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五胡令 / 第九十章 文明太后

第九十章 文明太后

    自献文帝死后,北魏政局动荡,贪污犯罪于其后再起。为使北魏长治久安,冯太后恩威兼施,痛下杀手。自诛李欣为情夫李弈报仇,为树整顿吏治形象,后又将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贪赃处以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

    ——第九十回题引

    且说宋明帝任命沈攸之为假节、前将军,并命其与镇军将军张永率五万兵马,前往彭城迎接薛安都。薛安都本欲诚心归降朝廷,但见官军大举前来,以为是来剿杀,惊惧之下,转而遣使投降北魏,并求援兵。魏主闻报大喜,急遣大将尉元率精骑三万连夜兼程南下,数日内便抵达彭城。薛安都出城迎接,尉元怕其中有诈,先派部将李璨跟薛安都入城,收缴城门锁钥;另派孔伯恭率精锐二千人在彭城内外布防,然后进城。待魏军入城已毕,迎接薛安都投降宋军主将张永率军方到,急命进攻彭城南门,至无功而返。尉元命部下李璨协助薛安都守彭城,自率大军出城追击,先切断张永粮道,又攻陷武原,击败守将王穆之。王穆之率残部投奔张永,尉元率军追击,宋军大败,反与随后赶至大军自相冲突,沈攸之与张永二将仅以身免,梁州刺史垣恭祖等被魏军俘虏。败信传报建康,宋明帝这才意识到自己因不听蔡兴宗劝谏,致犯下如此重大错误,不由大愧,遂召蔡兴宗进宫,将沈攸之、张永战败军报告递示,说道:“朕屡不听卿言,致有此败,愧卿多矣!”事已至此,蔡兴宗夫复何言。

    经连番激战,朝廷大军终于平定浔阳之乱。宋明帝以功封蔡兴宗为乐安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蔡兴宗外甥袁顗战死,首级被传送建康。蔡兴宗随同明帝登南掖门楼观看,忍不住当众流泪,宋明帝不快。浔阳虽定,但殷琰据守寿阳不下。宋明帝便命中书代诏,遣使去劝降殷琰。蔡兴宗建议明帝亲手写诏,抚慰殷琰以利招降,刘彧不听。殷琰获诏后见不是皇帝手迹,以为是诱降之计,乃不敢降,直至泰始二年十二月才降,空费军力粮饷。其后刘彧亦知蔡兴宗明辩是非,但自己却不肯认错。至此江南与淮南各地平定,明帝全部诛杀孝武帝子孙。叛军大多得到赦免,有才能者亦都被任职重用。但薛安都等为自保而向北魏求援,致北魏大军在四年之内陆续攻下淮北、山东等地,刘宋战乱不断,国力大衰,人民苦不堪言。又因对有功者加官晋爵、大肆封赏,于是造成士族制度严重破坏,清浊不分、官品淆乱。

    泰始三年正月,沈攸之留长水校尉王玄载、积射将军沈韶驻守下邳、宿豫,并在睢陵、淮阳设置戍堡,自率兵返回淮阴。前因武原之败,沈攸之被朝廷罢去官职,只以县公身份统领兵马。不久沈攸之请求北伐,被明帝拒绝。深攸之后又亲自入朝面陈北伐大计,宋明帝刘彧仍不批准,复命沈攸之返回淮阴驻守。六月,沈攸之亲自率军将粮草送给下邳,并在城外挖掘深壕,又派龙骧将军垣扬之将下邳百姓迁到淮阴,提前预备北伐。当时魏军派数十人到下邳,冒充薛安都部众诈称道:“薛将军欲叛离魏国归降朝廷,请你等速派兵前来迎接。”沈攸之道:“薛安都既欲归朝廷,需派子弟前来,我必派大军迎接。如果不能,则不用徒劳往返矣。”数十名魏兵已知被识破诱军之计,则急忙摇头摆尾而去,再不回来。

