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玄幻奇幻 / 灾厄降临 / 日本战国时代饮食(下)

日本战国时代饮食(下)

    寿司来了

    同很多食物一样,日本国吃寿司的起源又是和中国有关。

    寿司的主要部分是醋饭,就是用白醋拌过的米饭,寿司的名字就是来自于日语中的“酸”的读音SUSHI,寿司两个字是这读音的汉字标写。过去福建一带的渔民常年出海,为了保证所带的米饭坏掉,就用醋拌一拌,如此就可以起到延缓米饭变质的作用。首先学到这种醋饭做饭的估计还是活跃在福建一带的倭寇,他们后来把这种食物带回了日本,在沿海地区流传。

    当时,日本的渔民经常将一些容易腐败的鱼类切片腌渍起来,以保证长期食用。后来醋饭传入后,有的日本百姓就将腌渍的鱼片和醋饭拌在一起吃,这就成了后来寿司饭的雏形。

    最早的寿司饭也也并不是为了好吃才出现的。

    较早出现的“鲋鮨”是一种很奇怪的食物,最早时就是将鱼、酒糟和盐拌在一起腌制,这种奇怪的组合和快就会产生剧烈的恶臭。但奇怪的是,这种恶臭并非来自食物的腐烂,而是发酵的过程,经过发酵后,这种散发恶臭的食物能够保存半年以上不腐坏。后来有人看到醋饭很易于保存,于是就把醋饭也倒进了“鲋鮨”里,醋饭促进了发酵的过程,在同流合污的发出更加刺鼻的恶臭的同时,也促进发酵,使食物的保存时间更长。后来,有人在食用的时候,发现起到发酵作用的醋饭变的很好吃,索性加大醋饭的量,使之醋饭从发酵配料变成了主要部分,终于产生了寿司饭。

    寿司,或者说醋饭在战国时代流行,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米饭可以长期携带不至于腐坏。当时领主们的军队出战时带的军粮都要捏成饭团的形状,以方便携带。这些饭团捏好后经常要保证能保存十天半个月,以使士兵能够从容食用,这样醋饭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只要在将煮熟的米饭用醋拌好再捏成饭团,就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这种醋饭饭团在战国时期受到了各势力广大官兵的一致欢迎。

    后来,随着城下町的逐渐发展,町人文化发展起来。随着军队在全国流行开来的醋饭被一些制作小吃的人相中,开始琢磨着如何将之变成风味小吃。后来有人制作了木头的模子,在里面分割成一格一格的,这样把拌好的醋饭放在里面一压,就成了许多只够人一口吃掉的小方块,这就是最早的寿司了。

    这种原始的寿司还没有和鱼肉结合起来,但在当时也是流行一时,后来甚至也被武士所喜爱,到了江户时期,甚至连将军都开始吃压模寿司,甚至指定了江户的一家压模寿司店专门提供御用寿司。

    真正的手握寿司要到江户时代才会正式登场,但是早在战国时代,将腌渍过的鱼肉片同压模寿司块一起吃掉已经有人在尝试。不过他们当时的吃法可能同我们现在就着咸菜吃馒头差不多,吃一块寿司,再往嘴里塞一条鱼片。后来可能有人在吃的时候突发奇想,将鱼片索性放在寿司饭上一起吃,没想这种图省事的法子居然使寿司异常好吃,于是后来就出来了将鱼片放寿司上一起吃的现代寿司。

    食用寿司时使用的绿芥末也是很早就出现了,不过刚开始时它还并非是调味料,人们在腌渍鱼类的时候怕鱼肉腐坏,于是就在鱼肉里加了许多绿芥末来作为防腐剂。后来吃腌鱼的人们习惯了绿芥末的辛辣气味,反而觉得这东西的味道不错,于是就将它上升到了调味料的地位。

    也许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正是将醋饭和芥末腌鱼一起吃,所以才形成了后来吃寿司必加绿芥末的习俗。

