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其他小说 / 村语村言 / 5.1.10.1.4.1麻袋

5.1.10.1.4.1麻袋

    5.1.10.1.4.1麻袋

    麻袋在我们现在(2022年)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几十年前有一段时间是一种稀缺的物品,往往就只有粮库才能够大量的拥有,在普通的小村村民家中,还是比较少见的。

    麻袋上面那时候是有编号的,上面写着中粮两个字,下面有一个编号,这个编号告诉我们,这个麻袋是属于粮库的,不是我们各个家庭的物品。

    小村很长一段时间在每一年需要上交粮食的时候,那些年就叫做交公粮,与后来开玩笑说的“交公粮”并不是一个意思。(生产大队)有专门人赶大车去粮库拉回来上面印着中粮的麻袋,拉回来的麻袋上面有数字编号,拉回来之前在粮库就做了登记的,换句话说,一看(记录)底子就知道这个麻袋是去了哪个大队。同样在大队里面也是要登记的,之后才能够下发的小队里面去。粮库的每一条麻袋放出去了又收回来了,每一条麻袋的来龙去脉都有明细可查。

    随着上交粮食的结束,中粮袋子也就离开了小村,各个小村村民家里面是见不到中粮的麻袋的,我生活在小村的时候,在早一些时候麻袋还是稀缺的,在市场上很难见得到。后来有些小村人家里面有了几条印着中粮的麻袋,那也不是正常渠道,那时候麻袋也还没有在市场上面流通。

    那时候小村村民们常见的储存粮食的方法是缸或者茓子。实际上麻袋作为盛装粮食的物品只是它的一个功能,它的另外的一个功能是运输,运输粮食的物品,也不仅仅就限制在粮食,比如运输食盐的袋子,就是盐业的。

    我们小村那时候用来装粮食的缸,并不是用来装苞米、谷子这样的粮食的,而是用来装苞米碴子、小米子这样的能够拿来吃的成粮的,而不是那些还没有经过加工的毛粮,毛粮通常是装在茓子里面的。

    5.1.10.1.4.2茓子

    茓子那些年在小村是很常见的,几乎家家都有。茓子并不是一个盛装的器具,而仅仅是一个能够围成圈的物品,我们可以形象的想象为围脖的样子,不过就是制作的原料和制作好的外形不同于围脖这样的物品罢了。

    茓子是利用我们小村人熟悉的秫秆编织的。

    秫秆是小村那时候种植面积还比较大的高粱的秸秆。制作之前首先把高粱秸秆泡在水里面一段时间,让秫秆(高粱秸秆)吃透了水;吃透了水之后的秫秆扒去表面的秫秆皮,之后破开来,再除去里面的秫秆瓤子就制成了可以用来编织的秫秆迷子。

    破开秫秆秸秆的工具是一个四瓣嘴的工具,秫秆从一边进去,用力向另一面推过去,在另外一面就形成了四瓣,我们可以形象的想象成一分四这样的结构。实际上制作的时候,在进去的地方设置了一个成十字形交叉的刀片,用来把秫秆秸秆破开成四瓣;话是这样说,小村那时候经常是把秫秆劈成两半(瓣)而不是四半(瓣)。

    编织茓子的手法与编制秫秆炕席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想象为茓子就是一个变形的秫秆炕席,只不过是长短宽窄的尺寸不同。茓子可以编织得很长,宽度却只有一尺左右,在使用的时候首先围成一圈,之后把茓子提起来一些,继续沿着圆周围起来,同时往里面的空间导倒进去粮食,依靠粮食向外面的张力把茓子张紧成为第二圈,这第二圈比第一圈高一些;这样围下去,茓子里面的空间就一点一点的增高了,一个值得注意的事情就是里面的粮食是一定要增加的,不然的话,这茓子失去了粮食的支持也是无法升高的,这个似乎有了相辅相成的意味了;人们在增高的空间里面倒入粮食,这样的结构就成了一个储存粮食的空间了。当然这样的储存方式不仅仅限于粮食,比如也可以储存土豆、胡萝卜等等其他东西。

    宝宝们(2022年)说了,可以加个箱板,做成一个上面开口的箱子,不就解决了?没错,小村人也是这个路子。由此看来农民意识也并不落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