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汉尘何安 / 第16章 少年有志暂别离

第16章 少年有志暂别离

    无论庙堂还是江湖,目前看来,所谓诛宦,笑话而已,大汉天子刘宏以一己之力,让全天下所有的人都明白过来,宦官能把持朝政这么多年,到底靠的是什么。

    洛阳既然已经不打算去了,在祭拜过司马直之后,诸葛玄等人就租了一条小船,直接顺流而下,向荏平而去。

    轻舟一叶,乘风而去,很快就到了目的地。

    靠岸之后,又一则震动天下的消息传来,三公之一的司徒陈耽,因言获罪,被宦官害死在狱中!

    堂堂国之栋梁,三公之位,堪称百官之长,竟然被几个宦官就这么在狱中害死了,诸葛玄反复求证了许多人这个消息的真伪,最后却只能颓然地看着当今天子任命了新的司徒。

    几人还没进入泰山郡境内,天子陛下又突发奇想,竟然以讨伐张角有功,将张让赵忠等十二个宦官,全都册封为了列侯!

    无数将士在前线抛头颅洒热血,战死沙场,也未能得到些许嘉奖,几个阉人安坐在南宫之中,竟然就得封列侯,一时间激起无数士人、将校请表上书,但刘宏只有淡淡的一句:“他们这些人忠心耿耿,难道一点功劳都没有吗?”

    政治上的黑暗已经让诸葛玄产生了归乡后立刻归隐山林,再也不过问世俗的冲动,但当他们进入到泰山郡后,这个冲动还是被压制住了。

    原因无他,泰山郡,又乱了,去年逃散的黄巾军如今因为各种苛政的压迫,和收他们为徒附的地方豪强们,都反了。

    若非诸葛珪早早派出了郡卒来保护诸葛玄等人,他们恐怕根本到不了奉高。

    至于在去年还很坚挺的梁甫城,这次黄巾军起义之初,就被城内的县吏来了个里应外合,告破了。

    形势如此危急,原本就攀附宦官的泰山郡太守张举,也顺理成章地弃官了,这次是真弃官,据说带着不少金银布匹,直接回了老家渔阳,半分都没犹豫过。

    毕竟,前途再重要,也比不过自家的身家性命。

    太守弃官而走,诸葛玄有心让诸葛珪也弃官而走,现如今的泰山郡,谁来了也保不住,继续留在郡丞的位子上,最后要么被黄巾军杀了,要么被“英明神武”的大汉天子杀了。

    也就是说,如今不是做忠臣的时候。

    只不过,诸葛珪到底是诸葛珪,断然拒绝了诸葛玄的要求,理由也很简单,既然泰山郡内还有没有从贼的百姓,没有从贼的郡吏,那他诸葛珪作为暂代一郡事务的人,就应该承担起保护好他们的责任。

    所谓百姓不负我,我亦不负百姓。无关忠诚,无关皇帝、朝局,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底线而已。

    见诸葛珪劝不动,诸葛玄就提议让诸葛瑾不要再留在泰山了,还是跟着他回阳都老家比较安全,这个提议诸葛珪自然是无不可,毕竟现在形势确实危急,把诸葛瑾留在身边太过危险。

    又是一年七月初四,上一年的七月初四,刺史桥瑁虽然带来了朝局会有波动的纷扰,但也给泰山郡上下带来了振奋与鼓舞。

    而今年的七月初四,弥漫在泰山郡的,只有绝望与动乱,常青在踏上行程之后,看到的也只有滚滚浓烟和哀鸿遍野。

    中平二年就在这样的一片混乱中过去了。

    中平三年。

    年初之时,有两则好消息从泰山传来,一是在太守一直空缺的情况下,诸葛珪真的想办法顶住了黄巾军的压力,成功把郡内大部分作乱的黄巾军,赶到了泰山山中,起码在明面上,泰山郡获得了暂时的安宁。

    还有一个,就是诸葛珪准备续弦了。

    原本常青等人以为诸葛珪对章氏爱之深切,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娶了,结果却出乎意料。

