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年代:南来北往,从救王素芳开始 / 第三十七章 无奇不有

第三十七章 无奇不有

    田墨轩说道:这就是公民法治观念淡薄的体现,法律一旦没有了公正,那后果一定是十分可怕的。

    田墨轩的这一番话,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还有一件事,赵刚曾对李云龙说,不少高级官员开小轿车接孩子上学,公车私用,说明特权思想已有抬头之势。

    虽然这些情节比较简短,但我们可以见微知著,联想到五十年代初期的社会现状。

    至于电视剧前半部分,像百团大战、左权牺牲、小日子投降……历史上的确发生过。

    因此,大环境、大趋势没有改,塑造的是里面的小人物,体现出该剧相对的真实性。

    “天下没有打不破的包围圈,对我们独立团来说,老子就不把它当成是突围战,当成什么?当成进攻。向我们正面的敌人发起进攻,记住,全团哪怕只剩一个人,也要继续进攻,死也要死在冲锋的路上”。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对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我在,独立团就嗷嗷叫,遇到敌人就敢拼命,要是哪一天我牺牲了,独立团的战士也照样嗷嗷叫。我就不相信他们会成为棉花包,为什么呢?因为我的魂还在”。

    “我们进行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得是什么?我们靠得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得就是我们军队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众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

    “亮剑”精神贯穿整部电视剧的始终。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就不断提起过、诠释过,等到1955年写毕业论文,他结合自身经历做了总结,赢得满堂喝彩。

    亮剑精神,强调人在逆境中要坚持,要敢于接受挑战、迎难而上,反映出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斗志。

    抗战时期,这是民族情感的一种表达,能够激励人、鼓舞人、打动人,观众看了,自然也被其感染。

    电视剧拍到1955年国庆阅兵就结束了。

    原著可不是这样,还交代了十几二十多年后,重要人物的结局。当然,大多数人的结局并不好,像李云龙、赵刚、田雨、冯楠,没一个善终的。

    当得知李云龙的死讯,金门方向广播了楚云飞的悼文:

    “……驻岛全体国军将士对李云龙将军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民国三十一年冬,李将军率部与倭敌激战于野狼峪,白刃战中手刃侯寇数百余,日军闻风丧胆。

    民国三十三年,李将军于晋西北全歼装备精良之日军山本一木特种部队,凭血肉之躯及劣势装备与敌浴血奋战,实乃中国军人之楷模。

    ……现在广播在抗战中曾与李云龙将军协同作战共同抗击小日子侵略者的原‘国军’第二战区上校团长、现役‘国军’陆军中将楚云飞的悼念文章,楚将军引用南宋词人刘克庄《满江红》词作为开始: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极……”

    1978年,李云龙平反,恢复名誉。三位老部下痛哭流涕,旁观人员唏嘘不已。

    这天,林睿在看报纸时,发现了一则非常特别的新闻。

    “一帮子盗墓贼不务正业,放着那么多的古墓不去挖,改成老鼠偷油了。”

    这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林睿是半天无语,自己的见识,还真的是很浅薄。

    众所周知,南河西陕两地,自古多帝王将相的陵墓,像位于南河洛阳以北的邙山,西陕渭河周围的唐朝十八陵,由此也衍生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职业,那就是盗墓。

    虽然这盗墓自古就有之,远在三国曹操时期,更是被授予官衔,称之为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

    校尉的官职可是不小,在军中仅次于将军,掌管特殊的军队,而中郎将则是探墓的好手,俸禄高达两千石,到了近代的盗墓将军孙殿英,这些人都是“官盗”的代表人物。

    不过到了当今社会,“官盗”已经是绝迹了,不可能再有人为了饱自己的私囊,去大肆挖掘古墓的,这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而在民间月黑风高夜潜行于荒山陵墓之中的人,都被称之为“私盗”,也叫“民盗”,这主要指的是个人或者团伙的盗墓行为,这些人大多都是通过利益相互结识,不过更多的却是亲戚朋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摸黑盗墓,平时都像良民似地,很难被人发现。

    数代“家族营生”传下来之后,这些人的家族,也就演变为了盗墓世家,即使是现代,在西陕南河等地,也是有许多盗墓世家客观存在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都知道,这“官盗”不受法律的制约,而“私盗”则就是违法行为了,他们不敢像祖宗那么明目张胆,往往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行动。

    “私盗”最为集中的地方,就是西陕,南河与山西这几个省份,由于近些年来政府打击盗墓行为的力度加大,现在的“私盗”也化整为零了,一般都是由两人组成,一个人挖洞,向外传递随葬品,一个人清土望风,这样的多为一家兄弟之间的关系。

    渭市地处关中十八陵的中心地带,自然是不缺少盗墓的专业人才,有个姓杨的出身于盗墓世家的人,组织了一帮子街头的无业游民,拉起了杆子,开始了集团化盗墓行为。

    在初始的时候,他们也发掘了几座大墓,收获不菲,搞到不少珍贵的文物,但是这些人都是生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没有什么出手的门路。

    被一些上门收文物的人把价格压的很低,风险担了不少,但是钱没搞到几个,加上政府打击盗墓的力度开始加大,在许多重要的陵墓周围,都开始有巡逻队出现了。

    这被断了财源,平日里游手好闲惯了的众人,手头就变得紧张了,俗话说:人心散了,这队伍就不好带了,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这盗墓集团的杨老大,也较劲脑子的开始寻找新的项目了,怎么着也要让弟兄们有口饭吃啊。