    七月,宋明帝命沈攸之进攻彭城。沈攸之认为粮运不便,前后七次提出不可出兵。宋明帝大怒道:“卿自春天请求北伐,朕恐去岁大军新败,士气低落,故未允许。今士兵得息,秋水正盛,卿反而推托不肯出兵,究系何因哉!卿若不肯去,朕命副将吴喜独往可矣。”沈攸之见皇帝语带激愤,只好奉命出兵。大军刚到迟墟,宋明帝却又后悔,诏命撤军。沈攸之只好退回下邳,但已招来魏军,自后紧追不舍。沈攸之遂返兵与魏军交战,结果身受重伤,趁夜进入部将陈显达营寨,方得脱险。当夜宋军溃散,沈攸之逃回淮阴,暂代冠军将军,并代理南兖州刺史。泰始四年,宋明帝任命沈攸之为吴兴太守。沈攸之推辞不受,被改任为左卫将军、太子中庶子。其后出任监郢州诸军、郢州刺史,复又进号镇军将军。

    平定刘子勋叛乱之后,刘彧自以为皇位得保,政局已稳,遂致刚愎自用,不纳群谏。复又生活奢靡过度,往往需要一件物品,须诏命制造九十件备用,正御、御次、副又各三十件。又恐诸弟在其死后夺取太子刘昱皇位,于是接受幸臣王道隆与阮佃夫建议,大杀诸弟,只有刘休范因才凡能弱而得以幸存。王道隆与阮佃夫乃掌大权,擅用威权、官以贿成,富逾公室。刘彧同时杀害重臣,功臣寿寂之、吴喜与高门名士王景文皆为所诛。刘昱继位后朝廷与地方军镇互相猜忌攻伐,使武将萧道成因此崛起,最终篡宋建齐,皆肇始于此。泰始二年,徐州既归北魏,魏人想迁移金像至北国,引万人而不能成行。宋明帝刘彧痛感丈八金像为魏人所得,于是在建康也欲仿制丈八金像,铸四次都不能成功,后改为丈四,方得。南朝才子江淹在宋始安王幕下任职,自此开始仕宦生涯。因薛安都等江北诸侯投降北魏,与北魏军合力击败宋军,宋朝淮河以北青、冀、徐、兖四州,及豫州淮河以西九郡先后被北魏夺去,南朝疆域又一次缩小。宋明帝派将军萧道成镇守淮阴,萧道成由此开始扩展自己势力。

    按下刘宋,再说北魏。且说魏和平六年五月十一日,文成帝拓跋濬在太华殿去世,时年二十六岁。长子拓跋弘鲜卑名第豆胤,于太安二年正月被立为太子,此时继位登基,史称献文帝是也。尊奉嫡母皇后冯氏为皇太后,次年改元为天安元年。六月初二,上谥号先帝为文成皇帝,庙号高宗。八月,葬高宗于云中金陵。冯太后出身北燕皇族长乐冯氏,祖父冯弘乃北燕国君,父冯朗封辽西郡公。冯氏母亲王氏本是乐浪郡人,因多年动荡不安,直到随夫任官长安,生活才暂得安定,先生长子冯熙,次生冯太后。冯氏出生之时,距祖上北燕灭亡已有六七年矣。冯氏出生不久,兄长冯熙就因叔父冯邈战败没入蠕蠕,多年以后方才找回。其后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太武帝下令诛杀。冯氏被按照惯例没入宫中为婢,因姑母为太武帝昭仪,蒙其多方照应。文成帝登基不久,选冯氏为贵人,此年只有十二岁。

    文成帝由于重用汉臣高允,使北魏稳定发展。冯皇后钦佩文成帝宠重高允,亦对吸收汉法、重用汉人、推行汉化施政措施日臻精熟。太安二年,冯氏被文成帝立为中宫皇后,年十五岁。当时依魏廷成制,宫中嫔妃若要正位中宫,须先要手铸金人成功,否则不能立为皇后。当初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便预言其败,胡人铸像以卜君祚,其由来尚久。冯氏本得文成帝欢心,且所铸金成像栩栩如生,于是被立为皇后。太安四年,文成帝率兵巡视阴山,车驾深入大漠,使蠕蠕绝迹远逃,不少部落酋长率部求降。冯后为文成帝大扬声威而欢呼雀跃,并陪其观看庆典。此后冯后不仅为国家兴盛而感奋,亦为朝廷未来而操劳终生,终至成为一代贤后,留名青史。拓跋弘是文成帝与梁国蒙县人李氏所生,冯氏被册为皇后次月,不足两岁之拓跋弘被立为皇太子。依“子立杀母”祖制,李氏被赐死,冯后便担当养育之责,将拓跋弘视若己出,竭尽慈爱,文成帝深感快慰。人云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正当文成帝欲奋太武帝余烈,欲大有作为一番之际,无奈国有兴亡,人有寿夭,天公偏不作美,冯氏为皇后尚不到十年,被誉为“有君人之度”之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六岁。