    寿司的另一种手卷寿司,出现的就更是奇怪了。之所以会把醋饭和蔬菜鱼肉卷在海苔里吃,目的和用海苔包饭团一样,就是为了不把手弄脏。

    为什么吃个小吃还要怕把手弄脏呢?因为最初吃手卷寿司的人只能腾出一只手来拿着吃,另一只手要拿色子!最早的手卷寿司,就是为了方便赌坊的赌棍们边赌博边吃才出现的。试想,要是他们赌博时吃的是手握寿司,吃完弄的手上黏黏的,还掉一桌子米粒,又怎么能去认真赌博呢?

    最初出现的手卷寿司只有把干胡萝条等蔬菜卷起来的\"干瓢卷\",后来在进入赌坊后,大约是为了适应这些高消费团体,(赌客们绝对是真正的高消费团体,一夜之间能把老婆孩子房子全输光,吃俩个寿司又算的了什么)于是就把原来只有手握寿司才会加的鱼贝等高级肉类也塞了手卷寿司里。这种高级手卷寿司在当时被称为“铁火卷”,这就是因为当时的赌客被称为“铁火打”,他们吃的手卷寿司也就成了“铁火卷”。

    随着时代发展,寿司逐渐从军粮食变成了街头小吃,又从街头小吃变成了高级食品,古代的高级寿司店里,寿司的售价甚至一度达到了一贯钱一个的天价。如果不是回转寿司的出现,寿司只怕到现在还无法回归民间,只会作为高级食品存在。

    当然,这些都是还是后话,战国时代最初的寿司雏形只是小号的醋饭饭团,直到战国末期才出现了压模寿司,而寿司的真正成型则要到江户中期。贫穷的战国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寿司还远未出现

    小吃与零食

    日本早年的零食种类少到令人怀疑这个民族是否懂得所谓生活乐趣的地步。

    在日本的传统零食里,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豆包和年糕了。

    豆包至少在室町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了日本,但因为糖在当时属于名贵食品,所以甜的豆包是很名贵的,对很多人来讲简直同人参果无异。不要说一般百姓无缘品尝这人间珍馐,便是一般中等家庭也不是想吃就可以吃到的。有钱人买两个甜豆包送给长者做礼物,着实就是极有面子的事,收到豆包的人也会觉得礼物分量沉重。这感觉同现在韩国贿赂政客排骨和五花肉没有区别。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九州一些地方开始有计划的种植甘蔗,糖的生产本土化,豆包的价值逐渐降低,终于走下神坛成了市井小食,这有赖于战国时代町人文化和商人的兴起。

    年糕比起豆包就没那么神圣了,它从一开始就是比较平民化的食品,至少过年的时候的家家都有打年糕吃的习俗。

    日本的零食大都和米有关,基本上直接吃的米是正餐,把米碾碎成米粉,捏成圆的方的就成了小吃。年糕是这种小吃的典型代表,把米放在舂里捣烂做成年糕,然后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将年糕放火炉边上,全家边烤火聊天,边听着年糕被烤熟发出的“吡啵吡啵”声,闻着年糕烤焦后散发出的香气,确实是件幸福的事。

    城下町的发展,使这种一般过年才吃的食物成为了平时也能吃到的小吃。

    藤堂高虎还是一介浪人的时候,一次经过三河国田宿驿,身上分文没有,又饿了好几天。看到路边小店主人正在烤年糕,不管三七二十一扑上去抓起来就吃,连吃好几块才想起身上一文钱没有。

    店主人与左卫门夫妇看他可怜,不但没有要他钱,还给了他一些路费,并别对他说不要再向东走去打仗,不如回家去好好孝敬爹娘。

    几十年后,藤堂高虎在关原之战后得到津藩三十二万石俸禄,成了德川幕府的大大名。他带着家臣们经过田宿驿,看到老迈的店家还在那里卖年糕,于是赏了店主人很多钱财,并且命令所有家臣一起来吃年糕。后来,藤堂家还订立了家规,每年新年后家臣们吃年糕,必须都要吃三河吉田宿驿与左卫门铺子的。

