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女频频道 / 汉宫风茂 / 【011】汉宫窦皇后

【011】汉宫窦皇后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忙于全面推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留给百姓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由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等军事行动和修筑秦直道、修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每年都要从民间征调大量役夫,于是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便要经常奉命押送役夫前往各地服役。

    汉高祖刘邦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秦始皇帝王出巡的时候,他正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汉高祖刘邦撞见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望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这样说话的人,得青史里留名,都被视作志向远大。

    在汉高祖刘邦年轻的时候,也曾怀揣梦想,崇拜“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无忌,还曾亲自前往魏国,想在信陵君手下讨一个差使。

    不曾想,战国公子信陵君已死。

    信陵君魏无忌,封邑信陵,魏国国君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

    战国四公子,亦称战国四君,是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与春申君黄歇。

    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方士、策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

    话说,公子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以“食客三千”闻名战国诸侯。他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魏国“亲秦伐韩”之国策,唇寒齿亡,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当韩上党与本土被秦截断后,信陵君魏无忌曾主张以魏之安成道作为韩往上党的通道。公元前258年,秦进围赵都邯郸,魏王虽派魏将晋鄙率军救赵,旋因受秦王威胁而止于邺(今临漳西南)。

    魏无忌受赵平原君之托,屡劝魏王发兵无效,即采纳门客候嬴之谋,假魏王宠妾如姬盗得虎符,使力士朱亥追杀魏将晋鄙,夺取兵权。

    次年,与赵、楚军大破秦军,解邯郸之围。魏无忌主持合纵攻秦,以上将军职率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大败秦蒙骜军,在战国后期“关东六国合纵抗秦”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后,秦攻魏其急,魏无忌明知已遭魏王猜忌,却因祖宗基业所在,遂归魏任大将军。后因秦使反间计,魏无忌遭魏将晋鄙旧属谗毁构陷而被魏王派人取代,自此不得志,谢病不朝。公元前243年卒。

    但少年时期的汉高祖刘邦,只是怀揣梦想,知道魏国有信陵君魏无忌,广招门客,不甚看重食客出身,哪里知道,他少年时期的“战国”梦还在路上,诸侯国合纵连横,联合抗衡“强秦”,身在魏国京城大梁的信陵君魏无忌就已病故。

    在他少年时期的认知里,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后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故称“连横”。

    战国纵横家,名士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于赵都甚至赵国王宫里畅谈天下大势。名士公孙衍首先发起,由名士苏秦游说六国推动六国最终完成联合抗秦。

    铺开一卷战国地图。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名士公孙衍、张仪、苏秦等人游说于各个国家,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的由来。

    后来,因为秦国的势力不断强大起来,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

    公孙衍曾于公元前318年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时人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后来,苏秦和赵的奉阳君李兑也曾于公元前287年联合五国攻秦,使秦被迫废除帝号,产生了很大影响。

    然而,张仪在秦推行的“连横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散六国之从(纵),使之西面事秦”(《史记·李斯列传》),真正达到了通过连横政策的推行而兼并土地的目的。

    战国后期,魏公子无忌主持合纵攻秦,便是战国纵横家提出的“合纵连横”战国策终成“关东六国合纵抗秦”之势。也是战国“合纵”最后的高光一刻:

    魏公子无忌以上将军职,率韩、赵、魏、楚、燕五国联军大败秦蒙骜军,终成就“战国公子”之霸名,一跃而成“战国四公子之首”。

    在少年时期的汉高祖刘邦看来,实践证明,战国策里六国“合纵”是不敌秦的“连横”国策。

    “是如何‘合纵’又‘连横’的呢。”汉高祖刘邦因身处战国末年又怀揣“战国梦”而思索,遥想战国公子魏无忌以上将军之职,于战车上指挥“关东六国合纵抗秦”,是否可成天下星火燎原而抗强秦之势?

    丰邑和沛县曾隶属战国时代的魏、楚,刘邦的青少年时代自由成长在魏楚交界地带,受到两国文化氛围的熏陶,其人熟习楚歌,又仰慕魏国英雄信陵君魏无忌的德行。

    后来,等到汉高祖刘邦有能力西行至魏国各地时,信陵君已故去多年。据《史记》记载:“秦之灭大梁也,张耳家外黄。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

    也就是说,汉高祖刘邦虽然不曾遇到神往的“战国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魏无忌,却在魏地遇到了他未来的儿女亲家:

    张耳。

    名士张耳,曾为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亦于此时召纳门客。刘邦于是多次到外黄随同张耳游历,往来做客数月,两人结下深厚的交情。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灭魏之后,魏名士张耳成了秦廷通缉犯,门客皆散去。这一趟过去,刘邦屁股还没坐热,就灰溜溜地回了家乡沛县。

    高祖刘邦的游侠梦,如战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般“礼贤下士,门客三千,鸡鸣狗盗,窃符救赵,两度破秦,名震天下”,至此算是破灭了。回来后,他就初仕秦朝,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

    不过,少年时期怀揣的梦想和逐梦路上的大好河山,对汉高祖刘邦一生影响都很大,到他起事时,帐下人才也多以魏、楚两地豪杰为主。

    汉宫里遂也说,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在诸侯群起的时代成为最终的胜利者,除了“汉初三杰”的韩信、张良与萧何相助外,他最大的依仗便是年轻时和他一起厮混的酒友,也就是时人口中的“酒肉朋友”。

    萧何、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这五位汉朝的开国功臣,都是刘邦年轻时认识的“酒肉朋友”。