    文成帝既崩,献文帝继位,两年后亦即皇兴元年八月戊申之日,皇妃李夫人生长子拓跋宏。冯太后喜得长孙,自然十分惬意,便决定停止临朝,还政于献文帝拓跋弘。由是献文帝亲政,时年十四岁。献文帝亲政时虽然依然年幼,但却颇有作为,先贬斥冯太后宠臣男侍,又试图提拔虽有才能而为冯太后不喜者,以结成心腹。皇兴四年,因官宦子弟李弈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又多才多艺,兼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献文帝甚是不喜,以为后宫淫乱,世人也常有异言。是年秋,李弈兄长尚书李敷好友及同宗相州刺史李欣因罪被告发,李欣为自保,上陈李敷隐罪二三十条。献文帝借机下令,将李敷、李弈、从兄李显德等人同时诛杀。因李弈之死,冯太后甚不得意。献文帝又将李欣擢为尚书,冯太后更无法容忍,乃逼迫献文帝交出皇位。献文帝本人聪睿夙成,刚毅有断,生性喜好黄老、浮屠之学,受冯太后之迫,遂欲传位叔父拓跋子推,但遭到宗室大臣及宦官联合反对。皇兴五年八月,献文帝遂禅位给不满五岁太子拓跋宏,自己退为太上皇,时年亦只有十八岁。

    献文帝拓跋弘即位之时,与冯后被立为皇后时同龄,亦为十二岁。到被迫让位于亲子,在位不足五年,便自称太上皇,实乃有史以来最年轻太上皇也,空前绝后。献文帝在位之时,太原王、车骑大将军乙浑贪权狂傲,因见冯太后还政弄孙,献文帝又年幼,便趁机借用天子诏令大肆排斥异己,复欺凌孤儿寡妇,阴谋篡位。乙浑欲为妻子求封公主称号,屡次向吏部尚书贾秀说项,但贾秀不答。贾秀乃甘肃武威姑臧人,贾彝之子,为太子中庶子,赐爵阳都男,献文帝拓跋弘进其爵位阳都子。后因公事之故,贾秀去见乙浑,乙浑与妻坐在厅堂,厉声对贾秀道:“凡卿求见公职之事,孤无有不办者。但我请公主之号,卿屡为不许,却是为何?”贾秀慷慨以言答道:“公主名号,王姬称谓,何等尊荣?非常人欲称谓之。今我贾秀既死无惧,亦不使后人取笑也。”乙浑怒不可遏,复又说道:“天子继位,卿有功于国,且掌吏部,何不求朝廷给你妻加封公主名号耶?”贾秀知其僭越用心昭昭,遂答道:“似我等庶姓,拙妻何配称公主之名?贾某不会自不量力,作此妄想。”乙浑图谋未成,终不敢就此在自家府中杀害朝廷命官,堂堂吏部尚书。于是指桑骂槐,对阶下家仆高声怒骂道:“老奴官,真乃不识相耳!”左右皆大惊失色。但贾秀神色自若,故作不闻,从容告辞以归。

    乙浑将太医杨惠富叫来,并在其臂上写“老奴官悭”四字,命令往拜贾秀,让他去看。贾秀见之,微笑而已,不为所动,更无任何报复行为。乙浑一直等待时机陷害贾秀,但因其为人紧毅严正,无错可寻,恨无机会。贾秀与中书令勃海高允皆以显儒而被当世所重,朝廷遴选人才,规定可使其长子到外郡做郡守;贾秀代子固辞,朝廷终随其意愿。贾秀历奉五朝魏主,虽未至非常显赫,但却始终掌握机要,为官清廉俭约,不蓄资产。乙浑虽奈何不得贾秀,但急于排除异己,终将尚书杨保年、平阳公贾爱仁、南阳公张天度、司卫监穆多侯等先后害死。侍中、司徒、平原王陆丽从汤泉入朝,乙浑又将其三人杀之。因诸奉劝皆亡,献文帝乃命乙浑为太尉、录尚书事,东安王刘尼为司徒,尚书左仆射和其奴为司空。乙浑既掌太尉重职,且被封为丞相,便位居诸王上,朝廷内外诸事不拘大小,都由其断决处理。随其权位渐稳,乙浑欲望愈大,已不满足于丞相地位,准备伺机发动宫廷政变。