    在战国时代流行的另一种米类小吃,就是糯米团子。虽然味道也就那么回事,但因为把糯米团子弄成了白色、红色和黑色,两三个用竹签子串成一串,看着就很有食欲。卖这种糯米团子串的小店铺一般设在人来人往的大路旁边,来往行人坐下歇脚的时候就会买串糯米团子吃吃。这种吃起来方便不脏手的食物,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行人非常喜爱的食物。

    糖炒栗子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从中国传到日本。但是,最初的日本人并不会自己做炒栗子,所以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正因为糖炒栗子的来之不易,需要漂洋过海来到日本,于是就显得异常名贵,几乎成了宫廷食物。得到经过连日海上折腾早就冷到底的糖炒栗子,天皇和公卿们还是特别喜爱,宴会上还要专设甘栗使者给大家分栗子吃。也就是说,早期的糖炒栗子几乎是天皇的御用食品,只有他愿意的时候才会赐给下面百官也尝个新鲜。

    有位公卿家的小姐曾经吃着糖炒栗子趾高气昂的对某位同是贵家的公子说:“这是唐国(当时日本对中国的总称)来糖炒栗子,你们这些人根本吃不到。”看起来,这位小姐是把糖炒栗子当做了荔枝在吃呢。

    后来,日本人逐渐学会了自己煮栗子,后来为了吃栗子还吃出人命来:

    一日,修圆僧都侍奉在嵯峨天皇身边,当时,放着一些硕大的甘栗,天皇吩咐使者说:“把它煮熟呈上。”僧都见有人来取走甘栗,便道:“我略施法力,不用人世的凡火,就和将它煮熟。”天皇异常开心。修圆僧都接着便作起法来,甘栗被煮的非常适口。

    天皇看罢肃然起敬,立刻尝食,其味甘美,异乎寻常。从此,便经常这样使用法力煮甘栗。一日,空海大师来朝见天皇,天皇对他言及此事,倍加称赞。大师听了说道:“这的确是难得的。不过,趁我在这里可以叫他来煮,我暂时回避,看看他煮的如何。”说罢躲藏起来。

    随后,僧都被召进宫中,天皇吩咐他照例煮栗,僧都将甘栗放在面前,作起法,不料这次竟未能煮熟。僧都一见便抖擞精神,反复施展法力,但不论如何,终不能像以往那样将甘栗煮熟。这时,僧都不禁惊异起来,心想:“这是什么缘故呢?”正在这时,大师从他身边走了出来。僧都一看,恍然大悟,料定是被这人抑制的缘故,登时起了嫉恨之心。

    从此,这两位僧都结下深仇,互相诅咒对方速死。后来他们虽都有意息怒,然而诅咒却一直继续下来。

    当时,空海大师心生一计,命众弟子到市上购买衣食棺椁等物,扬言空海僧都已死,因此购买安葬用的物品。修圆僧都的弟子,听说此事,兴高采烈的跑去报告师傅,僧都听了欣喜地问道:“你听的确实吗?”弟子回答说:“听的千真万确,所以才来禀告师傅。”僧都心想这不是别的,是我的诅咒收效了,随即停止了自己的诅咒。这时,空海大师差人暗地到修圆僧都那里打探他是否确已停止了诅咒。使者回来禀报说:“修圆僧都以为他的诅咒已获灵验,非常高兴,从今晨起即已停止了。”大师闻报后,立时接二连三的施展他的法术,不久,修圆僧都暴卒。

    从这个故事来看,这俩和尚为了煮栗子杀的你死我活,品行只怕都好哪里去。

    栗子本来就是日本本地物产,连猴子都会吃,日本人学会吃栗子也是早晚的事。至少到战国时代,栗子也和豆包一样走下神坛,成了民间食物。即使农家也会采摘来栗子埋在灶灰里,等到烤熟爆裂了食用。