    别锁撬门?曾经组织起来干过几次,连撬了三家,一共翻到九十二块八毛钱,还被人拎着菜刀追了三条大街,有个兄弟差点没被车撞死,风险太大,收益太低,被放弃了。

    拦路抢劫?这需要武力值啊,弟兄们打洞挖坑可以,这活干起来吃力,第一干的时候,就被起早赶集的乡下俩兄弟打的是屁滚尿流,后来一打听,那哥俩都是远近闻名的武把式,于是这念想也被切断了。

    什么?做点小买卖?开什么玩笑,一加一减一再加一等于几的问题,问上三个人就有三种回答,指望他们去做买卖?保准赔的连裤子都没有。

    为了保证人心的凝聚力,做老大的苦思冥想了好几天都没想出什么头绪来,有一天出门遛弯,不经意间看到了县城粮油站的仓库,心中不禁一动。

    大家都知道,渭市有着西陕粮仓之称,粮油储备在国内都是能排的上号的,大型粮仓在市内就有好几个,几十吨的油罐都有不少。

    衣食住行,食物就排到了第二,人每天都要吃饭,这油更是必不可少的,而那位被逼的没了办法的老大,就是将注意打到了食用油上面。

    杨老大回去之后,马上召开集团会议,各个骨干都必须参加,讨论的主题就是:如何能从戒备森严的粮油仓库里面,把食用油给搞出来?

    “抢呗!”

    有的人不经大脑就开始发言了,迎接他的是一个个竖起的中指,开什么玩笑,这粮油储备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看门的武警都有一个班,拿什么去抢啊?洛阳铲?迎接你的指定是一梭子子弹。

    “咱们可以骗啊,搞点假的提货单,开上几辆卡车,咱们光明正大的去提货。”

    出这主意的人,以前是隶属于环球办证集团亚洲分部中国分公司西陕办事处的一个员工,虽然自己没干过诈骗的事情,不过找他办证的大多都是专业人士,也学到过不少的相关技能。

    这个建议得到了一致好评,杨老大对这个主意也是赞赏有加,这说明同志们都动了脑筋了嘛,以后咱们也是吃脑力活这行饭的了,于是就分工了下去,那位办假证的自然去准备相关证件,其余的人有的去联系货车,有人去联系下家,顿时,将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了起来。

    谁知道万事俱备之后,去提货的时候出了问题了,他们不了解流程,以为拿着提货单就可以了,谁知道一般有大宗货物要提的时候,都会事先电话通知,结果自然是不用提,黄了,还好当时那几个人跑的快,没被抓到。

    货车司机被抓了?拜托,别把兄弟们都当做脑残,这事办的自然是没有首尾,从司机身上是追查不到他们的。

    没有活干,日子还是要过啊,养了这么一大群人,手上钱是越来越少,杨老大关在屋里憋了三天之后,居然被他想出了一个法子来,咱们是干什么的啊?专业打洞人士!,这事有谱了。

    于是,在距离粮油站大概一百多米远的一家店铺,被杨老大的人给高价租到了手上,卖什么?音像制品,每天店门口放着俩大音箱,专门播放一些流行歌曲,这倒是把粮站的工作人员给乐坏了,天天有免费音乐听啊,上班也没那么枯燥了。

    杨老大这些人在干什么了?当然是在店铺后面的院子里打起了地洞。

    由杨老大亲自勘探了地形,并准确的测量出店铺和粮站之间的距离,又通过洛阳铲得到了土层的性质,一帮子人摩拳擦掌的干起了老本行。

    这熟门熟路干的就是顺当,而且杨老大的专业知识真的不是吹出来的,半个月之后,一条高一米五,宽两米的地道,就打到了粮油仓库的下方。

    仓库嘛,自然是锁起来的,而且常年都不见得打开一次,说老实话,真是养活了不少耗子,当杨老大亲自动手在地面开出一个洞的时候,差点以为自己进了黑风洞了,全是老鼠,个头大的都快成精了。

    这个仓库是粮油一体的,东边摆放粮食,西边就是几个巨大的油罐,杨老大目测了一下,然后将这个洞给填死,从下面直接打到油罐的下方,在油罐地下开了个洞,并安装了一个阀门,只要一打开阀门,那油就会自动流入到下面的油桶里。

    如此还不够,为了和现代化接轨,杨老大又派人在地道里安装了双轨,并且特制了可以再双轨上推动的车子,这样一来,偷油的效率就大大的提高了。

    食用油这东西,人每天都要吃,也是每天都要消耗的,所以杨老大粮油集团算是正式成立开张了,而且发展势头很好,由于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很快的就打开了市场,十里八乡的人都吃上了他们提供的粮油。

    有钱了,这日子过的也好了,小半年的功夫,杨老大一帮子人都发了,人五人六的,这可比盗墓有钱途,这也坚定了他们改行的信心。

    杨老大没忘记开展新业务,在盗空了一个仓库内四个油罐之后,又开始的业务扩展,把粮油站内的四个仓库都给掏空了,并已经在着手准备,去另外几个县市开分公司,要将这项业务发展广大。

    有朋友说了,这仓库里的东西少了,粮油站的管理人员会不知道?

    还真的就是不知道,用他们的话说,那么多粮食,被老鼠吃掉一些,要算在损耗里的嘛,再说粮食便宜,搬着也费劲,杨老大他们也没怎么动,至于油,那是储备物资,没事谁会打开油罐看看里面油少了没有,那不是有病吗?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就在半个月之前,某位领导要来视察国家重点粮油储备单位,这下子从县长到粮油站的普通工作人员都忙了起来,灭鼠活动,打扫卫生,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为了确保领导视察圆满成功,不出现一丝纰漏,就连油罐也被检查了一番。

    这一检查不要紧,好家伙,整个粮油站仓库里的十二个油罐,其中的九个油罐里面,是一滴油都没有剩下来,这下子事情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