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股民崇祯 / 第51章 明清谈和吗

第51章 明清谈和吗

    何况自己只是亲手烹鱼给长辈吃,这是孝,大明以孝治天下,以儒家思想为正统。行孝,一切行为都没问题,自己是圣君,与皇兄做木工,根本就是性质不同的两件事。

    皇帝是很重视自己在臣民心中的形象和评价。谈政绩,这个皇帝很糟糕,提不起来,要是连形象和评价都坏掉了,那就真的一无是处了。正是想通了全部关节,皇帝才决心去学烹鱼的。

    虽然很努力很认真,崇祯皇帝做什么事都是用力过猛认真地过了头,但是独立做出的小鱼的味道,还是达不到厨子的水准,差得有点多。

    在侧殿里,崇祯皇帝吃完了第十条小鱼。不由自主地说:“这都做了十次了,怎么还差了些味道呢?”

    朱经理说:“呵呵,只差那么一点吗?你看到了差一点,其实是差了好多。”

    皇帝不服气了,说:“明明小鱼的味道差的不多嘛,怎么能说差了好多呢?”

    朱经理说,“你知道1万小时定律吗?一件事情,要想做到专家的水平,至少要在这件事上,花费1万个小时去学习去钻研。也就是说,你要做到厨子那个水平,你还差了1万个小时的练习呢。你现在总共也就只做了不到三个小时,怎能与厨子比?”

    “是这样吗?”皇帝有点不大信,觉得不过是烹鱼而已,会那么厉害,需要学一万个小时?

    “就像你的书法,你的书法还算是比较好的,是吧?那你从小到大,你练了多长时间呢?”

    “朕从6岁就开始练习写字了,先是一些内官教朕临字帖,出宫封王以后,宫外的师傅们来教,算是练习到16岁吧,那就是练了有10年,每年每天差不多一个时辰,那得多长时间?三千六百个时辰,快七千小时,还不到一万小时。朕登基后很忙,就很少再练书法了。难怪朕的书法总是差了点,不到师傅们的水准,还少了三千个小时。”

    皇帝拿他自己的书法来琢磨以后,总算是相信了,这个1万个小时成专家是很有道理的。自己的书法还是不能成大家,皇帝身边的官员里书法大家很多,皇帝这点自知之明还是有的。不过皇帝还是有点不死心。就问:

    “只是厨子做菜而已,又不是练书法,就没有什么速成的办法吗?”

    “速成的办法?”朱经理想了想,还真想起来,前世有个朋友曾在肯德基工作,他听说过一点。

    “想要速成也不是不行,至少烹小鲜这个菜可以,就是不要按大明人的思维来,要按西洋人的做法做。所有操作要标准化,比如蒜头要切几刀,要多少份量,要爆多少时间,所有佐料下锅时机,鱼下锅的份量,煮的时间,全部记录清楚,这个烧柴火的火力大小无法标准化,换成煤灶上做,所有的锅盘勺也都按一个标准做。这样做出的小鱼,应该与厨子的差不多了。”

    “做好一个菜还这么麻烦?那标准化的时间,恐怕也得好长时间才准备好,真正做的时候恐怕也没法完全照标准来。等等,这标准化的办法里似乎有什么治国道理……”皇帝似乎抓到了什么想法,但是朦朦胧胧的不清楚是什么。

    只好继续打听,看看能不能想起什么:“你说的西洋人,是哪个国的人?是什么样的?”

    原来,明朝西洋指的就是印度洋沿岸的国家,与后世指的大西洋两岸的国家不是一个概念。

    “西洋国指的就是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这些国家。那里的人头发都是黄的红的,眼睛是蓝的。”

    “朕明白了,你说的是佛郎机人。在广东濠镜澳的佛郎机人比较恭顺,曾经帮助大明训练炮兵,听说他们的一些训练方法,与我们大明不同,喜欢把放炮动作分成很多步,写的清清楚楚,要完全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大炮才能射得准。想来这就是标准化了。”

    朱经理明白了,广东佛郎机人该是澳门的葡萄牙人,他们还帮大明练兵?确实恭顺,难怪那么小的国家占了小小的澳门,能一直占到一九九九年。

    皇帝还是没想出治国之道,不由有点烦恼,问:“朱经理,这标准化里有什么治国之道,朕治国这么多年,总是不顺,似乎与这标准化有关,是何道理,你知道吗?”

    呃,朱经理被问住了,他又没治过国,知道什么治国之道?是谁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自己;是谁为了让皇帝去煮鱼,说出了一堆的大道理?也是自己。现在自己又一次掉到自己挖的坑里,被皇帝考问治国之道,能怪谁?当然是怪皇帝!

    要是皇帝由自己来做,或者皇帝全听自己的,哪用得着那么麻烦?

    可是,为了让皇帝接受自己那些离奇的治国方案,就得兜圈子让皇帝有各种经历,才能给他洗脑。要不然?朱由检没买过股票,更没做过期货,自己的方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个皇帝都不会接受,怎么办?

    朱经理不由心里埋怨,心想:你崇祯皇帝那是治国吗,要是我不穿越来,国都要被你治亡了,国治你还差不多,也确实是差不多,国也把你治死了。算了,他现在还是很认真地追寻治国之道,还是很努力很正面的嘛,嘲讽他是自己不对,很难的问题就先搁到一边去吧。

    “说到治国之道嘛,傅宗龙昨天说,不要让文臣们来指挥和干扰武将们作战,是很有道理的。一些文官们读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是诸葛亮了,就能指挥若定,实际上差的还远呢。那些武将们就不同了,他们天天在前线搏命,必须要经常琢磨打仗的事情,所以论起打仗,这些武将们才是专业的。

    傅宗龙孙传庭和陈新甲他们,可能琢磨打仗的事情,到现在都还不到1万个小时。如何打好仗,还是要找那些老兵和老将来询问,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