    日本的煮物历史比较悠久,很多食物都被拿来放在水里煮熟了食用。在豆腐这种高蛋白、足以代替肉类的食物从中国传入日本后,就有人开始把豆腐切块放进水里去煮着吃。

    到了室町时代,产生了被称为“田乐”的小吃。这种小吃是把豆腐串成小串,在火里烤成金黄色后沾味噌食用。还有将山椒嫩芽和山芋也用叉子放在火里烤熟,然后沾着放了砂糖的白沾味噌吃的各种田乐小吃。当然,一看到放了砂糖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种食物最初又是宫廷食品,一般老百姓根本吃不起。

    后来,不知道谁第一个把这些田乐食品都串在小竹签子上扔进了汤锅里煮,捞上一吃味道居然不错,于是这种田乐食品就成了著名的“关东煮”。由于这种食品的前身是御用食物,到战国时代在关东地区被扔进锅里,我们有理由相信最早将这种宫廷烧烤扔进锅里的是关东的武士们。后来到了江户时期,“关东煮”越发成熟,随着不断有人将各种各样的食物都串起来扔进锅里煮着吃,最终发展出了现在丰富多彩的现代关东煮。

    铁板烧是随着西洋人的船只被传到日本的。一些喜欢标新立异的诸侯,像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都很喜欢吃铁板烧,特别是在院子里架起炉子烤鱿鱼,然后再刷上酱汁食用,曾经在他们的时代流行一时。

    由于不吃肉食,所以各种海产的铁板烧就被推广起来,从武士阶层的专享食物,逐渐又变成追求时髦的町民百姓的食物,终于变成了流行食品。

    其实,如果说对外国舶来食品的最初推广者,可能并不是武士,而是生活在堺和博多这些对外开放口岸的商人们。

    例如,最初享用西洋糖块这种奢侈食品的就是日本的商人。在当时,欧洲的糖大都还要从亚洲进口,运到欧洲时,价格几乎就和黄金等价了,所以只有国王和富豪们才能吃的起,他们几乎会在所吃的任何食物中加入糖。因为吃糖太多影响牙齿健康,还间接催生了欧洲最早的牙医行业。

    可以想见,在南美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之前,从亚洲运到欧洲加工成糖块,再卖到日本的“南蛮糖块”究竟有多么昂贵,除了那些富可敌国的商人,很难想象还有别的什么人能吃的起。

    后来,九州强藩萨摩的岛津家征服了琉球国,并强制他们全国种甘蔗,总算使日本的糖可以自给,甜食也变成了平民食品。

    现代日本的许多名吃,都是在战国末期到江户初期才开始出现的,再之前食物种类之贫乏实在令人发指。而日本之所以能在几百年食物品种极大丰富,还是有赖于明朝灭亡,许多明朝人逃到了日本。

    其中著名的理学家朱舜水便可以被称为日本的“食神”了,这位在家就喜欢下厨的大思想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做出了诞生在日本本土的第一碗拉面给当时日本幕府将军叔叔水户黄门吃。水户黄门吃了大为惊叹,于是便致力在日本宫廷和幕府推广拉面,使之成为一种在上流社会流行的御用食品。经过几百年的演化,拉面终于成为了日本民间食品,并传到反攻中国大陆,使日本拉面成了高价的面条品牌。

    除了拉面,像羊羹、酥皮点心一类的中国民间小点心也来自于这些逃亡的明朝人,通过他们的手进入日本。

    正如曾经有人分析的,日本文化就是个洋葱头,剥开一层还有一层,最后等你全部剥开了,里面却什么都没有。日本的小吃也是如此,每一样日本特产的食物,寻找源头时都会发现原来是外国传来的,真正产生自日本的食物居然一样没有。

