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实锤了!我王莽就是穿越者 / 第53章 大司马的深谋远虑

第53章 大司马的深谋远虑

    历史上的王莽是靠着杀儿子完成的个人道德圣贤楷模之举。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

    王莽也不再是那个为了礼教秩序可以丧心病狂之人。

    且小只因除了爱玩爱打篮球之外,也别无他错。

    而且他的这两个爱好还是王莽纵容出来的,若要是非要以此来罪孩子,王莽干不出来这么丧心病狂之事。

    毕竟小只因可是王莽的亲儿子啊,王莽再无情也不会拿自己的亲儿子来为自己的政治理想铺路的。

    现在正好王况撞在了枪口上,作为王莽最亲密的族兄之一,若是王莽能够大公无私的将王况处置,天下人还有谁能说王莽会徇私舞弊?

    所以,这个时候也只能可怜可怜王况的。

    当然王况之罪也是咎由自取的,他这罪过若是放在一般家庭,早就不知道该死多少次。

    竟敢对少府采购之物以次充好,这不是在欺君吗?

    万幸王况家世深厚,除了王莽这个身为大司马的好族兄之外,还有王政君这个终极大靠山在身后。

    因此,朝廷不管如此重则王况,也要不了他的命的,最多就是把他逐出长安而已。

    毕竟王况现在的这个罪过比起当年淳于长的罪过,还是比较轻微。

    淳于长在没被王莽算计出曹宫的破事,就以当时淳于长贪污、不孝、弄权等罪,刘骜也就判他一个逐出长安之罚,还没削爵。

    由此可见,朝廷对一定地位和一定级别的官员处置还是很有情面的。

    如果不是触及到天子逆鳞,那几乎是不可能被处死罪的。

    因此王莽即便是大公无私的支持了廷尉对王况削爵的处置建议,但其实没有多大了不起的。

    唯一能被人乐道或称赞的,也许就是王莽高尚且无私的道德之力了。

    毕竟在如今的大汉还是一个讲究亲亲相隐的时代,一个人真要处置自己的家人,其实是真的需要拿出大勇气的。

    因为一旦做出了这种决定很可能就会将自己的宗族家人得罪到死,并被宗族认为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义不能回馈家族之人。

    一旦形成了这种评价,那么此人今后在世上的形象也就可想而知。

    但万幸做出此事的是王莽!

    王莽在先前所有人的印象之中,他就是一个谦逊友善的道德之士,是一个谨守儒家礼制的楷模。

    现在的他又大义灭亲,将自己的族弟削爵,这是何等的气魄?

    所以,王莽来干这样的事情非但不会成为众矢之的,反而还会给人一种这就是王莽本性的必然!

    因此就在王莽向刘欣再次肯定了对王况的罪责处罚之后,不论是刘欣,还是朝中百官无比带着震撼的眼神看着王莽。

    他们都认为王莽的这个牺牲实在是太大了,他实在是太公正,太大公无私了,这才是他们一直认识并信任的王巨君!

    所以,在王莽的话音落下之后,前殿之中的所有人无比带着敬畏和崇敬之心望向王莽。

    这一刻的王莽俨然在众人的目光之中发出了一道可以净化心灵的道德圣光!

    刘欣激动的看着王莽,最后他也无比感动回道:“大司马高义!大汉能有大司马这般大公无私之臣,真乃是社稷之幸,朕之幸也!”

    王莽立刻又谦虚的回道:“陛下言重,家人有错,亦是臣之过也。臣自请削一千户以儆效尤,以治臣管教不严之罪。”

    王莽最后又拿着自己那三千户的食邑说事。

    说实话这三千户食邑对于一般列侯而言可能是命根子,但对王莽而言,这三千户食邑不过就是可有可无。王莽又不指望靠着这三千户的食邑养家传代。

    因此,把这些食邑主动交出来当做一个态度,还是极为不错的。

    但是刘欣这时候哪会同意削王莽食邑?

    这时候刘欣要是同意削了王莽的一千户食邑,等大家都出了前殿这个门,他就会瞬间成为长安世家显贵以及那些所谓名士眼中的昏君!