    一开始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跟他们一起喝酒,不过是怀揣年少时的梦想,如信陵君魏无忌般“礼贤下士,门客三千”,只是他出身山野,身边尽是些酒肉朋友罢了。等到刘邦初仕秦朝,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他就名正言顺地和萧何、曹参称兄道弟,和市井无赖混迹在一起,和沛县的官吏打成了一片。

    等到刘邦起兵之后,他们一个个成为刘邦身边的将军谋士,也是刘邦最为交心的朋友,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甚至毫不夸张地说,四百年汉朝基业的开篇,刘邦的这些“酒肉朋友”占了一半篇幅的汉室开国功劳。

    话说,嬴成蟜(蟜,蛟龙的意思),是秦庄襄王的第二个儿子,也是秦始皇的弟弟,出生于公元前256年,即是秦昭襄王五十一年,他比秦始皇小三岁。嬴成蟜是战国时代末期秦朝的公子,他的封号为长安君。

    嬴成蟜少年之前,吕不韦对于嬴成蟜顾虑畏惧,担心他有一天成为秦始皇在政治上的敌人,所以吕不韦对嬴成蟜不满,经常提防他。公元前247年,秦始皇13岁时即位。嬴成蟜9岁被封长安君,前往长安封地定居。

    公元前242年(嬴成蟜14岁),即是秦始皇五年。秦始皇派嬴成蟜前往韩国做官,劝说韩国君主送数百里的土地给秦国,韩国君主答应条件。

    公元前239年(嬴成蟜17岁),即是秦始皇八年。秦始皇派嬴成蟜带领军队攻打赵国,但他在屯留县反叛秦国投降于赵国。

    嬴成蟜叛秦降赵的原因是不想被吕不韦等人陷害,就在这个国家安心度过。而且嬴成蟜被赵国君主封地于河北省饶阳县,军队留下屯留县。

    过了不久,秦国的军队攻占屯留县后,嬴成蟜的部下军队全部被斩首处死,屯留县的百姓被流放到甘肃。嬴成蟜后面故事在历史没有再出现了,有关他的生死没有明确而肯定:

    一说,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长安君成蟜率军队攻打赵国。后来,成蟜造反,最终自杀于屯留壁垒之内。

    秦国长安君,嬴成蟜。

    是不是汉高祖刘邦呢。

    还有一种说法,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秦王子婴,是嬴成蟜之子。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因赵子婴是秦二世的从兄,与秦二世胡亥没有皇位争夺的利害关系,所以不在秦二世胡亥的清洗之列,反而能站出来劝谏秦二世胡亥不要滥杀无辜。而秦王子婴投降汉王刘邦,刘邦没有杀他,还考虑让他做咸阳国相。

    秦王子婴,被随后进咸阳的项羽所杀。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历史上曾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

    “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

    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在长安县属地修筑新城,名“长安城”,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西周在此兴文修武,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周遵循血缘原则,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原则,维系和强化社会秩序。早期中国,依血缘从家族到部落,再从部落到国家。

    秦横扫六合,在周礼的基础上以秦法郡县制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西汉王朝在以郡县制为主分封制为辅的基础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辟“丝绸之路”,形成了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统治的思想基础。

    这里是汉王宫,接秦王宫,前面又有六国王宫或者行宫的。

    六国王裔没了王权封国,子孙落魄的多,自家宗亲里还得接济些。所以,到了西汉初年,王宫多,不肖儿孙多,人头算下来还都留了王宫祭田在手。

    一方面,懒得分了,打包推出去。选个“家主族长”出来,而于六国王裔自身,又在当地比下有余。

    祭田,大多连着王陵,一开始用作祭祀祖宗的场所。而秦以法家治国,一开始就说了,“王宫连着王城都给收了,祖产总得给人留着吧。”他们幸免,便大多搬去了城郊。

    六国王裔,分做六国城郊安住,仍然是个大家族,撑得起寻常人家所没有的一份体面。就像春秋末年的“三家分晋”,历时多少年。最后请示了周王,“诸侯到手”,这才请晋公及晋公裔迁封国。

    住地不能叫“宫”了,多接地气改叫“庄”,身份多属平民,现在也叫布衣。里面很有些头脑灵活的,家里治国策论类的书多,一开始,宅家里看书自娱。现在,守军都撤了,没事他们里面的年轻人就在故王城附近溜达,王宫宫墙根下探头探脑:

    总觉得那也是他们的祖产。

    连带这王城故地的,就是他祖宗盖的。在时年王城故地乃至附近城池的酒楼茶馆里说起自己祖宗十八代的丰功伟绩,如数家珍,附带做些生意买卖,仍然保留几分平民眼里的贵族体面。

    其中,却也不乏消息灵通者,有的还有自己的门路,乃至出个如秦穆公时的大商人姬由余,得“义渠国”使者身份,觐见秦穆公说说义渠国沿途见闻,就得封侯爵。

    据咸阳的六国王裔自说自话,六国王城故地没有被迁走的,虽然也能够以六国王裔自居,离六国真正的王裔就远了。

    锣鼓听信。

    只说那秦朝末年的楚国吧。

    楚将项燕原是战败被赐死,一说自杀,甚至说成了阵前自刎。这不“误人子弟”么。

    茶楼酒馆里,现场就有六国王裔充当最早“说书人”在比划着,“两军阵前,就说堂上这么多人……你拿筷子比划,死一个,给我看看。”

    这得是楚王临阵换将。以虎符召回楚王宫室里,朝廷论功论过,才能够做的事情吧。

    “多少带些人回去复命。战场算人头的。”听他们说,“一家老小都在王城里。”