    侍中拓跋丕暗中闻知此事,知道乙浑谋反已是迫不及待,便急告朝廷。冯太后胸有成竹,当即秘密布置,定下大计,暗令侍中拓跋丕、陇西王拓跋源贺、中护军将军牛益等人率兵收捕乙浑,夷灭三族。可怜乙浑空有异志,奈无才能,至此败于女子之手。平定乙浑之乱后,冯太后再露锋芒,复暗使拓跋丕等众臣上疏奏请,再借帝诏宣布由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冯太后自除灭乙浑叛乱至临朝听政,稳定北魏动荡政局,前后仅用十八个月。以孤儿寡母而能为此者,是其凭借多年宫中阅历及非凡胆识,方能成功也。冯太后既设计诛杀乙浑,平其叛乱,乃重用高允、高闾、贾秀等汉官,以治理魏国政务。九月,高允建议设立郡学,并制定整套方案,设博士,助教等,首开中国郡国办学先河。贾秀至此功成而退,颐乐天年,至七十三岁患疾,魏帝下诏御医治疗,并赐几仗。彼时只要是朝廷有不决大事,都派遣尚书、高平公李敷去贾秀处问访决断。未几贾秀病卒,诏赠冀州刺史、武邑公,谥号为简。

    只说拓跋宏五岁即位,改元延兴,乃史称之孝文帝也。太上皇献文帝此时仍然牢固掌握北魏朝政,不仅朝廷大小国务皆亲自处理,另屡颁诏书行使大权,甚至多次亲率兵北征南讨,取得大胜,颇有世祖太武皇帝之风。延兴五年冬十月,太上皇献文帝在平城北郊举行大阅仪式,天下震动。冯太后由此愈觉不安,自需执掌朝政,以防献文帝对己不利。承明元年六月,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太上皇献文帝拓跋弘应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住,强行软禁。随后不久,拓跋弘离奇死于平城永安殿,时人多言是为冯太后杀害。冯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再度临朝听政,复掌北魏政权。在此时期,西域各种势力急剧变化。先是北魏王朝联络高车民族、悦般,对付吐谷浑、柔然民族及峻哒。后峻哒族与高车结好,又和柔然通婚,向北魏王朝朝贡,与吐谷浑民族和睦相处。北魏复与柔然争夺西域,柔然对高车屡战屡败,北魏王朝便在西域占据上风,成为西域主宰。

    冯太后在魏文帝时被尊为太皇太后,但史籍习惯称其文明太后。文明太后在位期间颇有政迹,诏令实施班禄制,即规定官员俸禄,严厉惩办贪官污吏;又推行均田制,将荒地分配给农民,成年男子每人四十亩,妇女每人二十亩,命其种植谷物,另还分给桑地,农民须向官府交租服役。另建立三常制,使北魏政治经济快速发展。建兴五年,南朝刘宋朝廷欺负北魏主少臣疑,太后当政,遂令北琅邪、兰陵两郡太守垣崇祖北伐,趁机收复淮河以北失地。垣崇祖受命进兵,入侵北魏国境七百里,力挫北魏镇南王刘昶。此年日本倭国阿知后裔改赐姓为大藏,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其后裔世代居住原田。

    按下北魏,复说南宋。宋明帝刘彧以垣宗祖为帅,因北伐获胜,故此颇为重用,以为国中梁柱。因萧道成在军中太久,且民间有流言说萧道成有异相,能为天子,遂对其产生疑忌,将萧道成征召回朝,升任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夺其兵柄。刘宋延兴二年,明帝去世,临终前遗诏镇东将军蔡兴宗、尚书令袁粲、尚书右仆射褚渊、中领军刘勔及镇军将军沈攸之,同受顾命,并以蔡兴宗为使持节、都督荆、湘、雍、益、宁及南北秦州诸军事、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荆州刺史,仍加散骑常侍,征召还都。右军将军王道隆掌握朝政,见蔡兴宗刚正不阿,不欲其据荆州上流要地,于是改其为中书监、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蔡兴宗辞让不拜,八月戊午日,突发疾病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宋明帝既死,太子刘昱继位,改元泰豫元年,是为后废帝。因刘昱为人残暴,使得国中内乱更加炽烈。