    泡茶喝的时代

    荣西禅师从中国带回了茶叶,日本的武士们初次品尝到茶饮料的滋味。

    最初茶在日本的流行,同在欧洲的流行一样,不过是作为一种休闲饮料。日本毕竟是东方国家,他们并没有仅仅把茶当做一种普通饮料带走,随着茶叶的传入,一整套的中国茶文化和茶趣也传到了日本。

    南北朝时代,茶在日本大流行,无论宫廷还是武士都对茶很是痴迷。只不过,这时茶道还没有形成,但学习自南宋的斗茶活动非常频繁,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经常在樱花盛开的时候率领诸侯在缤纷落樱中摆开阵势,布置堆积如山的赌资,斗茶取乐。

    到了战国时代,茶道逐渐在商人中盛行起来,并且逐渐形成了具有日本风格的茶道。

    战国的大名和武士都很热心茶道,特别是织田信长,他认为茶道可以陶冶情操,使粗野的武士能够平心静气。所以,他在织田家中大力推广茶道,要求部下们都要学习茶道。部下的武士们见主公如此热心茶道,也纷纷主动效仿,收集名贵茶具、举行茶会。

    日本茶道的茶并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茶,而是抹茶。抹茶是用天然石磨将茶叶碾磨成微粉状的青绿茶末,抹茶苦味很重,但日本高僧们在这苦涩味道里居然品尝到了禅意,同高僧们关系密切的商人们学到了对茶的理解,发展出了现代茶道。

    在有钱又有闲的商人们的苦心钻研下,原本简单的品茶活动被增加了诸多繁文缛节的规矩,并发展出追求所谓意境的茶会,使品茶从简单的个体行为变成了有钱人才能玩得起的富贵游戏。

    商人有的是钱,可是钱能花在哪里呢?想象中国富人那样肉山酒海的胡吃海塞是没可能,在日本想搜罗出能吃饱肚子的食物都有困难。也许是在是钱多了实在烧手,商人们开始提倡在茶道中追求所谓的昂贵茶具。

    所谓茶具说起来不过是用来煮茶喝茶的茶锅茶碗茶壶茶罐之类,如果只是要一般的喝喝茶,批发点便宜货就可以。可商人要往茶道砸钱啊,于是他们就提倡用就用古物,特别是进口的中国南宋茶具。不光追求茶具要古,还要追求扭曲美,就是一定要使残次品,像什么歪把壶、缺口茶碗之类,就被这些自封为茶人的商人奉为上品,疯狂追求。这些残次品也因为茶人的疯狂追求价格急剧攀升,个个价值连城,有的甚至夸张到号称“半日本”,也就是一个破茶罐要把半个日本卖了才买的起。

    大名、领主们有样学样,也跟着商人追求高档茶具。收藏茶具成了当时一些富裕大名宣示财富的活动,织田信长就收藏了一大堆的瓶瓶罐罐,时不时的拿出来炫富。

    同时期的近畿大名松永久秀拥有一只名为平蜘蛛釜的茶釜,传说在煮上水后,能看到有蜘蛛图案平平的伏在釜底。织田信长对此釜垂涎三尺,一直想把这东西弄到手,和他的九十九发茄子凑成一套。谁想他几次逼迫,松永久秀非但不肯交出,还造了反。后来松永久秀兵败,信长要他交出茶釜就饶他一命,久秀哈哈一乐,在釜中装满火药顶在头上,一拉弦命归西去,织田信长心疼的捶胸顿足。

    信长死后,收集茶具之风不减反盛,战国大名个个都成了恋物癖。

    丰臣秀吉原本是织田信长部下大将,更是信长一手调教出来的茶道爱好者。如果说织田信长还只是将茶道当做众多爱好之一,甚至还流放过过分沉湎茶道的部下大将佐久间信盛,那么丰臣秀吉对茶道的爱就几乎到了疯狂地步。