    甚至还有人叹息,“怪不得始皇帝要‘焚书坑儒’,儒生空谈误国。”

    回头,秦将王翦听说了,物伤其类,跟秦王政回奏里不免带出几分唏嘘来。秦王政也是性情中人,迁走了战败投降的楚王。领军的秦将王翦,就让他项燕后人看着楚国王城宫池等地,聊做补偿:

    这在当时可是肥差。

    “只看‘三家分晋’。事实上,取代晋公,又过了多少年。是说晋跟周朝一样,树大分枝,遂成三晋。”

    “姬姓,几乎都是。秦王和楚王若论起来,属实亲近,公室进去劝降。有的谈。”

    “咸阳还得修阿房宫。”

    纷纷扰扰的。直说得咸阳茶楼酒馆里客人越来越多。

    “项家,就成了楚地的上柱国,实际上的王。”茶楼酒馆里的六国王裔说得恍若亲见,没准他祖上真的亲眼见到了,虽然这里是秦王宫所在地,咸阳,离楚王宫远。

    茶楼酒馆里的王孙谈性正高,正说到,“……没有迁走的楚王王姬和得势的宗亲贵女,他项家也得娶,这样才大体上说得过去。”回头,也得接济楚王王裔。

    “他项家才在楚地,得了人心,坐得安稳。”甚至有人掐指细算,过去了多少年。又说。

    “是在楚国王城里。看来,项家便是如此。”

    当然,这时候没有人知道,日后楚将项燕的孙子项羽,却俘虏了秦将王翦的孙子武城侯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这冤冤相报的。而王家为避祸分做两支,远走他乡,遂成唐朝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后世有诗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王谢”之“王”家。

    史载,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楚军在巨鹿城下大破秦军,项羽击败章邯,章邯引兵撤退。诸侯军遂出兵攻打围攻巨鹿的秦军。大破秦国军队,杀秦将苏角,秦将涉间拒不降楚,自焚而死。

    项羽救援赵国,攻打秦军,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相传,王离的长子王元,迁居齐国避祸,成为“琅琊王氏”的始祖;次子王威,为汉朝扬州刺史,其九世孙王霸迁居太原,成为“太原王氏”的始祖。

    公元前206年,项羽攻入咸阳,因共敖攻取南郡有功,封其为临江王,都江陵,领地故秦南郡地。

    这是汉宫记载,最早的“临江王”一职。

    “好端端的,怎么去了那么远?”

    “说是去祭祀。”窦太后不以为意地说着。

    “离了京城,就得交了虎符。皇上这段日子里是不会离京了,可我这心里还是不踏实。”

    陈氏阿娇也听太子刘荣说了,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说。

    “临江王,又是楚的上柱国。”

    上柱国是古代的一种职位,秦末陈胜起义,为军事武装的高级统帅,仅次于王和上将军。而汉朝沿用。

    汉宫并不会特别提到,就像是,太子是作为皇帝的继任者,执掌虎符。而临江王,作为楚的上柱国,才能掌兵权。

    楚地的兵。而古代兵营里大多建庙,祈福祭拜。

    作为太子妃的人选,到了西汉景帝时期仍然出身开国功勋之家,又是汉室公主女。陈氏阿娇转而询问外祖母窦太后:“是否需要回避?”

    教人规矩的书上说,夫妻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而陈氏阿娇,也是先帝汉文帝刘恒首肯的太子妃人选,被外祖母窦太后先一步传召来了长信宫。

    是说的,她母亲来了。

    一开始,陈氏阿娇也不曾多想,她母亲馆陶长公主是这样的。总琢磨着,叫太子刘荣来觐见她才好。

    西汉太子幼时居皇帝后宫,成年行冠礼后入太子宫,而册封太子前必然行冠礼。汉朝是礼文化得以确立和定型的时期,太子刘荣满了十八岁才行冠礼,住进太子宫中也不过三年。

    陈氏阿娇,垂眼不语。

    窦太后一共有一女二子。按照汉朝的国家体制,幼子梁王刘武必须去封国居住,不得长留京城。窦太后早年失明,身边最是亲近者即馆陶长公主。

    据汉宫载,窦皇后,清河观津(今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人。汉惠帝时,被选为家人子,入宫伺候汉高后吕雉,称为窦姬。

    后被赐予代王刘恒,随行代国,甘苦与共。

    史载,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汉高后吕雉去世后,爆发“诸吕之乱”,周勃、陈平等人诛灭吕氏之后,迎立代王刘恒为帝。

    公元前180年,刘恒登基为帝,是为汉文帝。汉文帝刘恒,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第四子,母为薄姬。汉朝第三个皇帝。

    也是当时高祖刘邦在世的年长的儿子。

    刘恒登基之后数月,册立长子刘启为太子,窦氏为皇后,即这汉宫长信宫里的窦太后,嫡女则成为了长公主,并赐封“邯郸馆陶”为其食邑,故也称馆陶公主、馆陶长公主。

    邯郸馆陶,古为冀州地。

    春秋时为冠氏邑(即今山东省冠县东古城),后属赵国,赵王“在城西北七里陶丘侧置馆,故名馆陶”。秦属东郡。西汉初年,置馆陶县,属魏郡。

    馆陶长公主成年之后,汉文帝将女儿嫁给了棠邑侯陈午(开国功臣陈婴之孙),故又称棠邑长公主。

    陈午祖父陈婴,原先是秦朝东阳县(今安徽天长西北)的令史,秦朝末年,从项梁伐秦,封楚上柱国,项羽死后归汉。

    陈婴以项羽手下官员的身份投降刘邦,归顺汉朝,归汉后以平定豫章等地功勋封侯,领棠邑县。死后,谥安侯。其后人世居堂邑,远离长安,是为堂邑侯。

    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冬十月,汉文帝刘恒曾下令所有列侯就国,因此嫁给堂邑侯陈午之后,馆陶长公主便跟着丈夫前往了遥远的封国堂邑(今江苏南京六合区)。

