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年代:南来北往,从救王素芳开始 / 第四十章 逐渐缓和

第四十章 逐渐缓和

    早年的宗道臣,曾在嵩山少林寺习武。四十年代中期,宗道臣返回小日子,创立了“小日子少林寺拳法联盟”。1979年4月,宗道臣为了推动“中日友好关系”来到中国,还前往嵩山少林寺。

    小日子也对“少林寺文化”有兴趣,而且“中日关系”正在逐渐缓和。看到这两个因素之后,廖一原把目光聚焦在了小日子电影市场,于是他决定拍摄一部“少林题材”的作品,以此引发小日子观众的共鸣。

    1979年,廖一原与宗道臣进行了见面,表示了自己要拍摄一个关于“嵩山少林寺”的电影。宗道臣对这部电影很感兴趣,也表示愿意买下影片在小日子地区的放映版权。

    协商妥当之后,廖一原开始着手电影的拍摄工作,之后也就有了张鑫炎、李联杰合作的这部《少林寺》。1980年宗道臣去世,但他的弟子们还是在1982年,完成了《少林寺》的小日子市场引入工作。

    《少林寺》在内地、港岛、小日子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该片之后,“长城影业”与“新联”、“凤凰”两家电影公司合并,更名为“银都机构”,而廖一原也成为了“银都机构”的董事长。

    《少林寺》不仅掀起了“少林功夫片”的热潮,同时也打开了合资片在小日子电影市场的销售渠道。

    《少林寺》之后,港岛导演徐小明也来到内地,并模仿《少林寺》的写实打斗风格、市场运营方式,与徐向东、于容光、林秋萍等人合作拍摄了《木棉袈裟》。

    “我们那代人的演员和导演,很多都是练过的。我当时拍《霍元甲》的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做,哪里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武身?”

    说这话的,叫徐小明。

    90后、00后大概对他无印象,可重回《大侠霍元甲》,复唱《万里长城永不倒》才知:

    原来是他,让功夫电影有了灵魂!

    上世纪50年代,徐小明生于普通的文艺世家。父亲是文武生,母亲是花旦,一家子整天咿咿呀呀唱不停。

    虽家境不充裕,精神生活却富足的很。

    他成长的那段时间,恰好是香港最动乱的时候。连饭都吃不起,更别提养活8个子女上学了。

    徐小明打5岁起,便在父母身边学艺,靠演出赚钱,自然没少被人瞧不起。

    当年粤剧班有个当家花旦,名叫“凤凰女”(艺名)。对方是个人美心善的主,见他家困难,便时常接济小明,也因此读了几年书。

    后来日子实在周转不下去,只能辍学打工,严重时,一天得去三个不同的地方工作。

    那会,他还只是个没成年的孩子。

    据透露,徐小明曾在电子厂、书店、制衣厂打过工。小小年纪,竟如此心灵手巧,有时连上了岁数的女工都自愧不如。

    9岁那年,他正式拜师学习武术,此后便走上武打之路。

    1973年,血气方刚的徐小明,加入电视台,渴望有所作为。

    从替身演员到执行总监,再到后来的导演,他一路跌跌撞撞。

    正如《最好的我们》中说的那样:

    “不是所有的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一些坚持,能从一寸冰封的土地里培育出怒放的十万朵蔷薇。”

    在受过无数白眼、吃过无数苦头后,终于创造出《海市蜃楼》、《霸王卸甲》、《木棉袈裟》等多部作品。

    可他志不止此。

    那会,劣质偶像剧风靡一时。霸道总裁与温柔小白兔间的故事,被写了又写、拍了又拍,“这样的电影有什么意思?”

    上世纪80年代,徐小明决意拍一部电影,用来讲述霍元甲的一生。

    在这部电影中,没有高富帅,也没有傻白甜,有的只是浩浩荡荡的民族气概,和发自肺腑的爱国情义。

    可惜,公司高层不同意。

    1980年,嘉氏影业筹拍《密宗霍元甲》,当时想的挺好,结果却赔得底朝天。现在再拍霍元甲,岂非自寻死路?

