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第22章 全国各处

    秦淮河畔,媚香楼中。

    “福王自燕子矶入南京,已监国,然隐约淫佚败度,恐为怀愍之续…”

    李香君伏在案前,在指节大小的一张纸上奋笔疾书。

    李双儿跪坐在旁,噘着小嘴,眼眶中有泪花闪烁。

    “行啦,朱四郎没来信的时候,食不安夜不寐,担心得要死!好不容易来信了,瞧把你委屈的!他是去建功立业,一路艰难险阻,哪有那么多儿女情长!”

    李香君长叹一口气。

    抚着李双儿手背宠溺地“呵斥”道。

    “传信兵还在外面,有什么想问的赶紧去吧!待会儿人走了,有你后悔的!”

    李双儿闻言立刻止住眼泪。

    噔噔噔跑了出去。

    ……

    兵部尚书史可法府中。

    “史大人,你之前说与马士英合议,欲要迎立桂王!为何出尔反尔?”

    高弘图气呼呼地放下手中茶杯。

    看向满脸苦涩的史可法。

    史可法心中亦不平静。

    果然如朱敏铖所言,马士英背叛了他!

    这个口口声声说着“立桂,史意也”的凤阳总督,竟早就跟卢九德、江北四镇勾结在了一起。

    幸亏朱敏铖劝止了他。

    “如果这封信送到马士英手上,我就彻底完了!”

    史可法觉得胸口滚烫。

    那里藏着一封信件,有他亲笔所写福王“贪、淫……”七大罪过。

    这封信本来是写给马士英的。

    若是马士英拿到这封信,他在福王面前就再也抬不起头来了!

    “子狱兄,国难当头,惟有福王名正言顺,且临近南京!我…我此举也是为了大明!”

    史可法梗着脖子说道。

    他确实是为了大明,但也确实出尔反尔,背叛了东林党。

    “唉!”

    高弘图长叹一声。

    他心里清楚,尽快立福王为帝,确实有利于安定局势。想来史可法也是为了国家,甘心做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

    高弘图一番脑补,顿觉史可法也不容易。

    “宪之,迎立福王已是定局,此事便不再提了!”

    “你如今为辅政大臣,为国家计,当谏言福王移跸中都,进山东,讨逆贼…”

    高弘图言辞恳切,满含期待。

    历史上福王(弘光)朝廷从建立到灭亡不过一年多时间,自始至终就一心偏安,从未想过北定中原。

    高弘图是少有的有志之士。

    “子狱兄,现在国家凋敝,四镇兵员不足,且将领多骄横跋扈,尚需时日收拢人心,厉兵秣马!短期恐难以北伐!”

    史可法有些为难地说道。

    “哼,是难以北伐还是不愿北伐?!”

    高弘图一甩袖子,怒声斥道。

    史可法垂头不语。

    半晌后。

    “子狱兄,我之弟子朱敏铖,前些时日自领山东招抚使,不惜己身,已亲自前往山东!”

    史可法说道。

    “哦?”

    高弘图饶有兴致。

    史可法一番详细叙述。

    “皇明后裔竟有如此儿郎,幸甚!幸甚至哉!”

    高弘图抚掌轻叹。

    ……

    凤阳总督马士英府中。

    马士英奋力将桌上摆设统统拂落,看着凌乱的书房尤不解气。

    又狠狠踹在厚重的黄花梨木椅子上。

    “嘶~”

    他抱着一只脚狼狈地跳来跳去。

    “史可法这个老匹夫,安敢欺我!”

    这一世,史可法提前宣布转投福王,相当于被刺了他。

    一报还一报。

    马士英也算是尝到了恶果。

    ……

    北京城,菜市口。

    四月末的京城仍然寒风呼啸,天空阴云密布。

    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身着单衣跪在刑场上。

    李自成端坐高位,目光冰冷阴鸷,甲胄上还沾染着点点血迹。

    几天前山海关一战,建奴数万大军突然从斜次里杀出。已经跟吴三桂军鏖战一昼夜的大顺军腹背受敌,顷刻间近乎全军覆没。

    李自成这才知吴三桂竟已投降满清!

    甘做建奴走狗!

    大顺军数万主力部队就此葬送!

    “斩!”

    他目光冰冷,沉声喝道。

    “令全军火速拆除城外羊马墙及护城河旁房屋,准备迎战建奴!”

    看着倒在刑场上的吴三桂家眷,李自成心中郁气稍稍纾解。

    “大王不可!万万不可!京城周围已无大军可守,若建奴来袭,一旦围城,我等必成瓮中之鳖!”

    “大王,城内谣言四起,民心浮动。大王当放弃京城,返回山西!”

    一众亲信全都劝说李自成放弃北京,向西撤退。

    “罢了!”

    两日后,李自成在京城登基称帝,然后焚毁部分宫殿和城门,率大军向西撤退,并通告全城百姓“俱各出城避难”。

    ……

    山海关,建奴大营。

    多尔衮端坐主位,豪格、多铎、阿济格、济尔哈朗等满清将领分列左右,洪承畴、范文程、吴三桂等人跪伏在地。

    “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三十出头的多尔衮意气风发,挽着吴三桂的胳膊将他拉起,笑着说道。

    吴三桂等人皆称赞“大王仁义”。

    “剃发!”

    回到营帐的吴三桂身先士卒,带领数万关辽军民剃发降清。

    几日后,建奴打马入北京城,多尔衮接连下令:

    “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舆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

    “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

    也就是说,无论原本是东林党、阉党还是浙党,亦或是农民军阵营,只要降清,一律给予高官厚爵。

    多尔衮的两道诏令,轻松将大明最有力量的阶级-士绅地主阶级,拉拢到了自己的阵营当中!

    “两代奴酋皇太极、多尔衮皆超群绝伦的英雄人物!”

    前世朱敏铖曾不禁赞叹道。

    明清之际,属实有些天佑建奴的味道在里面。

    天时地利人和,尽在建奴!

    然而第九世长在红旗下的朱敏铖最热衷于:

    我命由我不由天!

    这贼老天若是非要庇佑建奴,捅破它即可。华夏儿女自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魄!

    入京后,建奴立即将中、东、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将其做为满清贵族领地,并且下令剃发易服!

    其丑陋面目一览无余。

    然而,建奴却未曾打击士绅地主!对于这些人来说,剃头而已,无所谓。

    于是贫苦大众掀起了反清浪潮,却遭到建奴与士绅地主的联合镇压。

    ……

    朱敏铖自然不知各处正在发生的事情,又或者说,他全都知道。

    不过他此刻的心思都在合州。

    都在一个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