    六合古称棠邑,西周灵王元年(前571年)置邑,是中国最早建城的城邑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棠邑的隶属关系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始置棠(堂)邑县,属九江郡。楚汉相争,棠(堂)邑属楚。

    封国棠邑,也就是西汉文帝时期汉人眼里,城邦巍峨,人口众多,物产丰富,事实上已经建设得很好的丰腴之地。

    陈午于汉文帝三年(公元前177年)成为第三代堂邑侯,封国就任,汉功臣表上位列第86位。

    馆陶长公主刘氏,欣然随夫堂邑侯陈午就诸侯王藩地,自是深明大义,与其夫堂邑侯陈午夫唱妇随,伉俪情深,两人育有二子一女。其女,便是自小送进汉宫养在窦太后跟前的堂邑贵女,陈氏阿娇。

    陈氏阿娇,汉宫太子妃,自然也是得了外祖父汉文帝刘恒首肯。

    即位后,刘恒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也重视农业,多次诫百官守令劝课农桑,减轻田租、赋役和刑狱,同时取消过关用传(符证)制度,方便行旅往来和商品流通,并弛山泽之禁,促进盐铁业发展。又采纳贾谊、晁错等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削藩的建议,削弱诸侯王势力,以巩固中央集权。

    于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死于未央宫,享年47岁,群臣上庙号为太宗,谥号“孝文皇帝”。葬于霸陵(位于陕西西安东郊白鹿原西端)。

    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薄太后卧病三年,其贵为天子也亲奉汤药,而入选《二十四孝》。在汉文帝刘恒死后两年,太皇太后薄氏于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去世,葬于南陵(霸陵之南)。

    汉文帝刘恒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与其子汉景帝刘启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汉朝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并以此彪炳史册。同时,汉文帝也是一位备受史家赞誉的皇帝,他励精图治的行为,宽仁节俭的美德,爱民重农的思想,无不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和汉文帝并列的汉景帝刘启,文帝刘恒之子,是西汉王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16年,承文帝的“文景之治”,汉朝承平四十余年而百姓安居乐业。

    他宽和仁慈,促进了西汉经济的继续繁荣发展;同时他又刚毅勇敢,坚决平定内乱,维护了天下统一。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重用御史大夫晁错,大力推行削藩。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诸侯王打着“诛杀晁错、安定国家”的旗号反叛作乱。这次叛乱共有七个诸侯王参加,史称为“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平息后,刘启乘势下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刘启于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立皇长子刘荣为皇太子。

    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合称为“文景之治”;又为儿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西汉历史从文帝到武帝的完美过渡。

    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薄氏的皇后之位,退居别宫。而汉宫载,皇后薄氏,出身汉景帝祖母太皇太后薄氏的远房族孙女,会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景帝为太子时薄氏为太子妃。

    饶是骄傲如陈氏阿娇,自小养于深宫,便是作为太子妃教养。听闻此等骇人大事坐实了,也不由的一刻神情黯然:

    废太子。

    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距离皇后薄氏被废仅仅过了七个月,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

    而景帝朝第一任临江王是刘阏于。汉景帝和栗姬有三子:

    长子刘荣、次子刘德、三子刘阏于。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刘阏于封为临江王。他在位三年去世。刘阏于谥号为“哀”。因为无子,临江国国除为郡。刘荣被废后,受封的也是临江王。

    而她是太子妃。

    于汉宫太子妃的人选而言,原是养在长信宫窦太后跟前,十四岁得皇后薄氏领着觐见太皇太后薄氏,如此便上了名册。

    汉文帝刘恒首肯,便是汉景帝刘启,这才到了太子刘荣跟前。而太子刘荣正好闲暇,多问了宦官两句,然后,注意到了她。

    陈氏阿娇一时不语。

    汉宫上下皆知的窦太后掌上明珠,陈氏阿娇,因进汉宫实得文景二帝首肯,乃太子妃不二人选,遂在窦太后跟前的一众贵女里亦如鹤立鸡群,自小就是骄矜,珍珠为土金为铁的,贵气逼人,实不负其小名汉宫“阿娇”。

    窦太后也是“祖母的娇娇儿”的,唤她,端的是隔代亲,掌上珠心头肉般偏疼。

    那一日的陈氏阿娇,一袭朱衣,骄矜之色如照亮长信宫的一轮红日,明媚无双。却是得了汉景帝首肯,于汉宫一众待选贵女里拔了头筹,即将获封太子妃。

    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四月,景帝长子刘荣册立为皇太子,母为栗姬。而太皇太后薄姬,皇后薄姬。

    汉宫喜事将近,又于宫禁里拔得头筹的长信宫中遂张灯结彩,齐贺窦太后与自小养在近前的太子妃陈氏阿娇。

    甚至于让见多识广的汉宫女官,于长信宫窦太后身边持宫扇一刻遥想,曾与汉高祖刘邦争天下的西楚霸王项羽。若论“霸气无双,贵不可当”却是得汉景帝亲许的堂邑贵女,陈氏阿娇。