    而他则认为,嘉氏影业之所以失败,只因该片只注重武打,缺乏情感注入。但他的这部电影,恰恰反其道而行之,打造不一样的霍元甲。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只得从了他。

    决定开拍后,便开始寻觅演员。

    在他心中,黄元伸是当之无愧的“霍元甲”。他在《绝代双骄》中的表现早已震撼人心。让他出演,实至名归。

    可黄元伸不同意。理由很奇葩,若演这个角色,必得剃发留辫,自己是个偶像派,怎能受此“大辱”?

    一向惜才的徐小明,决定答应对方的请求,保留原发型,让霍元甲“帅气”起来。

    而对于陈真这个角色,一开始徐小明是没想法的。

    直到有一天,搏击冠军梁小龙去剧组探班,被这部戏的武打剧情所吸引,当即决定加入进来。

    “我的影视作品中,几乎很少使用高来高去的做法。更多的是表现实战。当然了,我们那个时候的动作演员大多都是武行出身,是有实战功底的。”

    拍摄过程中,所有演员倾心用力,即便是高难度动作,也轻易不用替身。

    有时一天得拍23个小时,累到浑身瘫软,连吃饭都没力气。

    为了能短暂休息会,梁小龙故意让对手将自己脸打伤。可“狠心”的徐导,却要求他用省下来的时间配音,嗓子哑了就只张嘴不说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紧锣密鼓的拍摄,《大侠霍元甲》一经上映,便刷爆荧屏。

    粤省、港岛、新加坡、马来西亚,无人不识,无人不念,甚至还刮起一股“武打风”。

    男孩们模仿电影里的动作,女孩们仰慕主演的神颜。

    就这样,原本干涩贫乏的武打剧,被注入灵魂、射入灵气,男女老少,皆可观看。

    在这部《木棉袈裟》里,徐小明导演模仿张鑫炎,启用了一批职业的武术运动员。同时根据一些民间轶闻、佛教传说,创作了电影故事。

    《少林寺》里讲述了“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民间故事,而这部《木棉袈裟》则讲述了佛教禅师“六祖惠能”得道传法的传说。

    只不过,在《木棉袈裟》里,徐小明导演把“六祖惠能”参禅求佛的经历,进行了“动作化处理”,并把故事的背景,从唐代挪到了明代。

    关于“六祖惠能”,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那首出名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六祖惠能”生于贞观十二年。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归来,之后的唐朝,也掀起了一股“礼佛参禅”的热潮。

    儿时的惠能,受到这股“礼佛热潮”的影响,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少年时的惠能,拜入弘忍法师门下学习。弘忍法师起初并不想收惠能为徒,询问他:“汝是岭南獦獠(géliáo),怎么能成佛呢?”

    惠能表示:“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

    这句话,让弘忍法师看到了惠能超凡的境界与悟性,于是便收下了他。

    在弘忍法师门下学习多年之后,惠能的佛法进步极快。一次讲经之后,弘忍法师让弟子们做偈语,根据这些偈语的情况,确定自己衣钵的继承人。而电影《木棉袈裟》的剧情,就是改编自这段故事。

    在弘忍法师讲经完毕之后,他的大弟子神秀做下偈语:

    身是菩提树,明镜亦非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自信满满,把偈语写在寺院的墙上,认为自己一定能继承师父的衣钵。然而,惠能却做下了另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是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之后,弘忍法师将惠能叫入内室,将自己的袈裟交给他,并为他讲法。讲法结束后,弘忍法师让惠能带着自己的袈裟,尽快离开寺庙。