    究其原因,秀吉出身过于低微,他希望利用茶道来拴住对他表面恭顺的大名们。这些家伙只是因为他强盛的武力暂时屈服,但茶道却可以征服他们的心。为了宣示财富和权力,秀吉用黄金打造了一间茶室,在这间金灿灿的茶室里点茶的各地大名们无不叹服,被秀吉天下人的气势所慑服。就连天皇也被秀吉有趣的茶道表演所吸引,成了忠实的茶道爱好者。秀吉以茶道为武器,控制住了上至天皇和下至大名的所有人,建立起一套他所需要的秩序。

    可是,有一个人丰臣秀吉无论如何也无法征服,那就是茶道宗师千利休。

    利休本是商人,后来剃度,专心从事茶道活动。秀吉聘他为御用第一茶师,本是想利用他在茶道界的威望控制诸侯大名。

    此时很多有势力的大名或者是利休的徒弟,或者是利休的仰慕者。在利休之下有所谓“利休七哲”,这七个人都是具有实力的大名,他们对茶道师傅利休的尊敬远超过对秀吉。

    甚至秀吉的亲信武将加藤清正和福岛正则也都对利休敬畏有加。

    一次,加藤清正带着武士刀进入茶室,利休要他将武士刀留在茶室之外,加藤清正傲慢的说:“刀是武士灵魂,一刻不能离身。”利休没动声色,点茶突然时弄翻装满水的茶釜,倾翻的水浇灭火时发出巨大声响,沉重的茶釜落在灰塘中弄得尘灰四起。久经战场的加藤清正以为是发生爆炸,等下武士刀落荒逃出茶室。利休望着加藤清正仓皇的背影,冷冷的说:“你把武士的灵魂落下了。”

    另一位大将福岛正则是个比加藤清正更加粗野的武将,他在听说利休的厉害后很不以为然,就跑去茶室亲自体会。结果,利休点茶时的威严使福岛正则被深深震服,他甚至在利休的注视下手脚颤抖,满头大汗,不能动弹。

    从此以后,这两名丰臣家的心腹大将都深深折服于利休的威严,甚至对他的惧怕要超过秀吉。

    丰臣秀吉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他绝对不能允许在任何方面有人拥有比他大的权威。可是,三叠半茶室成了秀吉永远无法完全征服的独立空间,利休在茶室中的权威至高无上。

    从此,秀吉和利休展开了漫长的斗争,终于无法将他征服。最后,秀吉只好编造罪名把利休逼死了事,可他实际上从来没有能够征服过利休,他是这场茶道斗争的失败者。

    茶道因为武士和僧人的热爱而流行。

    人们号称可以在茶室里体验人生哲学,一块茶点能够体验到四季,一杯茶能够体验到人生,甚至听开水煮沸的声音,都能感受到禅的意味。在仅有三叠半的茶室里,驰骋战场的粗野武士灵魂得到完全的洗礼,感受到在百年战国乱世中少有的安宁。

    这也许就是战国武士们追求茶道的主要原因吧。

    不过,掌握着权力的大名们从来都不希望自己和部下们过分沉湎于茶道,玩物丧志。织田信长在开除佐久间信盛时曾经在书状里写道:

    “你的尚武精神若能有爱茶热情的百分之一也绝不至于如此。为了毫无意义的茶道而空耗大量金银,却完全忽略了对有功部将的奖赏。不分早晚,只知一门心思地打扫庭院,或是在茶室中品头论足,为了品茶鉴水而虚度光阴,却把臣下的忠逆善恶完全置于脑后。每日里不是评价挂轴的长短不足,就是鉴别道具的新旧优劣。思虑所及是茶室的每个角落,欲望所期是月白风清的境界。在茶的色香与料理口味的浓淡之中任时光飞逝,这简直是最大的浪费。”