    端的是艳压群芳。

    只看传言里西楚霸王项羽入关中,一把火烧了秦王阿房宫。便不难推敲出一二,当日面圣的一众贵女里,皆是稚龄锐意,针尖对麦芒,谁都不服气谁的。想来是无一人能折了堂邑贵女陈氏阿娇如旭日骄阳的傲人风采。

    回头,她身边宫女说来,也是“理当如此的贵女世无双”。

    “谁能压得过长信宫‘阿娇’。”直说得这汉宫太子妃如同探囊取物般,手到擒来。

    偏这等话,近乎痴儿说梦,长信宫里上了年纪的人也爱听,便总有小宫女在说。

    说着说着,就成了长信宫里的陈氏“阿娇”,生来便该是太子妃。就像了史书里的“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

    便该是秦末十八路诸侯王里的霸主。

    阿房宫曾经被咸阳城里人称为天下第一宫,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他楚地三户。

    楚人皆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话落到咸阳城里如这汉宫女官祖上般出身的士族耳中,则是楚地男儿多骄,也是这世间最高一等“炫富”,近乎“逐鹿中原,问鼎咸阳”的楚地宣言。

    这源自秦始皇嬴政的阿房宫,咸阳城人眼里的天下第一宫,他楚人居然以住不下为由而一把火烧了。

    烧了,重建。

    时年,西楚霸王项羽已流露出“志在天下”之宏图大志,以咸阳城里这一把火宣告其取秦朝而代之的雄心。烈焰熊熊,长枪在手,直指问鼎中原,也就此拉开秦朝末年十八路诸侯争天下之大势。

    秦末时期,项羽亡暴秦,进入关中。项羽假借楚怀王之名,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即以刘邦为汉王,据巴、蜀、汉中,都南郑;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魏豹为西魏王,都平阳;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成为韩王,都阳翟;司马卬为殷王,都朝歌;赵歇为代王,都代;张耳为常山王,都襄国;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吴芮为衡山王,都邾;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韩广为辽东王,都无终;臧荼为燕王,都蓟;田巿为胶东王,都即墨;田都为齐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此称为三秦;田都为齐王,田巿为胶东王,田安为济北王,此称为三齐。项王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九个郡,建都彭城。

    项羽所建都的彭城地处西楚,他本人有诸侯王的霸主地位,因而自称为“西楚霸王”。

    除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外,天下共封有十八个诸侯王,史称“十八王之封”。另外,还封有功于赵但未随从入关的成安君陈馀南皮三县之地,封吴芮的部属梅鋗十万户侯。封王后,又推崇楚怀王熊心为义帝,以示其尊于诸王。

    天下遂有十八个诸侯王。其中,包括后来的汉高祖刘邦,也包括秦朝名将章邯、汉初三大名将之一的英布等。可惜的是,这一分封,十八路诸侯虽不曾拒绝,却也有并不买账的。

    他们也要这天下。

    分封后不久,就发生了叛乱。西楚霸王项羽出咸阳,忙于平定齐地叛乱,无暇他顾。而汉王刘邦,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

    汉王刘邦,原本于十八路诸侯里并不显山露水,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县,又在此时低头就藩。而巴蜀穷山恶水的,汉中之地,人道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时人眼里的穷乡僻壤,只道汉王刘邦退出“秦朝末年,天下争雄”的,并不在少数。

    及汉王刘邦日后异军突起,楚汉争霸,刘邦故乡沛地时年已为楚地久矣,故沛地诗歌里多有楚辞之风,譬如,语气词“兮”。

    史载,西楚霸王项羽中大将军韩信“十面埋伏”的战术,于骇下惊闻,只道众叛亲离,四面楚歌里于乌江边自刎,西汉建立。

    大将军韩信首开古代战场“出尔反尔”的不诚信先河,后世兵书美其名曰,兵不厌诈。遂以“十面埋伏”折西楚霸王锐气,虚虚实实,却令西楚霸王龙困浅滩,咫尺之遥而生人性黑暗绝望之《骇下歌》,令后世人追思,叹其“不肯过江东”。

    《垓下歌》是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西楚霸王项羽中大将韩信“十面埋伏”的战术,于骇下悲歌,四面楚歌声里于乌江边自刎,西汉建立。正如《骇下歌》谓之: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正所谓,兵不厌诈。

    大将军韩信日后遂也遭汉高后吕雉“食言而肥”的违“用兵之道”反噬:

    相传,死在了汉宫中。

    一代兵仙韩信,相传用兵如神,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功成名就之际却被汉高后吕雉借宫女之手,处死于汉宫深宫。

    “不知汉初,汉宫太后可是居此长信宫?”而这一刻,长信宫中窦太后跟前执扇女官也一刻出了神,看向宫门外,门外依稀有喧哗。

    估摸着时辰,也差不多该来了。

    陈氏阿娇,由堂邑贵女而太子妃。此时,太子刘荣被废,而追责其母粟姬,废其尊位,此汉宫谓之“粟姬失宠”,是再无近汉景帝跟前的身份地位。

    接下来,其外戚朝官因太子刘荣或者粟姬而来的尊荣,汉宫也要尽数追回,作废。

    复追责太子妃。理同上。

    所以,太子妃陈氏阿娇之母馆陶公主刘氏,虽是窦太后亲女,来了汉宫,却是和景帝刘启一般无二,养在太皇太后薄氏跟前。

    而太后窦氏,时年为文帝皇后,太皇太后薄氏年事已高。汉宫遂是窦皇后在管,替馆陶公主相中堂邑侯陈午,也是一早听文帝刘恒说了,要随夫就封国的。

    出嫁从夫且不说,夫家天高皇帝远的,生二男一女:

