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中兴大汉,要从董卓做起 / 第34章 刀剑远胜道德(求追读)

第34章 刀剑远胜道德(求追读)

    刘协一时语塞,有种没写作业被老师抓包的感觉。

    “那个……”

    实在是想不到出处,刘协只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董卓的问题。

    “古时匈奴羸弱,仅赵一国便可拒其于阴山之外,仅李牧一将就可使其不敢南下牧马、弯弓抱怨。此全赖华夏技艺精湛,如韩之强弩、楚之宝剑,皆远胜于胡人,故此才能驱逐胡虏。”

    “后暴秦覆灭,匈奴人得到了秦人遗留在阴山、河套的工匠、工坊,提升了其技艺,由此便可与诸夏争雄,甚至于白登山围困高祖,并在后来火烧甘泉宫!”

    “幸得文景盛世,天下大治,大汉工匠技艺提升,产出了更多的铁器、钱粮,支撑了武帝时期的数次北伐,这才将匈奴这一大敌的脊梁打折。”

    “故此,这就是器械不利,以其卒予敌也。”

    至于后面的什么将不识士、君不择将的例子也是众多,刘协也都将其举例一一言说。

    随着彻底解答完这个问题,殿内才传来回应——

    “善!”

    显然,相比第二个问题,关于第三个问题的答案,刘协无疑更让董卓满意。

    董卓此刻也从宫室内走出,朝着刘协行礼:“陛下圣躬安!”

    “朕安。”

    二人虽是师徒,但也是君臣。

    正如方才刘协在董卓传道受业解惑之时持学生礼,如今既是君臣相见,董卓也自然而然的持臣子礼。

    “太师,你是从哪找来的这般刁钻题目?朕怎么没有从哪本兵书上见过?”

    刘协不爱经典,却偏爱兵书。

    什么《论语》、《春秋》,刘协都是草草翻阅,知道个大概就好。可在兵书上,刘协却大都逐字逐句的读了过去,没有丝毫遗漏。

    什么《孙子兵法》、《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六韬》、《尉缭子》,刘协这些天可都翻过来了,可唯独没有听过董卓的这句话。

    董卓此刻也为刘协解惑:“方才臣的那句言论,并非出自兵书,而是先汉晁错上奏于景皇帝的《言兵事疏》。”

    晁错?

    那个提议削藩,结果被腰斩的景帝智囊?

    可刘协只听过他的智谋,却没听说过他在兵事上有丝毫建树啊!

    董卓也看出刘协的疑惑:“陛下,并非领将带兵者就一定是知兵之人。”

    “同样,不领将带兵者也并非就不晓兵事!”

    这点刘协异常赞同。

    韩信、还有与刘协同岁的诸葛亮,那都是一出山就吊打当世名将的猛人……

    人家前半生根本没机会接触军事,可并不妨碍他们对军事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太师的意思是,晁错也是知兵之人?”

    “是。仅从这篇《言兵事疏》就能看出,晁错并非迂腐文人,而是真的知兵!”

    谈及完晁错,董卓这个严厉的老师就开始挑起刘协的错误——

    “陛下,臣询问的,乃是军事!陛下何必要字字以兵书中的言论相对?”

    “战场上打仗,又不和念书一样,有起承转合,有开篇结尾,怎可事事都照本宣科?”

    “臣问陛下第一问,陛下以孙武之言相对并无不妥。”

    “可这第二问,若再以孙膑之言相对,怕是却错漏百出了!”

    刘协这才意识到,董卓不是嫌他答案回答的不标准,而是因为太标准了!

    打仗又不是做填空题,有固定的答案。

    随机应变,这才是一员良将,一代名帅最宝贵的特质!

    刘协自知确实是自己犯了错误,也没有因为自己天子的身份死犟,而是与董卓认错。

    董卓见刘协明白了自己的苦心,亦是欣慰点头。

    “臣方才的第一问陛下回答的很好,要以不变应万变,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之后再寻觅机会,获取胜利。”

    “可为何陛下到了第二问时,就犯了迷糊,只以圣人之言搪塞呢?”

    “孙膑所战之地,不过中原腹地,最西不过关中,最南不过两淮,如何能与现在动辄千里奔袭相比?”

    “现在若是两军势均力敌,是断不可贸然出击试探的。而是要先确保粮草、辎重的供应,然后以轻骑去袭击对面的粮道,慢慢与敌军消耗下去。正所谓“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如此……自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刘协刚刚说要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后面就想着先行进攻,谋取胜利……这属实是有些自相矛盾。

    所以董卓才说,打仗是万万不能照本宣科的。

    哪怕这话是圣人说的,那也依旧不能遵守!

    在做人方面遵照圣人之言,顶多你一人死,你一家哭。

    但若在打仗方面遵照圣人之言,那可就是成百上千条性命,成千上万个家庭啊!

    董卓继续倾囊相授,将自己戎马一生的经验全部告知刘协——

    “兵书不可不读,但说到底,研习兵法不过是让自己更加知兵。”

    “若知兵,自不需要兵书。若不知兵,自然也不再需要兵书。”

    “知兵者,经以五事便可知晓战事的结果。”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知道了这五事,那就可以算得上一位真正知兵的人了!”

    刘协经由董卓这次指点,只感觉自己收获良多。

    但他还是自嘲道:“朕现在,果然还是一个不知兵的人啊。”

    听到刘协这话,董卓面色古快。

    “其实……陛下也不用这般妄自菲薄。”

    “一、二问虽然答得不好,但这第三问却是让臣耳目一新。”

    “陛下之高见,远非常人能及!”

    “那篇《言兵事疏》流传已有三百载,可却无一人能像陛下这般解读,当真可谓新颖!”

    匈奴人强悍,单纯就是因为老秦人厉害。只不过后来匈奴偷了老秦人的东西直接吃成了个胖子,所以才可以和大汉掰掰腕子……

    这个解释,在董卓这个武将耳中,可比什么“大汉有德,匈奴无德”顺耳多了。

    倘若有德就能战无不胜,那守卫大汉边关还要他们这些武将作甚?直接将那些名士大儒丢过去不就行了?

    刀剑,在保家卫国方面,那可比道德教化要强上太多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