    毕竟王莽的态度都这么诚恳了,还把自己族兄的列侯之爵给废了。

    如此大义凛然之臣,岂可再罚?

    刘欣回道:“大司马之心,朕心甚知也。王况之罪,全是其咎由自取,又怎可怪罪于大司马身上?朕虽不如先帝圣明,但朕还是能够看到大司马的忠心。故朕不许大司马再言自削食邑之事。”

    王莽瞬间也露出了一个感动的表情,对着刘欣一拜:“臣谢陛下恩典。臣必不负陛下之望,先帝之所托,此生必以辅佐陛下中兴大汉为己任!”

    王莽的表演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即便是王莽的对手,在这一刻也挑不出王莽的问题,他们也只能在心中感慨王家好运!

    四世大司马,本以为王家之人已经都养成骄横霸道之姿,万万没想到王家的第二代之中竟然出了王莽这样一个道德楷模,为王家早就破碎不堪的声誉挽回了不少形象。

    这一刻,所有人不禁心服口服王莽成为王家第五代大司马的事实。

    这样的高尚无私的人,确实有资格成为大司马,成为天下之人的楷模,典范!

    现在关于王况的定罪到了这一步也算是尘埃落定了,他的列侯之爵肯定是保不住了。

    如此之大的责罚现在落到了王况的头上,王莽自然也不会只让王况一个人独自承担这份罪过的。

    从今以后,王莽就会利用对王况的处罚为标准,让廷尉严格的帮天下官员们管教约束家人,看看他们到时候谁还有脸回护自己家人的错误?

    如此一来,王况这一次的牺牲也算是有价值的,虽然他的罪是罪有应得。

    但是在封建的体制时代之中,能这么狠的处罚一个如此高位之人,且其家族势力还在如日中天的时候,做出这样的判决,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司法进步!

    既然这是一种进步,王莽就得让这种进步进的有价值,进的有可持续性。

    不能让其成为昙花一现的好事,要让天下的官员们都来享受这件好事,让他们可以更加专心的服务于朝廷,服务于本制,而不被混蛋贪婪的家人拖累。

    当然他们其中自己也犯这样的错误,那就不好意思了。

    朝廷还是有朝廷的法度的,列侯都要被削爵逐出长安,一般的官吏不更要执法严明?

    所以这一次重罚王况,怎么看都是一件可以让司法进步的双赢好事。

    王况,伟大了!

    就在众人以为这就是王莽的终极形态之时,王莽接下来的一个决定,更是让在场的百官要忍不住直呼王莽为圣人!

    王莽说道:“王况之罪,臣思之又思,想之又想。王况之所以胆敢以次充好,蒙蔽少府,皆因其一人掌握造纸之术所致。故臣以为若想革除王况之弊,造纸之术应公布天下,使天下有能力之人皆能自造其纸,以争其质。”

    “如此一来,天下之人则可享受更加低廉质优之纸,使得先贤之道可以更加深度传播,使得世人可以通晓圣贤道理,以此反哺大汉中兴之道。”

    王莽此言一出,不管是刘欣还是朝中百官都激动了。

    这可是大大的利好之举啊!

    这些年他们都是无比羡慕和眼红王况独占造纸之利的好处。

    若是王莽真的把造纸术公布于众,以他们各自身后的家族势力,谁家撑不起来一个新的纸坊?

    到时候这些纸张卖到市面上,那可就是一枚枚金灿灿的五铢钱啊!

    虽说大家都是读圣人之书的,但是做官能做到这个地步的人,其实也都很清楚什么才是真,什么才是虚?

    现在王莽将如此巨利放出,他不是圣人又是什么?

    所以在这一刻,王莽简直就成了所有人眼中完美的圣人化身,他竟然是那么大公无私,那么的和蔼可亲,那么的令人喜欢。

    能跟王莽这样的人一个时代,真乃是此生之大幸也!

    所以这一次还没刘欣说话,在场的百官就忍不住的人对着王莽一拜:“大司马高义!造纸之术公布天下,必可使得天下之人受其恩泽,能够使更多之人利用纸张学习先贤教诲。我必大汉中兴在望!”