    长子陈季须(陈须),次子陈蟜,女即太子妃陈氏阿娇。

    汉宫相传,因文景两朝削藩也忌惮开国功臣,所以,馆陶公主往返京城和堂邑侯陈午的封地堂邑之间,不辞辛劳,双方卖好讨巧,甚得堂邑侯陈午信重乃至公主尊荣不输于汉宫里,送嫡女陈氏阿娇得封太子妃,加荫堂邑侯陈午满门,尊荣父兄,可谓之“光彩生门户”。

    眼下,一旦太子妃陈氏阿娇被追废,馆陶公主出嫁前实也不能如在堂邑侯陈午跟前般自由出入汉宫,于长信宫见窦太后,乃至觐见汉文帝,汉景帝。而没了太子妃陈氏阿娇,就会马上见疑:

    进汉宫,因地位落到汉宫公主里实也靠后的,是要规规矩矩的排队等候。

    汉宫公主里实则也有排名。譬如,第三代堂邑侯陈午,汉功臣表上位列第86位。而如同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分封的王侯将相一般,自有其序列。

    公主之上,汉宫贵妇里还有等级。但馆陶公主,是汉文帝嫡女汉景帝姊,也是双眼失明的窦太后宠爱的女儿,是太子妃陈氏阿娇的母亲,也是太子刘荣姑母兼岳母,当着堂邑侯陈午便从来不守规矩。

    就像是汉公主表上位列第1位。而窦太后长居长信宫,太子妃陈氏阿娇自然能多拿太子宫出入的符牌,馆陶公主出入这两宫从来如自家似的,遇到景帝乃至先帝汉文帝的时候也多。

    又自小嘴甜,会说话。

    正是气焰嚣张势绝伦之际。相传,第三代堂邑侯陈午视馆陶公主金尊玉贵,如同安家镇宅的主心骨,言听计从,宠信得不曾有姬妾庶子的消息传来京城。

    长信宫中窦太后跟前执扇女官看了太子妃陈氏阿娇一眼,既然做了太子妃,又是汉宫“阿娇”,便没有一日前来长信宫中不是按品级梳妆着衣,如同神仙妃子般,光彩照人。

    虽居长信宫里,但窦太后早年就瞧不见,不说汉高祖刘邦朝的太皇太后薄姬,便是景帝的薄皇后,实则也不曾多将双目失明的文帝朝的窦太后放在眼里。而“知子莫若母”的,文帝刘恒且不说,景帝刘启虽然延续“休养生息”的国策却偏爱富贵娇纵的,最好便是打扮得通身灿烂。

    只看粟姬娇纵,却一开始就得了景帝刘启偏宠,且育有三子,多年荣宠不衰。

    见到太子妃陈氏阿娇这样只觉得天家堂皇气派,便不该小家子气了。在宫里待久了,便也无师自通悟出了一些门道,何谓“先声夺人”,富贵逼人。

    而粟姬便是这样。这样得了汉景帝刘启近乎全部的偏爱。受诏去太子刘启身边的家人子,除了栗姬以外还有其余三人。然而,到达太子刘启身边,太子刘启唯独宠幸栗姬。荣宠中的栗姬很快便为刘启生下了一子,取名荣。

    日后的太子刘荣。汉宫里,自然知道,除了皇后薄氏,栗姬原也是家人子,是太皇太后薄氏给景帝刘启的。

    当年,开国皇后汉高后吕雉便是这么将吕氏王后和窦姬等四位家人子送到代王刘恒跟前。

    于礼法便是如此。代王刘恒生母,日后的太皇太后薄氏,忙令代王刘恒谢恩。

    说起来,太皇太后薄氏也是萧规曹随。汉宫太皇太后,学开国的太皇太后吕雉,任谁也挑不着错。而这,也是汉宫里的规矩:

    文帝朝就在为太子刘荣相看家人子。而她们入宫,原本是伺候皇太后薄氏,皇太后薄氏身体不好,文帝刘恒又是出了名的孝顺。

    皇太后薄氏,这才交给了皇后窦氏。而皇后窦氏也甚是有心地将太子妃薄氏送去了还是太子的景帝刘启跟前。

    明明其余四个家人子如众星捧月,怎么也压不住太子妃薄氏。

    只是,太子刘启却似乎像了先帝汉文帝刘恒,对太子妃薄氏爱理不理的,却一眼相中了娇纵的栗姬。

    景帝刘启点了头,陈氏阿娇便是当之无愧的太子妃。只是,执扇宫女知道,窦太后实是头一次管,陈氏阿娇,任谁也不能说一字不好,只是挑剔着家人子。

    窦太后便是如此。做家人子时便如此,不说就不说吧。

    皇后薄氏也不便多说。至今,尚未凑成四人,而太子刘荣却像是对太子妃陈氏阿娇上了心。

    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太皇太后薄姬去世,葬于南陵。按汉朝礼制,薄姬因是姬妾,无法追尊为皇后,遂称文帝太后,史书上多称薄姬或薄太后。因汉高后吕雉与汉高祖刘邦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姬特地独自起一陵墓,靠近汉文帝的霸陵。

    太皇太后薄姬,出身卑微且只是汉高祖刘邦姬妾,在其葬礼规制里多次被提及。譬如,在楚汉之争时期薄姬是魏王豹的夫人,魏王豹反叛刘邦失败后,薄姬被送入刘邦的宫中。薄姬给刘邦生了儿子刘恒,这便是后来的汉文帝。

