未宁,西戎复又侵略周境,一度兵临宗周镐京城外,不足百里之遥。是年冬,岐周遭遇特大灾害,暴雨、冰雹袭击王都槐里,许多家畜、家禽皆被冰雹打死。继而寒流猛增,天气奇冷,南方嘉陵江与汉水都被封冻。许多国人不及防寒,竟被活活冻死。新都槐里接又天降风灾,飞瓦走石,王都附近一片狼籍。懿王十分恐惧,以为上天降罚,复联系到未迁都前“天再旦”异象,终日担心天神会来索取性命,疑神疑鬼,更加威权不振。

    天子威权不振,于彼时册命制度变化中亦可明见。册命制度是西周时期任命、赏赐官员制度,是周礼重要组成部份,也是彰显王权重要表现仪式。据《走簋》、《卫簋》、《免尊》、《师毛父簋》、《师奎父鼎》、《豆闭簋》、《辅师嫠簋》、《扬簋》、《免簋》等彝器铭文表明,周昭王、周穆王时期册命制度,专由佑者和史官执行,一丝不苟。当任命、赏赐诸侯之时,必依朝觐周王礼仪,立中廷,北向,对周王行参拜大礼。而至周懿王时期,《訇簋》等相关铭文都只记载册命内容,却未描述整个册命过程,专任佑者及史官,在册命过程中亦消失其身影。表明在册命过程中朝觐周王之礼,因元老大臣不满,而被打破取消。

    《史记·周本纪》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至于具体衰落到什么程度,却语焉不详。这些彝器铭文正好可以补充史料不足,从侧面证明周懿王时王权之不振。虽然周懿王治国能力欠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控制王朝政权。七年九月,懿王命益公征眉国,益公获胜,归京报捷,并报眉国酋长敖即将前来朝拜周王。同年,周懿王委命吕服余接替备仲,统辖周六师,赐六师将服;命申承其祖大祝之职,管辖丰人兼九戏祝。尽管偶尔有此振作之举,但纵观懿王之世,正如史书所云:“兴居无节,号令不时,挈壶氏不能共其职,诸侯于是携德。”而正因由于周懿王懦弱怠政,便为自己死后,被叔父周孝王夺取王位张本。

    周懿王十三年,北方翟人亦叛,发兵侵略岐周。成、康、昭、穆时期,边境戎狄一直被周军压制,并年年入贡,岁岁来朝,不敢稍有懈怠。而自周懿王即位之后,仅十余年间,各部陆续反叛,不断侵犯西周。懿王毫无还手之力,甚至容忍戎狄数次抵达京畿所在。列位看官!岐周国力衰弱如此,自是由诸多方面原因造成,而周懿王自身不善理政,实乃重要原因。周懿王懦弱无能情况,史册并无详载,但据其政令内容,便可略窥一斑。懿王七年二月,朝廷任命益公牧统辖百事僚,在任命辞中说道:官僚骄横淫奢,不顾先王律令乱行暴虐,残害小民,引起反抗危及己身者,都是咎由自取。严令益公牧明察确断,以律量刑。此既证明周懿王有整顿朝纲之心,也同时反应出当时政治混乱局面。而从事后发展来看,周懿王并未能扭转颓势。周懿王二十一年,虢公奉王命率领周师北伐犬戎,结果再次大败而归。

    自此之后,周懿王再也不敢兴兵,只得坐困槐里自守,闲来饮酒作乐,苦度光阴而已。如此又熬过四个春秋岁月,至二十五年春,周懿王去世,终年六十三岁。因史官解说“温柔贤善曰懿”,故众臣为其上谥号为懿王,葬于毕原。周懿王死后,太子姬燮懦弱无能,被叔祖姬辟方趁为懿王下葬之时夺取王位,是为周孝王。列位看官!周王朝为保长治久安,避免内争,向依嫡长子制度继嗣,然周孝王以叔夺侄,此事何解?《史记》对于孝王记载甚少,只有简短的一句:“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之后再未提及孝王。则孝王作为周朝首位违背祖制之君,司马迁对其在位五年之久,期间文治武功,竟然丝毫未曾涉及。今人对周孝王继位缘由了解,便主要来自于《竹书纪年》。正是:堂堂耿笔太史公,不提孝王为哪般!欲知真相若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