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超时空连线直播 / 第三十五章:大鹏飞兮振八裔

第三十五章:大鹏飞兮振八裔

    没有去管发酒疯的李白。

    赵乾迅速调转时空,转眼间,两人便来到了一处古城上空。

    两人立于空中,镜头从上面打下来,刚好囊括两人以及城中一处县衙门口。

    ‘卧槽卧槽!这一手时空变换玩得溜啊,’

    ‘这特么不是大片?电影都没这么好看吧?’

    ‘下血本了,真的是下血本了,这下面的场景应该不是特效了吧?’

    ‘你们看,这个城里的人跟真人一样,连个穿帮都没有,就好像是真的古代生活一样。’

    ‘不仅是演员,我是魔都大学的历史系老师,我发现这个节目的所有场景、服装、语言甚至年代风貌都完完全全的参考了历史,

    不敢说分毫不差,但比起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历史剧都要用心和专业!’

    观众们看的大呼小叫,一些历史相关的专业人员更是好像看到了神迹一般,原本漫不经心的态度早已经飞到九霄云外,。

    此时他们完全化身了小学生,一个个拿着笔迹,恨不得把直播暂停,一帧一帧的仔细观看,

    有些机灵地早就开始截图了,仿佛每一张图都是一份历史流传的宝藏,图片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值得他们深究。

    同时,这里面还有一个人也一样如此。

    这个人就是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故宫博物馆荣誉副馆主,长安历史研究所名誉副所长王修然。

    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王诗韵的爷爷。

    前几天王诗韵在写论文的时候,遇到了问题,特意回家找他请教,还把赵乾的第一期节目推荐给了他。

    在王修然看来,第一期节目比较粗糙,但里面的一些场景服饰还有关于历史的介绍倒是有不少可取之处,

    最近他就在研究关于郑和的一些内容,一个是看能不能帮孙女找点资料,

    另一个也是那期节目让他对郑和这个人有了一点兴趣,突然觉得这个七下西洋的三宝太监有许多故事值得深挖。

    今天晚上,突然收到孙女的信息,说是第二期节目开播了,让他看一下。

    本身就对赵乾的节目有些好感的他,闲来无事便打开看了一眼。

    前面的时候,对于那些特效啊,大场面什么的,他并不在意,

    可是随着长安城的出现,一直到赵乾跟李白在金陵城中对饮交流。

    王修然不得不认真起来。

    别人关注点在赵乾的身上,而他的关注点则是在四周的环境以及李白身上。

    “哦?这个是书带草?当代文人确实比较喜欢这东西,这房屋?符合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

    城池规划?嗯,跟史料记载差不多,唐朝金陵城确实这样,城门也对,箭楼,钟鼓楼位置都对。

    这服装?也没问题,孩子的服装也对。

    嘶~这是哪里的团队做的节目?对于史料这一块把握的这么精确吗?”

    当画面来到锦州城的时候,王修然更是坐直了身体,瞪大了眼睛。

    本就处于历史研究最顶端的他,此刻居然觉得自己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学习,

    特别是看这个视频,让他找到了一种久违的探寻史料的渴望感。

    此时直播中,赵乾和李白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合适的高度。

    两个人如同仙人一般飘在空中,静静地看着下方的人来人往。

    县衙门口,几个仆役围在周围,县令跟一名少年正相对而立,

    县令盯着这个少年,语气严厉的问道:

    “小小少年便如此风流,竟然以诗词调戏县令夫人,你是觉得自己才华满腹五处释放了吗?”

    少年毫不在意,一脸傲然的看着县令。

    “是又如何?县令可要教我?”

    “哼,那便教你一下,可敢跟我对诗一首?”

    “有何不敢?”

    三言两语,一位县令一名少年便在这里对峙起来。

    四周渐渐地人群围拢,互相打听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有些来得早目睹过程的文人士子开始讲述事情发生的经过。

    起先是县令夫人隔窗看着街上人流。

    少年看了,被妇人的外貌吸引,遂赋诗一首:

    ‘素面倚栏钩,娇声出外头,若非是织女,何得问牵牛。’

    听到这首诗,四周刚来的人纷纷鼓掌叫好。

    “好诗,好诗啊,这少年眼看不过十岁出头,居然有此文采。”

    “诗是好诗,就是调戏到县令夫人头上,也是胆子不小”

    县令夫人被调戏了,自然有县令出头,于是就有了接下来这一幕。

    准备好的两个人相对站立。

    县令沉吟片刻,便出题道:

    “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

    少年略加思索便接了上去:

    “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周围的人一看对上了,纷纷叫好。

    接下来是少年出题:

    “二八谁家女,漂来倚岸芦”

    县令也不是等闲角色,马上对了出来。

    “鸟窥眉上翠,鱼弄口旁朱”

    “绿发随波散,红颜逐浪无”

    少年:“何因逢伍相,应是怨秋胡”

    一大一小你来我往对诗对的不亦乐乎。

    四周看热闹的人大呼过瘾。

    天上,赵乾笑着看了一眼身边的李白。

    “太白先生可还记得这年少风流的一幕?”

    李白此时酒酣微醺但并没有失去理智。

    看到眼前这熟悉的一幕,看着地面上那个风采少年,思绪好像一下子回到了那个年代。

    年少求学于锦州城,正是十几岁风华正茂的少年时节,

    一身才华满腹诗书的他对这个世界有着满满的一腔热血。

    就在这一日,跟县令的这一轮交锋中,李白凭借着出口成章的能力,才华初显,

    第一次像世人发出了一个名叫李白的声音。

    这一年,他14岁。

    没有打断他的思绪,赵乾拉着李白,

    两人再度飞天而去。

    画面一转,一座寺庙出现在脚下。

    开元三年,匡山山脚下的大明寺中,此时的李白已经十五岁了。

    天上的两人迎风伫立,一动不动,

    地上的场景日升月落,春去秋来。

    少年李白在这里吟诗作赋,学道经,习剑术,喜任侠。

    一群少年于课室中听师傅讲学,读各种经书典籍。

    李白跪坐在桌案前,认认真真的书写着。

    随着字迹延伸,一篇《拟恨赋》跃然纸上。

    此时的他字迹仍显稚嫩,还有一些书法大家的痕迹,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风格。

    但这篇《拟恨赋》却已经才华横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