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新文创从1982开始 / 第52章 最美情感

第52章 最美情感

    和《少年派》得到所有人的夸奖不同,《驭风少年》的口碑显得并不怎么样。

    所有出来的评论文章,对它都“看低一线”。

    连带陈家林这个“少年天才作家”也遭到了贬低,认为《少年派》只是他机缘巧合写出来的好作品,而他自身因为年龄的关系,不论是文化素养还是文笔,都差得很远。

    这个期间,李京泽似乎特别活跃,他甚至又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发表在《文学评论》上。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再评<少年派>,谈陈家林的叙事》。

    李京泽用《驭风少年》中,陈家林在叙事手法上“平平无奇”的表现,进而回头去批评《少年派》。

    他认为小说里“的确有许多精彩传神之笔,但也不乏徒有其表,单纯追求刺激、猎奇的浮夸之处”。

    《少年派》登上那座无人岛的描写,那一段发现无人岛真相的绘声绘色的描写,就已经透露出作者陈家林偏爱猎奇、渲染刺激、偏离主旨的主观倾向。

    总而言之,他就想点出《少年派》并没有那么“出色”,陈家林写出来的所谓的“新叙事手法”,也并不是那么的“优秀”。

    这么一来,更引得不少文学批评家们,彷如鬣狗盯上了美食,对着“陈家林”群起而攻之。

    说白了,就是在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眼里,像《少年派》这样的小说,并不怎么“正统”。

    而陈家林的年纪更是太小,让许多人都“看不惯”。

    质疑和贬低,自然而然就会发生。

    不过,这样的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直到一篇由冯木所写的评论文章出现——《由<等车>谈细节的描写》。

    文章高度评价了《等车》这篇小说及其作者陈家林:

    “他写出了最美的情感!”

    “此文可媲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认为陈家林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因此写出来的故事里,有着丰富且令人惊叹的细节描写。

    在《等车》短短的不到两万字的叙述中,那一对父女在艰难的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扶持的真挚情感,在文字中展露无遗。

    冯木甚至在文中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拿到此文,我读了不下五遍,每一遍都让我泪流满面,内心温暖……

    感谢作者陈家林带给我的感动,在他的,人与人之间那如此美好的情感,让我心生向往……

    听闻陈家林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对于这样的作家,我愿意奉上最大的善意和期待,而不是恶毒的攻击、咒骂、诋毁。

    那种罔顾事实的批评,无益于这么一个作家的成长,无益于人民群众对文学的热爱,更无益于种花家文学的发展。”

    冯木,原名冯先值,曾参加过“129”,是从盐安开始就活跃于文化界大佬。

    曾经担任过《解%放日报》文艺编辑,参加过几大战役,后来又当过某%军文化步长,某军%区政%治%部文化步长。

    接着历任《新观察》、《文艺报》、《种花作家》的副主编。

    别看是副主编,可在种花家,大多编辑部都实行的副主编责任制,所以副主编其实就是一哥。

    而且,他还历任种花作协第一副书,中华作协副竹席,中华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种花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会长……

    说白了,这是真正官面公认的大佬。

    为一篇小说写评论,这可是这位大佬多少年没做的事情。

    他一发声,顿时引来种花文坛无数人关注。

    《等车》是《燕京文学》这一期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并没有太多人注意到它。

    如果不是冯木的评论文章,绝大多数人甚至都没发现,原来陈家林居然还在《燕京文学》发表了这么一篇小说。

    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一个长篇,又在《燕京文学》发表了一个短篇……啧,算算时间,这才多久啊,就写了这么多东西。

    普通人或许对这些有些迟钝,可是对于搞文学创作的人,这简直就是“细思极恐”的一件事情。

    于是,很多人特地去找来《燕京文学》,读一读这篇能被大佬写评论文章夸奖的短篇小说《等车》。

    不看不知道,一看之下……

    是真好!

    小说以一个很特别的角度切入到了故事中。

    一开始并没有说明这就是一对父女,而从他们的对话,也并不像是相互认识的人。

    感觉就是两个在车站等车的人,那么巧遇上了而已。

    然后,就在他们的对话中,故事层层剥茧,一点一点的把他们的遭遇展现出来。

    他们竟是一对父女,父亲因为阿巴阿巴的经历过磨难失智,女儿则在阿巴阿巴中失去丈夫,肚子里还怀着孩子……

    最终,所有的事情全部汇聚在一起,引爆了那细腻的情感。

    看完了这篇小说的人,没有不为之感动的。

    或许,相较于那些因为人生的大苦大难而产生共情的故事,《等车》显得有点轻淡。

    可是像《等车》这样的故事,却更接地气,令人感觉就发生在身边。

    而且,整个故事的叙事方式,的确很有股子陈家林的风格。

    仿佛从一开始就在故意给读者下圈套,明明是父女,却偏偏不说明,只以他们的对话切入。

    这和《少年派》的童话最后反转,真有点异曲同工的意思。

    故事的结局,温暖而充满希望,这也是陈家林的风格。

    陈家林的三篇小说,即使是最近一直被人贬低的《驭风少年》,都延续着这样的风格。

    不管喜欢不喜欢《驭风少年》,读完《等车》,都会被感动到,由衷的心生喜欢,想要再读。

    于是乎,在很短的时间内,《等车》迅速获得了读者们的喜爱,并且开始快速传播开来。

    ……

    不过这些情况,身为当事人的陈家林却并不知道。

    反倒因为收到《小说月报》寄来的稿费单,他感到无比的欢欣鼓舞。

    尽管马景海在来信上和他说,由于《小说月报》这一期已经排满,没办法把《另一只鞋子》放上去,只能放到下一期,对他说抱歉,可陈家林却根本没在意。

    只要过稿就行,管你什么时候发。

    而且稿费已经到手,这对陈家林来说就算货钱两讫,不拖不欠了。

    嗯,十元每千字的稿费,一万八千多字,一共拿了一百九十。

    不得不说,《小说月报》是真的爽快,从来都是多给,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