    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汉景帝立庶长子、栗姬之子刘荣为太子。

    而后,太子母粟姬当母凭子贵册立皇后,亦多次被提及。

    终于,让汉景帝的薄皇后犯了错。薄皇后,汉景帝祖母薄太后的远房族孙女,会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汉重孝道,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由他的祖母皇太后薄姬指定的太子妃。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登基后,立为皇后。皇后薄氏端庄,大方贤惠,与汉景帝刘启夫妻20多年,纵然汉景帝并不宠爱她,却也不是任谁能欺负的。可惜了。

    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黜薄皇后的皇后之位,退居别宫。

    孝景薄皇后,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被皇帝废黜的皇后。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正月,废后薄氏去世,葬于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东平望亭南。

    汉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薄皇后被废七个月后,汉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第十子刘彻为皇太子,太子母,夫人王娡也顺利为皇后。

    废太子刘荣母,粟姬和废后薄氏殊途同归,搬到别宫后忧郁而死。汉宫遂也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说法。

    窦太后眼盲心不瞎,这里又先一步护下己方重要一子,太子妃陈氏阿娇。

    心中蓦然而生一丝傲气:

    “只是,这里是长信宫。汉朝太后的长信宫,不得太后诏令,皇上使臣也不得进。”

    汉朝初年,即折大将军韩信于汉高后吕雉之手。素来深谙“深宫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反复无常之道:

    大将军韩信的“十面埋伏”的战术,据说已经将战场里的虚虚实实,运用至登峰造极,仍然不敌汉宫贵妇最后胜出的太后及宫中一脉相承的“浸淫深宫贵妇血泪而生的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反复无常生存之道。

    西汉初年,即镇杀大将军韩信于此。

    汉宫,至文景时期,尚无人敢在此用兵。

    太子妃,陈氏阿娇。

    其祖陈婴既然是以西楚霸王项羽手下官员的身份投降汉高祖刘邦,归顺汉朝,世居堂邑,是为堂邑侯,便也于西楚霸王旧部里有号召力,多收拢他项羽地盘旧部,遂得于汉初列侯。

    天下遂由西楚霸王时期的十八个诸侯王,而汉高祖时期分封的王侯将相,乃至以如馆陶公主刘嫖般“对内公主和亲诸侯王以至于天下诸侯尽归于刘姓王”的汉宫策:

    汉室公主位尊,便如窦太后的长信宫之于汉宫诸宫妃,而英雄美人的,位高权重的诸侯王从来儿子多。而高祖刘邦于《大风歌》的“大风起兮云飞扬”间,征战四方。

    史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6年)十月,淮南王英布起兵反叛;由于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后来,他击败了英布,在得胜还军途中,刘邦顺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乡——沛县(今属江苏省徐州),把昔日的朋友、尊长召来,共同欢饮十数日。

    一天酒酣,刘邦一面击筑、一面唱地即兴创作了这首《大风歌》。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诗歌气魄宏大,豪迈雄壮,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

    一众沛中儿郎于汉高祖刘邦与民同乐间,载歌载舞,齐唱此《大风歌》。是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也是要“人生得意须尽欢”。

    或者有,军中鼓乐助威,助兴。而愈加豪迈而尽兴:

    一开口,即定鼎了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的伟愿,“大风起兮云飞扬”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而末一句于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口风一转,居安思危,“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直抒胸臆,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要寻能人志士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

    遂三句诗歌自成一格,汉朝人称其为《三候之章》,后来从《艺文类聚》其改题为《大风歌》。被今伟人称赞为千古绝唱。

    遥想其时盛景,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而率大军凯旋,途径刘邦故乡沛县。刘邦及亲军,呼朋唤友而来,杀猪宰羊烹酒款待乡亲或者犒赏三军。刘邦先唤自家老父刘太公取三羊两猪数坛酒来,豪言“刘太公请客,宴请父老乡亲”,遂声动云霄。

    写入《史记.高祖本纪》:“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军中鼓乐而天子仪仗,绵延十余里。这十余天里,汉高祖刘邦置酒沛宫,悉召故人,与父老乡亲于沛宫载歌载舞,不醉不归,共赴星河灿烂,遂成此千古绝唱的《大风歌》。

    与震烁沛地的《大风歌》不同,汉初的异姓王宫中,值此内忧外患之际,被逼或者自愿奉汉室公主为母,乃至于日后从母族冠以“刘”姓的诸侯世子,并不在少数。

    西汉初年,遂几乎绝了非王族刘姓的异姓王。而礼尚往来,到了汉文景时期,遂如馆陶长公主刘嫖般将娇娇女送进汉宫,已成常例,而送到长信宫窦太后跟前,出身汉高祖时期分封的王侯将相裔,那便是要出太子妃的。

    说起来,也像了源自周朝礼法的春秋战国时期“战国宫策”:

    相传,列国王子需要入他国为人质,娶得宗主国的公主娇妻,诞下得两国宗室认可的皇孙,方得回国争夺王位的资格。而这里将这“战国宫策”玩得一手出神入化的当推灭六国的秦始皇乃至他父秦庄襄王,其母赵姬,堂堂赵国王姬公主,愣是成了民间流传至今的商吕歌姬。

    咸阳城里人一度因始皇帝灭六国而天下一统,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建阿房宫也是放言“天下第一宫”,其宫占地三百里,冠绝古今,又有万里长城等烘托,闻所未闻却又是真的,让人目不暇接进而眼花缭乱的,遂深信“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秦嬴政乃千古一帝”,其父母出身列祖列宗的祖荫庇佑都可以忽略不计。