    惠能逃离寺庙后,那些未能得到传法,心怀不满的弟子,开始“追杀”惠能。

    其中一名叫做慧明的弟子,还在大庾岭追上了惠能,想要抢夺袈裟,但最终被惠能的佛法感化。这也就是“大庾岭夺法”的故事。

    在《木棉袈裟》里,于容光饰演的“祁天远”,就是神秀、慧明的缩影。

    在“少林寺”,祁天远逼迫圆慧大师退位。之后,惠能带着“木棉袈裟”逃出“少林寺”,祁天远又一路紧追,之后还与惠能展开打斗。

    只不过,历史故事中的“六祖惠能”,经历的都是佛法辩论,而在《木棉袈裟》里,这些唇枪舌剑的桥段,都变成了真实的拳脚打斗。

    徐小明导演的这部《木棉袈裟》,于1984年率先在内地上映。然而在这一年,张鑫炎导演也召集了《少林寺》的原班人马,打造了《少林小子》。

    这部《少林小子》原名叫做《龙凤村》,为了蹭上前作《少林寺》的热度,上映时更名为《少林小子》。

    于是在1984年的内地大银幕上,张鑫炎、李联杰的这部《少林小子》与徐小明、于容光的这部《木棉袈裟》,展开了票房角逐。

    如今的网络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少林寺》、《木棉袈裟》在内地票房过亿”的传闻。

    80年代的内地电影市场,影片的上映工作,都由“中国电影”统一管理,而此时的票房数据,也都未对外公开。

    1991年,时任“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处处长的胡健,发表了一片关于“1990年全国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的回顾”的报告。文中指出,《妈妈再爱我一次》发行收入4700余万,是建国以来发行收入最高的一部电影。

    由此可见,当年《少林寺》、《木棉袈裟》的票房成绩,应该都不如《妈妈再爱我一次》。

    同时,在这篇报告中,胡健处长也对《少林寺》的放映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表示《少林寺》在全国放映9个多月,观影人数二亿七千多万。

    都说《少林寺》在电影票一毛钱的年代,拿下了一亿的内地票房。但是根据这份报告的数据,电影票如果是一毛一张,二亿七千多万的观影人数,也就是两千七百多万的票房。

    《少林寺》内地票房过亿的传闻有待商榷,而《木棉袈裟》在内地的票房究竟如何,也值得深思。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1984年《木棉袈裟》在内地放映后,票房表现应该是不及同一时期的《少林小子》的。

    1984年,张鑫炎、李联杰合作的这部《少林小子》,选择了内地、港岛同期上映。而《木棉袈裟》先于1984年在内地上映,之后到了1985年才选择走入港岛院线。

    这样做明显是为了避免与《少林小子》正面交锋。由此可见,在内地电影市场同期竞争之际,《木棉袈裟》的表现是不及《少林小子》的。而后港岛上映时,也选择了避其锋芒,日期推后。

    1984年,《少林小子》在港岛拿下了2200多万港币的成绩。而《木棉袈裟》在1985年获得了1500多万港币的票房。

    虽然《少林小子》、《木棉袈裟》在内地上映时的具体票房数据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这两部作品在港岛票房市场之上的成绩,却能让我们“见微知著”,加以揣摩。

    《木棉袈裟》当年在内地电影市场,可能不及《少林小子》,但这部电影的经典打斗场景,惠能、林英的爱情故事,却让许多观众难以忘怀。

    出演“祁天远”的内地演员于容光,也因为该片在华语动作影坛快速崛起。

    因为这部改编自佛教传说的《木棉袈裟》,于容光在动作影坛快速崛起。而这部诞生于80年代中期的“少林功夫经典”,也成为了一大批影迷,对于一个时代的电影记忆。

    由于《木棉袈裟》的成功合作,让导演徐小明得以继续北上合拍了时装动作片。

    影片故事取自于作家倪匡创作的卫斯理系列小说中的一篇《虚像》。

    小说讲述了卫斯理的好友江文涛,曾在沙漠中的海市蜃楼见到某神秘女郎的影像,因此念念不忘,便委托卫斯理帮忙寻找,两人一起踏上沙漠寻找之路,历经周折终于找到神秘女郎之后,才发现对方并不如自己幻想中那么美好,并由此引发一连串冒险故事。

    电影由徐小明自编自导,故事基本遵循于原著中的设定。

    于容光饰演的男主角唐庭轩是小说中卫斯理与江文涛的合体版,虽然身份是一位摄影师,但身手了得且热爱冒险。

    导演徐小明出演了片中的男二号毛德威,同时也担纲了影片的武术指导。

    至于片中的女主角是由维族演员帕夏·乌买尔出演,她原是新姜歌舞团的一名舞蹈演员,被导演徐小明选中出演片中的蜃楼女神,片中她所饰演的沙洛娃,集妩媚、霸气和狠毒于一身,给当时的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