    沈攸之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进封安西将军、散骑常侍。此时巴西李承明趁机造反,擒获太守张澹。当时荆州刺史已离职,新任刺史尚未到任,后废帝遂命沈攸之暂管荆州事务。沈攸之到任后,李承明已被平定,于是被正式任命为都督八州诸军事、镇西将军、荆州刺史。沈攸之自认为才略过人,当初在郢州时便暗藏反意,后调任荆州,便将郢州精兵也带至任所。沈攸之到荆州后,以讨伐蛮族为名,征发民力,召集士卒,部署军务,又征收重税,修缮兵甲,养马两千余匹,造船近千艘。此外,沈攸之还截留过境士子、商旅,藏匿亡命之徒,引起朝廷猜疑、忌惮。其后沈攸之骄横之心更显,对朝廷制度从不遵奉,富贵程度不亚王公,夜晚厢房走廊灯火通明,通宵不灭。后房妓妾达数百人,皆为一时绝色。元徽二年,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密谋造反,命道士陈公昭送信给沈攸之,称其为沈丞相,欲引以为同党。沈攸之只看封皮称呼,已明其意,故此并不拆信,即将陈公昭交付朝廷。不久刘休范起兵袭击京城,沈攸之对僚佐说道:“桂阳王如今造反,必定声称与我同谋。我若不勤王,则定会引起朝廷怀疑也。”于是派部将孙同、沈怀奥率兵东下,接受郢州刺史晋熙王刘燮指挥。

    孙同等奉命起兵勤王,大军刚过夏口,探马报说刘休范已被朝廷平定,便复率兵返回荆州。因沈攸之有勤王之举,故此同谋造反谣言便不攻自破。朝廷由此进封沈攸之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沈攸之拜受征西大将军,但固辞开府之赐。沈攸之在外专权,朝廷多次欲召其回朝,但恐其不听诏令,只好作罢。众臣以皇太后名义派中使去荆州,探查沈攸之意图,中使便试探道:“朝廷皆谓明公在外辛苦镇边,宜回京城执政。然明公职位特重,极难使他人替之,去留大计,惟明公自决。”沈攸之答道:“臣蒙受国家大恩,方勉为此职。某能力平庸,本来不配朝廷重职,今防守边疆,讨伐反叛蛮族,尚能勉强胜任。若皇太后命我归朝,某则焉敢自定去留?惟听朝廷旨意焉耳。”中使以此回报,朝廷愈加忌惮,调其回朝之事作罢。元徽四年,巴东建平蛮叛乱,沈攸之派兵讨伐。不久刘景素复据京口造反,沈攸之便追回讨蛮之军。巴东太守刘攘兵与建平太守刘道欣皆疑沈攸之有野心,便截断巫峡归路,不使荆州军回。当时刘攘兵长子刘天赐为荆州征西大将军府西曹掾,正在沈攸之帐下效力。沈攸之便将刘景素起兵谋反,今故将平蛮大军撤回,以讨叛逆之事详为说之,并派刘天赐归劝其父,放我荆州兵回军,休要因听信谗言而误了朝廷大事。刘攘兵听了其子劝告,复得知荆州兵确因刘景素造反回军,便解除武装,亲自修书令子带回,向沈攸之谢罪。刘道欣却仍坚守建平,阻拦荆州军回师,刘攘兵便与荆州伐蛮军一起夺取建平,斩杀刘道欣。