    秦朝从秦惠王称王到灭亡,立国133年,传了七代,有八位君主。其中,有始皇帝秦王政。

    他,秦王嬴政,既为始皇帝,纵然开天辟地,又有何难。此春秋一笔,对后世宫廷乃至史家落笔行文,影响深远。

    故此,娶了汉高后吕雉的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也只敢自比“出身布衣”。吕雉的“吕”也有吕不韦的“吕”之家谱内藏,而吕不韦曾为秦相,编写《吕氏春秋》,被秦王嬴政尊为“仲父”。所以,秦王嬴政,史家也是吕政。

    就像自小养在长信宫的堂邑贵女,陈氏阿娇,得封汉宫太子妃也要若有似无地亮出她祖上陈婴曾得西楚霸王项羽余荫,朱红焕彩而金碧辉煌点亮长信宫中,汉高祖刘邦也承认,遂封陈婴堂邑侯。

    西汉,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设王爵。初,王爵有功臣得之者,高祖刘邦时诛伐殆尽。此后,王爵仅皇族可得。早期的诸侯王国大者列郡数十,小的也有数郡,皆由诸侯王自治其国,汉廷仅为之置太傅而已,其余丞相、内史、中尉、御史大夫之类皆王自置。

    后来,经过七国之乱和汉武帝下推恩令、汉成帝绥和元年改制,诸王仅得食本国租税,不得预国政。尽废内史、御史大夫、郎中令、廷尉、宗正、太仆等与汉朝设置相同的官称,改丞相为相,治事如郡太守,令中尉治事如郡都尉。自此,王国与列郡无异。

    纵然汉宫史书方至汉景帝时期,汉宫太子妃乃至皇后,也高不过列郡贵女出身。这是养在深宫的馆陶公主刘嫖嫁堂邑侯陈午时便已初窥端倪。

    等到汉景帝时期的长信宫女官一见,满室奢华如重金绘彩,仍然不由的于窦太后身边一刻持扇出了神而遥想西楚霸王风采,以至于浮想联翩。

    虽然汉文帝因“诸吕之乱”得以继承皇位,但这也让他认识到开国功臣权力实在太大,已经威胁到了皇权,因此文景两朝都在着手削减开国功臣的权力。

    于是,为了避免夫家权势衰减,在开国公侯无法入京的情况下,馆陶公主刘嫖便担起了这个责任。

    当汉文帝刘恒于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元月,死于未央宫,葬于霸陵。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馆陶长公主刘嫖便时常入宫陪伴母亲,取悦于窦太后。

    彼时,由于太后窦漪房早年失明,而长子刘启作为皇帝整日忙于国事,幼子刘武在获封梁王后又离京就藩不得见面。

    在失去两个儿子陪伴的情况下,时常入宫陪伴自己的刘嫖,自然便深得窦太后的宠爱。而馆陶长公主刘嫖人虽随夫堂邑侯陈午就藩,回头却将女儿陈氏阿娇送来了汉宫窦太后跟前。

    这是汉宫如馆陶长公主刘嫖这等出身的公主才有的殊荣,也是窦太后首肯的。

    彼时,前来贺寿的馆陶长公主刘嫖跟自己母亲窦太后说起来却是如同小女儿撒娇,她原就是自小养在窦太后跟前的,说是“唯恐母亲跟前有了新人忘旧人,不得已,只得让小小的娇娇儿替嫁了人的娇娇儿在太后娘娘跟前尽孝。”

    哄得窦太后不住口地在汉景帝刘启跟前夸馆陶长公主刘嫖“是个有心肝的,没有白心疼她。”

    说着说着,又惦记上了远在封地的幼子梁王刘武。哪怕汉朝推崇孝道,不得诏,去了封国的诸王也是不便亲来与窦太后贺寿的。

    窦太后见做了皇帝的长子刘启不接话,一点特殊的关照也不肯给他同胞弟弟梁王刘武,又想起身边人念着这个儿子遂寿礼同来的家书,提到兄长刘启的苛责与惶恐不安,便又说起先帝汉文帝刘恒来。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其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刘恒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而汉文帝在时,梁王刘武多次入朝,素有贤名和孝顺的名声。

    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前元三年,岁首为十月)十月,刘武入朝。当时汉景帝尚未立太子,汉景帝与刘武宴饮,在闲谈时说:“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刘武谦虚地推辞。

    他虽然明知这不是真心话,但心中暗喜。回头说与他的母亲窦太后知道,他母亲窦太后也同样很高兴,便又于此时和长子汉景帝刘启说了起来。

    直说得前来贺寿的馆陶长公主刘嫖不住眼地偷瞟做了皇帝的大弟刘启来。馆陶长公主刘嫖获准携女前来,便也是许了她女儿陈氏阿娇太子妃的殊荣,如何能够不在母亲窦太后跟前撒娇扮痴地争宠,只求母亲“多心疼心疼几分”。

    要知道,文景两朝为了打压公侯集团,在大量启用寒门士子的同时,亦在重用外戚,因而窦太后实际上对朝堂同样拥有不小的影响力。

    馆陶长公主刘嫖是景帝的同胞姐姐,又常给景帝进献美女,所以景帝对姐姐也是十分友好。刘嫖倚仗母亲的宠爱和弟弟的纵容,出入宫闱,为自己和陈家谋求权利和金钱。

    馆陶长公主刘嫖在窦太后的宠爱和汉景帝的纵容下,在汉宫中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