    后来,在诸葛珪的书信中,众人才知道,诸葛珪续弦,完全是因为女方的“强势”,具体来说,就是在抵御黄巾的这小半年里,诸葛珪常常废寝忘食,身体状况每况日下,这位出身公府之家的女子在见到本郡郡丞这个样子之后,毅然决然承担起了照顾诸葛珪起居的责任。

    所谓贴身照顾,日夜不离,就算诸葛珪谨守君子之道,这位女子事后肯定也要被说三道四,正在诸葛珪为难之际,这名女子主动带着聘礼上门,要求诸葛珪娶了自己,并声称自己什么也不要,只要能照顾诸葛珪的起居就行。

    如此,诸葛珪便顺理成章地娶了这位女子。

    虽说开年就有两个好消息传来,但中平三年,过得依旧很艰难,原因也很简单,全国各地都在爆发叛乱,得益于刘宏持续性的竭泽而渔,原本还撑得住门面的大汉朝,如今连门面也撑不住了,从河北到荆州,再到巴蜀,哪里都有起义,哪里都有人祸。

    见识到了这么多坏消息之后,诸葛瑾终于下定了决心,他打算只身前往洛阳,以游学的名义,好好看一看整个大汉的心脏,如今是什么样子,如今朝堂上的衮衮诸公,每日到底在忙碌些什么,看一看在天子脚下,这个大汉朝还有没有救,如果没有救的话,诸葛瑾还想看一看,将来的出路是什么。

    不足一年半的时间,之前还对自己的前途、理想一片茫然的诸葛瑾,如今在内心中已经逐渐升起了一个坚定的念头,虽然这个念头还没有长大,还没有彻底成型,但内里却无比坚实,只要诸葛瑾从洛阳顺利归来,那他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诸葛瑾将从琅琊阳都的一个世家子弟,一跃成为未来的东吴大将军。

    离别之时,常青捧着一爵酒走到诸葛瑾面前,恭敬地奉上。

    “瑾兄,此时前往洛阳,无论是做什么,都是有大智、大勇之人才能下的决定,青惭愧,不能与瑾兄同去。”说完,将手中酒一饮而尽,然后又给自己倒满。

    “但是!瑾兄,非是青自夸,瑾兄但有差遣,即便赴汤蹈火,青亦在所不辞!只是此中原一行,青深知自己力微智短,若不苦心于读书习武,将来只会成为瑾兄的累赘,再也追赶不上瑾兄的步伐。”

    “所以,瑾兄在洛阳时,青亦不会松懈,还请瑾兄拭目以待!”

    又一爵饮尽,诸葛瑾在常青的胸口打了两拳,笑道:“好兄弟,拭目以待,真是个好词啊,阿青,勇力才智,实际上你皆胜我,不过来日方长,瑾,定不负君之所期!”

    远远地,诸葛玄看着常青和诸葛瑾你一言我一语,不由得暗自赞叹:这特么是八岁?

    中平三年四月,诸葛瑾赴洛阳游学。

    在原本的历史之中,诸葛瑾确实在年少之时,游学洛阳,只不过在原本的历史中,诸葛瑾游学的目的真的是学习,史书记载,瑾少游京师,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

    没有常青带着诸葛玄在河北河南转这一圈,诸葛瑾也不会在十二岁的年纪就意识到大汉朝已经病入膏肓,只会认为宦官乱政是一时的,最不济,等刘宏死了,有大将军何进辅政,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如今,诸葛玄把自己对大汉朝命运的预言告诉了诸葛瑾,让他对如今的时局有了一定的认知,在这个时空下,诸葛瑾这一次的游学,目的已经完全不同,起码,从他到洛阳的那一刻起,他就会明白,经学,救不了大汉。

    另一边,不胜酒力的常青正躺在自己的房间内,做着十几年后,诸葛瑾、诸葛亮两大牛人带着自己叱咤三国的美梦呢,殊不知,他已经悄然改变了历史,原本确定的轨迹,正向着未知的方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