    宋泰豫元年,氐人杨文度建立武兴国,设置百官,宣布自立。杨文度父杨伯宜乃原仇池国主杨盛次子,即杨难当之弟。仇池国主杨元和因国小民弱,虑不能自立而投降北魏,杨文度从兄杨僧嗣遂自立为武都王于葭芦。癸丑,北魏延兴三年,冯太后与孝文帝开始进行系列改革,史称为孝文帝改革。次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任用南王肃制作礼乐,实行汉化。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南人北上,各族融合,北朝经济曲折发展。北魏延兴五年,高句丽长寿王锐意南进,与百济、新罗争夺朝鲜半岛。长寿王一举攻克百济国都汉城,杀其国王,迫其迁都熊津,高句丽势力推进到汉江流域。新罗、百济只得结成联盟,与高句丽国对抗,朝鲜半岛由此开启三国争战时期。此年五台山普庵寺始建,遗留迄今,已有一千五百余年历史。一千多年来,无数高僧大德都来此求法、护法。中国历史上最具法益之普庵祖师、日本历史上法益极为殊胜之慧锷和尚等都曾来此,感悟观音思想、弘扬观音法益。普庵寺因其观音祖庭地位和殊胜法益,因而驰名中外、享誉四海。延兴六年,承明元年,公元四七六年,西罗马帝国皇帝罗慕洛·奥古斯都被废,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制度崩溃及西方古代结束,中世纪封建制度开始。基督教由此统治西方意识形态领域,教会史学取代古典史学,成为中世纪主流史学。此年北魏文明太后三十八岁,再次宣布临朝称制,把揽朝政长达十四年。文明太后聪明果决,猜忌而长于权术,以重管﹑重罚驾御群臣,使百官皆为所用。

    北魏早期百官原无俸禄,皆靠对外不断征战而获得赏赐。随着拓跋焘统一北方、击破柔然之后,北魏战事渐少。到冯太后称制时,开始制定百官俸禄。太和八年,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充百官俸禄。九年,采纳给事中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无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冯太后力排众议,立三长制,检出荫庇户口,使课调便有常准,国库充盈。此举不仅北魏本土见效,南朝归於北魏之淮北州郡,户口几十年间也比原属南朝时大见增长。冯太后主持制定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三者配合实行,为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繁荣富庶打下基础。

    自献文帝死后,北魏政局动荡,贪污犯罪之风再起。为使北魏长治久安,冯太后恩威兼施,痛下杀手。自诛李欣为情夫李弈报仇,为整顿吏治,后又将秦州刺史尉洛侯,雍州刺史、宜都王目辰等因贪赃处以极刑,长安镇将陈提等被罚徙边。为官清正廉洁者,则得表彰赏赐。又以谋叛罪诛杀孝文帝外祖南郡王李惠,弟子妻女也同时被杀。以致因猜忌嫌疑被覆灭者十余家,死者数百人。冯太后又恤悯忠直,内三郎娄提乃献文帝亲信,曾因献文帝被害愤然拔刀自刎,幸而未果。冯太后不仅不怪,反下诏嘉其节义,对献文帝之死心怀不满者乃服。其后文明太后又培养扶植贤能之士,组成朝廷掌政核心。拓跋氏贵族,汉族名士,朝廷大臣,内廷宦官等,凡有才能者皆乐为其用。而汉族名士,又有不少为其裙下宠臣。太原王睿精通天文卜策之术,因姿貌伟丽得到冯太后宠幸,擢升为给事中,拜散骑常侍、侍中、吏部尚书,赐爵太原公。陇西李冲素称清贫,但因风度不凡、姿貌丰美被冯太后看中,成其情夫,因成富室。冯太后临朝称制,太和年间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又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为孝文帝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君臣之间情义莫贰。除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名士也都颇得委重,皆乃冯太后心腹卿士。

    冯太后亦对宦官大加委任,对有才干者引为亲信。如抱嶷、王遇、张佑、苻承祖等皆得提拔,一岁之中进至王公。冯太后虽以其预闻机要,但对其行为严格限制,决不放纵自流。虽有纤介之愆,便遭棰楚杖责,多者百余,少亦数十。然太后生性宽豁仁裕,不计前嫌,事后仍待之如初。于是宫中人人乐为太后所用,至死而不思退者。朝中及宫中事无巨细,皆禀于太后,杀戮赏罚决之俄顷,不需奏准皇帝。是以文明太后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冯太后改革举措,每使孝文帝参与,悉心培养,孝文帝乃至成熟,且能继承冯太后大业,将太和改制推向高潮,进行到底,不致半途而废。冯太后亲自耳提面命培养孝文帝,却又忌其聪慧,担心对己不利,便欲废之。寒冬腊月之时,命孝文帝只穿单衣禁于别室,三天不令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