    喝酒的趣事

    无论古今中外,武将都要喝酒,喝酒的时候能很好的表现出他们所谓的勇敢气质,战国时代的武将也不例外。

    日本清酒是标准的米酒。清酒来源于中国,这点是无可否认的,只是在时间上一直没有确定。历史考证说是2000年前,日本的传说中,则是在1500年前,由从中国迁徙过来的秦氏所带来的,所以秦氏在日本神道中又是酒神。

    日本酒只用水和大米酿成,淡黄色或无色,清亮透明,芳香宜人,口味纯正,绵柔爽口,其酸、甜、苦、涩、辣诸味谐调,这估计又是保持中国酒早期的某种原生态。

    以佛教为国教的日本居然并不禁止喝酒,这实在是件奇怪的事,酒在佛律中比肉更要绝对禁止。可是,不但天皇和百官喝酒,武士和百姓喝酒,连寺里的和尚也可以喝酒。和尚们不但喝酒,还要自己酿酒,以备在重要活动时拿来敬佛,不知道这是什么习惯,没准是中国人敬灶王爷灶糖差不多,让佛爷喝高点,这样干了坏事就可以睁一眼闭一眼。

    早先平安朝平家势力鼎盛咄咄逼人,甚至说出:“非平氏即非人!”这样的话。许多被压迫的朝臣都愤愤不平,新大纳言就在宴会上故意在法皇面前碰翻酒瓶说:“瓶子(平氏)倒了!”法皇听了笑着说:“大家来演一出猿乐吧。”平判官康赖出来说道:“呀,因为瓶子(平氏)太多,所以喝醉了。”俊宽僧都说:“那么,怎样处置才好呢?”西光法师说道:“只有将头取下来,那样比什么都好。”说着便把瓶颈敲断,随后离席而去。

    可见,酒在上层贵族的生活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且法皇是天皇出家后的称谓,与会喝酒的俊宽僧与西光法师也都是和尚,他们根本没有觉得和尚喝酒有什么不妥之处。

    用米酿出的酒是奢侈品,这在粮食紧缺的战国时代就更是特别突出的问题。也许正是这样原因。日本人喝酒都是用小盏,而且浅尝即止,从来没有像武二爷那样连喝十八碗酒去打老虎,或者无三不过望胖揍蒋门神的故事。

    作出“一世荣华一杯酒四十九年如一梦不知生亦不知死岁月只是如梦般”这般绝命诗的上杉谦信,给人的感觉是极能喝酒的。实际上,他的酒量有限,自己也比较节制,每次只喝三盏。他喜欢一个人在窄廊上就着一小碟梅子自斟自饮。有时和重臣直江实家等人喝酒时,下酒菜也只有梅子而已。说不定,日本最早的梅子酒也是上杉谦信哪次一不小心把梅子掉进酒壶里酿出来的。上杉谦信人称酒豪,据说他得脑血栓也和喝酒过量有关。可就看他17、8度的酒每次才喝三小盏的酒量来看,实在同酒豪无法联系在一起。

    现在流传下来的文物,有谦信爱用的马上杯,他有在战马上饮酒的习惯,看起来又似乎可以证明他是个极能喝的人……也许他在马上饮的那一杯顶三杯的量,那一天就不会再喝酒了吧……

    有人戏谑说,上杉谦信是女人,如果他真是女人的话,也许在当时每次喝三大盏酒都不会醉真算的上是海量了。

    织田信长年轻时被称为“尾张的大傻瓜”,成天就是穿着奇装异服,腰里挂着个酒葫芦骑着马到处溜达。桶狭间奇袭战前,他正在被窝里睡觉,听探子说了今川军宿营的消息立即爬起来,命令侍童斟酒。他一不刷牙,二不洗脸,就在被窝里一盏盏的开始喝,喝着喝着就爬出被窝唱《人间五十年》,然后穿上铠甲,骑上马就冲了出去。最后,织田信长稀里糊涂杀了统率二万五千大军来攻的今川义元,义元临死前正在本阵中同手下喝酒。