    其他人在这一刻也立刻反应过来,对着王莽也是如此一拜。

    这一拜的感觉,好像是王莽才是这未央宫前殿之主一般。

    享受这么多的崇敬之拜,王莽心中也不禁飘然。

    这种受人推崇尊敬的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怪不得会有人忍不住造反,想要自己当皇帝。

    不过王莽的脑袋还是很清醒的。

    造纸术王莽可以公布,但是这些人也别想简单的白嫖。

    王莽对着众人回拜一礼,然后又对着刘欣说道:“此是臣为公布造纸术所拟之章程,还请陛下御览。”

    刘欣看着王莽突然递出的奏章,也不由深吸一口气,从王莽手中亲自接了过来。

    刘欣看着里面的章程建议,呼吸也越来越急促,显然王莽在这份章程之中给予朝廷的利益也是绝大的。

    否则刘欣也不会这般激动的。

    刘欣在看完了一遍之后,带着兴奋的目光,对着王莽说道:“朕照准了。朕可责命新设大汉造纸处主管天下所有造纸事宜。”

    王莽听到刘欣的话后,也回道:“陛下圣明!”

    殿中其他百官听着刘欣和王莽的话,心里就跟猫挠了一样,痒的不了,就是不知道王莽递给刘欣的章程之中到底说了什么。

    还有这个新设的大汉造纸处又算是什么机构?它职能是什么呢?

    这些都是大家心切想知道,但又一抹黑的事情。

    只能等着最后的公布。

    但是即便如此,大家的心情还是无比畅快的,毕竟大司马要将造纸术公布于众,这对在场的任何人而言都是一个大大的利好。

    等到回去之后,就可以安排人手按照公布出来的造纸术秘方造出属于自己的纸张,一想到这里想不开心都难。

    毕竟少府的纸张有多么的紧俏好卖,他们实在是太知道了。

    这简直就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金矿啊。

    王莽给刘欣的这份奏疏建议其实也很简单,没有多少的新套路。

    大致上的意思就是要刘欣仿照朝廷垄断盐铁专利的套路,设置一个大汉造纸处主管天下所有的造纸作坊所产之纸的交易,让这些想要造纸的人都必须给朝廷交上一份利税以充实国库,从而也可以以监管的手段控制纸张的优劣质量问题。

    谁家的纸张在市场上出了问题,造纸处也可以作为执法机构,对其进行处罚,从而保护买纸人的权益。

    这种套路虽然在后世的行政管理之中不新鲜,但在现在的大汉绝对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举措。

    一旦实施起来必定会引起一场新的市场革命,使得以后凡是要参与到朝廷开源的新项目之中赚钱之前,就得培养出按时缴税的习惯。

    毕竟这么大一个帝国,若是将所有的赋税都压在自耕农身上,那实在是太狠了。

    与其这样,还不如动动别的心思,收一收世家大族和投机大商们的税。

    毕竟他们的钱才是最符合朝廷利益的钱。

    只收升斗小民的税,王莽不屑如此!

    要收就世家们的!

    当然这种收法还不能操之过急,只能按照不同的名目,不同的章程,分开去收。

    否则他们一下子反应过来,认为朝廷就是要收他们的税,使得他们集体抗税,那不就坏事了?

    毕竟这些人的势力还是很庞大的,轻易也是得罪不起的。

    所以,先要收他们的钱,收他们的税,就得像是钓鱼一样,得放饵,得迂回。

    等到收成一种习惯,一旦有人敢偷税漏税,几乎都不用朝廷再说说教什么,这些已经交了多年税费的人就会因为沉默成本过大,进而去谴责不交钱的人。

    如此一来,朝廷税制不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之间,从单一农税,转变成多样化的商税。

    到时候大汉造纸处不就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大汉税务局,为大汉财政提供源源不断的商税来源,支撑着大汉帝国的行政以及其他方面的必有支出。

    这样下去,老百姓们的税赋负担不就可以逐步减轻,以后不就不会再有因为吃不饱饭而爆发的民乱之事。

    可以说王莽这一步棋下的是相当深远,他都已经盘算到世家大族们的千秋万代的口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