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村语村言 / 3.1.2.3.9麻捻儿笸箩

3.1.2.3.9麻捻儿笸箩

    3.1.2.3.9麻捻儿笸箩

    麻捻儿笸箩是用来临时盛装麻捻儿的笸箩。麻捻儿是打麻绳儿过程中的一个状态,用来把麻皮儿整理成可以方便打麻绳儿的一缕麻皮儿,通常都是网成一个圈儿。

    打麻捻儿也是小村主妇们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是小村主妇们必会的技能。这个还真的就是必须会的,真的不会的话,还真的没有办法做鞋,而这个技能也并不难,很好掌握。

    麻捻儿不一定只有一批儿麻皮儿构成,可能会有两批儿或者更多一些,粗细以打麻绳儿的要求来决定,一般的就是麻绳儿——纳底绳子粗细一半儿的样子;纳底绳子是两股的(绳子),不是我们生产中使用的三股绳子。

    打麻捻儿的时候确定了粗细之后,主妇们用手指捏住麻皮儿的一头儿,手指捻上个劲儿,这样方便后面使用;上了劲儿之后,主妇们利用自己岔开的手指做支撑,把麻皮儿缠绕成一个圆形的圈儿,缠到最后的时候,结尾也上一个劲儿,这样末端也就缠在麻皮儿圈儿上面了,方便临时存放,小村那时候管这个麻皮儿圈儿叫做麻捻儿,这个过程叫做打麻捻儿,打成的麻捻儿装在麻捻儿笸箩里面临时存放,后续的打麻绳儿这个工序中会用到我们这里面说到的麻捻儿来作为原料。我们也还可以回忆一下桄线的形成,或许这个对于理解桄线会有一些帮助吧。

    麻捻儿笸箩那时候能够看到的有纸笸箩,也有柳条笸箩,这两种笸箩都能够用来做麻捻儿笸箩,不过我生活的环境里面,倾向于使用纸笸箩作为麻捻儿笸箩,轻巧方便,使用柳条笸箩的就比较少了——柳条笸箩相对沉得多了,使用起来就不是很方便了。

    3.1.2.3.9.1纺锤子

    我在小村生活那些年,小村主妇使用的纺锤子也叫做拨弄锤子,意思是原始的,就是这个纺锤子是用手拨弄一下子就可以旋转给麻捻上劲儿的,用来打纳底绳子,这个真的就很原始。

    这个纺锤子的结构也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复杂的结构。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圆形的细棒,在中间的位置开一个孔,插进去一个带有钩子的长棍儿,比如就是从扫帚上面折下来的一节带钩的竹枝;使用的时候,麻捻儿就挂在这个钩子上面,用手拨一下这个纺锤子,纺锤子就转动起来,转动的纺锤子给挂在钩子上面的麻捻儿上了劲儿,上了劲儿的麻捻儿就逐渐打成了绳子。

    麻捻儿长度比较长,超出了人手臂的长度很多,那时候小村主妇们大多把麻捻儿直接甩到背后去,背在背上,这样一点儿一点儿的来打绳子;然而这也并不就很顺利,也有的主妇就把自己的长头发绞进了麻捻儿里面去……

    我们说了麻捻儿的长度很长,打成的麻绳儿也就很长,长度大体上与麻捻儿长度相当,不会缩短很多;另外麻捻儿是随时接上去的,所以打成的麻绳儿就一点儿一点儿的增加了长度了;到了一定的长度了就妨碍了继续打绳子;这时候主妇们的做法是把打完的绳子缠到纺锤子上面去,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打出来的麻绳子能够达到需要的长度,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方便继续打麻绳子。

    打成的麻绳儿达到了一定的累积量之后,就可以停止了。这时候我们说的麻绳儿还不是成品。

    这时候打完的麻绳儿只有一股儿,这样的麻绳儿是不能用来纳鞋底子的,实际上这时候的麻绳儿还不能称为麻绳儿,只是上了劲儿的麻捻儿,这自然不能用来纳鞋底子。

    这个半成品的麻绳儿还需要经过一道工序才能够形成我们说的纳底绳子。这道工序小村主妇们叫做备绳子。这个工序是这样的:

    首先拔掉纺锤子上面的那个带钩儿的长棍;找出来缠绕时候的那个头儿,再把这根麻绳儿的末端与它放在一起,然后把这两根绳儿从纺锤子上面抖下来,这时候就形成了有两股儿的麻绳儿。这个有两股的麻绳儿就是我们用来纳鞋底子的纳底绳子了。不过这时候由于抖下来的时候破了一部分劲儿,绳子并不紧,有的还需要上劲儿,上劲儿之后才能够形成正常使用的麻绳儿,也有的就不需要重新上劲儿就能使用,是否重新上劲儿完全看主妇打制时候的力度。

    这个工序中的上劲儿,依然需要使用我们说的纺锤子,而这一次与之前不同的就是纺锤子旋转的方向与上一次是相反的,从纺锤子上面看是顺时针的,而第一次的时候是反时针的。打成的麻绳儿缠绕成一团儿,就是纳底绳子的常态化储存方式了,这个一般的是缠绕成长棒形状的,两边也还有两个小耳朵,像个小猪的样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圆形的样子。

    说完了使用的事情,我们也交代一句我们使用的纺锤子。

    纺锤子有各种各样的,比如可以使用木头雕刻而成,比如可以使用兽骨来制作,比如那时候的牛骨头的就比较多,也就有接近20厘米,比如18厘米长;年深日久了,纺锤子尤其是牛骨头的纺锤子,颜色会越来越深,比如成黑红色的也是有的,也就是说从颜色上来判断纺锤的大概年纪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