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女频频道 / 汉宫风茂 / 【001楔子】大汉天子

【001楔子】大汉天子

    “皇后薄氏被废。”

    收到消息的时候,陈氏阿娇正在外祖母皇太后窦氏宫中。闻言,看向身旁的母亲。

    她母亲是汉文帝女,汉景帝姊,馆陶长公主刘氏,封邑在馆陶县(今河北馆陶)。然后,看着恭敬在外祖母窦太后跟前行礼的女官。

    “宫里来了人,要皇后娘娘迁宫,徙居北宫。”

    北宫在大汉王朝的京城长安城中,近桂宫,俱在未央宫北,周回十里。

    建于汉高祖时期,为后妃所居。根据汉宫文献记载,吕氏家族失势后,汉惠帝的皇后张氏,受到牵连,被废黜其位,搬到北宫居住。

    徙居北宫,在汉宫里的人看来,象征着皇后被废黜。

    “请皇太后开恩。”薄皇后跟前的人只是伏地,恳切地说着。

    为了表达她的虔诚,遂如同见天子而稽首,半晌不曾抬头。

    现在的汉天子,便是汉景帝刘启。而大汉王朝自高祖皇帝以来,皇后被废黜都是在皇帝驾崩之后,就像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氏,汉惠帝刘盈的皇后张氏。

    现在,汉景帝刘启在位,群臣却在商议废黜薄皇后事宜。而汉朝一如之前的秦朝乃至周王朝,皇后执掌礼器。

    皇后执掌礼器,管着天子及天子家里祭祀物品的权利,进而管着宫里贵重的物品或者说天家宝库和管着宝库的卫队。

    汉宫里,跟祭祀有关的,有两个重要的权利:

    一曰,礼器,譬如,周王朝的“华夏九鼎”,秦王朝的传国玉玺和“十二金人”,还有汉王朝承接秦王朝礼器而来的“汉传国玺”,“汉十二金人”,“汉虎符”以及“汉王陵”甚至于“汉乐府”里的宗庙颂歌。

    二曰,财权。

    汉天子及其家族的钱财,曾经是独属皇太后的权利,后来,由皇后协理。现在,汉天子及其家族要将它收回,理由是皇后则因未精勤侍奉皇太后。

    汉景帝认为皇后有违孝道,下诸王大臣议论废后事宜。

    薄皇后跟前的人伏地,恳切地说着。来龙去脉,交代得很是清楚。而汉王朝承接秦制,仍然于汉家天下推崇仁孝。

    先帝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其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

    “皇帝认为,皇后有违孝道”这个理由废黜皇后,闻所未闻,却又难以反驳。终汉文帝一朝于“仁孝”事上格外推崇:

    “除肉刑诏”,是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以“缇萦上书”为事由,汉文帝废除肉刑所下的诏书。《汉书·刑法志》记载:“齐大仓令淳於公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天子怜其意,遂下令。”

    遂有“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

    话说,西汉初期,临淄有个人叫淳于意。

    他曾担任过太仓长(官府仓库管理负责人)。后来他师从精于医道的公孙阳庆,获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

    淳于意辞官从医后,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名闻遐迩,求医者络绎不绝。

    由于淳于意时常在外行医,上门求医者常失望而归;而且他为人正直,谨慎负责,不会冒昧用药,然而却不被一些患者家属理解,反责怪他未尽全力。这就导致医患关系比较紧张。

    怨气积久,必酿祸端。

    后来,曾经得罪过的权势之人告发淳于意,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

    当地官府审理后,判处淳于意肉刑。肉刑意味着要被切割身体上的器官,例如鼻子、手脚等。

    按律令,做过官的人受肉刑必须押送到京城长安执行。淳于意曾经为官,因而要被押送到长安受刑。

    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临行时,她们都去送父亲,抱在一起悲泣。

    于是,淳于意长叹道:“生女不生男,遇到急难时,女儿没有一个能帮忙的。“

    最小的女儿、15岁的缇萦听到这话很悲愤,决定随父进京,一路上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

    临淄相距长安两千余里。做为犯人,一路上父女俩备尝辛酸。

    到长安后,淳于意被关在狱中。缇萦一心想营救父亲。

    她听说只有当今天子才有资格赦免罪刑。而且当时有规定,若子女愿做官府中的奴婢,可赎父罪。

    于是,她决定斗胆上书汉文帝为父求情。

    上书中写道:

    “我父亲为官吏时,清正廉洁。而今他犯法受刑。我很悲痛死者不能复生、受刑者不能长出新的肢体,即使他们想悔过自新但也没机会了。我希望能以自己去官府做奴婢,以赎父亲的罪过,让他能够改过自新。”

    幸运的是,这个卑微的倾诉上达天听,“缇萦上书救父”于京都长安转呈到了汉文帝手上。

    西汉以孝道思想治国。而且,每个皇帝死后的谥号中,都有个“孝”字。

    汉文帝更是出名的大孝子。

    母亲薄太后身体不好,重病瘫痪多年。文帝常在榻前目不交睫、衣不解带的仔细侍奉。

    每一剂药,他都要先尝尝苦不苦、烫不烫,然后才亲自喂给母亲。

    薄太后心疼儿子处理朝政已很疲乏,认为侍药这类小事,交待给侍从做就可以了。

    文帝回答说:“如果孩儿不能在您有生之年亲自做点事,那么何时有机会才能报答养育教导之恩呢?”

    此即《二十四孝》中“汤药亲尝”的典故。

    这次,文帝读了缇萦的上书后,深为她的孝心所感动,就下令免除了淳于意的肉刑。

    接着,在一番反思后,文帝下诏:

    提及,“《诗经》中说‘君主应该开明宽厚,象父母一样爱护百姓。’但是现在百姓有了过错,还没加以教育就处以刑罚,这就使得有人想悔过自新却无路可走。肉刑很残酷,也不符合道德教化的原则。所以应该废除肉刑,采用其它处罚代替,并且要对现有刑制进行改革。”

    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以“缇萦上书”为事由,汉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将劓刑,即割掉鼻子,改为用笞三百来代替,其子汉景帝刘启时,更改为笞二百。

    从此,劓刑,作为官刑于朝廷刑罚典里被取消。还于京都长安城的文人墨客圈里,催生一成语“改过自新”。

    小小女子缇萦,因至孝之心而上书救父的美举,被人们称赞有加。

    东汉班固诗赞:“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宋代无名氏的《鹧鸪天》中赞到:“弄璋错写何妨事,爱女从来甚爱儿。”

    “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被编入《二十四孝》,千古传诵。时年汉宫里,也多有耳闻。

    “缇萦上书救父”的孝行,成为当世孝道的典型,也衍生出“仁孝”,“忠孝”和“孝义”等为汉宫称许的仁人善事。

    薄皇后跟前的人,于这一天盏灯时分走进汉宫长乐宫,来到窦太后所在的长信宫偏殿。

    “皇后娘娘知错了。请皇太后开恩。”

    有汉惠帝皇后张氏的前例,迁居北宫则是“废黜后位”,以前也是闻所未闻。薄皇后跟前的人只是于长信宫偏殿的灯火璀璨间,伏地恳求着。

    “请皇太后开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