    福岛正则是丰臣家的“贱岳七本枪”笔头大将之一,这位勇猛的虎将最喜欢的就是在战场上能打仗,喝酒时有很有酒量的武士。某次福岛正则和黑田长政两家武士坐在一起搞联欢,福岛正则多喝了两杯,就拿出一个超级大酒盏,在里面灌满酒,然后取出自己钟爱的名枪“日本号”说:“谁能一口气将这些酒都喝了,我就把这把名枪赐给他。”话音未落,黑田家大将,号称双壁之一的母里友信出列接过大酒盏一饮而尽,包括福岛在内的在场之人都目瞪口呆。母里友信放下酒盏,嘴里拜谢着赏赐,从福岛正则手里接过“日本号”,福岛那叫一个肉疼,可话都说出来了,不能不算数,只好忍痛将爱枪赏给他。

    伊达政宗一生烟酒不离口,每天早中晚抽烟三次,据说这样可以养生。每餐饭也要上酒,佐酒菜里最喜欢鲜海鞘。他还喜欢喝了鲜海鞘汁再去喝酒,据说这样可以使质量不好的酒也变成甘露美酒。政宗好喝海鞘汁,不但自己喝,还要求家臣们在酒宴上也喝,说是如此人面美味,如果不喝掉就随便把海鞘吃掉,实在是暴殄天物。好烟好酒的,什么不健康食品都吃的伊达政宗楞是活到了69岁,这在古代算是高寿了。

    酒在武士的生活中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几乎所有重要的活动都要喝酒。特别是作战前更是必须喝酒。第四次川中岛合战前,武田信玄决心和上杉谦信在这一战决出个胜负,就在家传宝铠楯无和军旗御旗前饮酒起誓要决死一战。九州名将立花道雪在出战前都要搞敲太鼓的出征仪式,立花道雪在步辇上击鼓,重臣们拿着装有酒的立花家家传的“五重之杯”饮酒,这个仪式保留至今,成了九州柳川当地的旅游项目。

    战国中期,耶稣会圣徒圣方济乘船来到日本传教。当时,大内家和海外交往比较多,为了讨好大内家当主大内义隆,圣方济献上葡萄酒一瓶,这是有记载的日本人第一次得到葡萄酒。

    葡萄酒和铁炮(火枪)在当时是新事物的代名词,每个自以为很前卫的大名都会喝葡萄酒玩火枪,以标新立异。九州的大名最早接触葡萄酒和铁炮的,可真正会喝葡萄酒,玩的好铁炮的,却是被时人当做是尾张乡下农民的织田信长。

    信长不但自己好喝葡萄酒,还让盟友德川家康也喝,黑泽明的电影《影武者》里,信长将装满葡萄酒的酒杯递给家康,说:“这是南蛮酒,颜色像血,味道却是酒。”

    其实日本不但产葡萄,而且漫山遍野都是野葡萄,甚至闹饥荒的农民都会上山摘葡萄充饥。可是,日本人就是想不到用葡萄酿酒,他们宁可浪费珍贵的大米去造酒。所以,完全靠进口的葡萄酒非常昂贵,即便大名也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对瓶吹到底,喝这酒真是与喝金子没什么区别。

    继承织田信长天下人位置的丰臣秀吉也继承了好喝葡萄酒的习惯,不但平时经常喝,在征服九州岛津家后也要跑到附近的葡萄牙船上大喝特喝。他的侧近重臣石田三成在一次同伊达政宗、小西行长、宇喜多秀家等人的茶会后,得意洋洋的拿出一大瓶葡萄酒和大家分享。这几位在场的大名领地加在一起,有将近两百万石之多,三成在这些大地主面前拿出葡萄酒来炫耀,可见葡萄酒即使在战国末期也依旧是稀罕物。

    后来到了江户初期,德川幕府开始搞闭关锁国,洋人和葡萄酒都被赶出日本,日本人继续喝他们的米酒,直到明治维新前,到底没用日本的葡萄酿出日本的葡萄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