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擎天柱 / 第一章 歪理邪说

第一章 歪理邪说

    “啪”,葡萄架下,午睡正香的张鹿征,嘴里还在流着哈喇子。听到这声响,如同巴浦洛夫那条狗一样,条件反射的翻身趴伏在竹席上,再撑肘起脚倒立在围墙上。

    先是在倒立状态下做了30个俯卧撑,接着做5个细、绵、深、长的深呼吸。再收回右手,贴住大腿侧面,左手单臂做10个倒立俯卧撑。再来5个深呼吸,换右臂做10个俯卧撑和5个深呼吸,这才恢复正常的倒立状态。

    边上一个矮小粗壮、抬头挺胸,好似土拨鼠一样的少年张铁蛋,在离竹席二米左右远的位置,轻轻放下一张藤椅。

    大明退休老干部、世袭南京羽林左卫世袭千户、曾经官至淮徐漕运参将的张如兰老爷子,身材高大、器宇轩昂、眉发半白,如同郑少秋饰演的红花会总舵主一样潇洒入座。

    (注:张如兰及其官职,是历史真实情况)

    他悠闲的从腰间抽出大半尺长的精美铜烟袋锅,在烟袋里装好烟丝。旁边一个纤细苗条的小姑娘何巧巧,拿出铜鎏金镶松石火镰给老爷子打火点烟。

    明朝最早的烟草出现在嘉靖年间,1575年左右在福建永定地区开始种植。到万历末年,山东、山西和辽东都有种植。过去人抽烟一般都用烟斗、烟袋锅或者水烟筒。据说现代卷烟雏形,是1832年一个埃及士兵发明的。

    也许是火石火镰的打火效率太低,也许是小姑娘太紧张,打了七八下才点着烟。老爷子闭上眼睛,满意的吐出一股烟雾后。胆小如同鹌鹑的何巧巧小姑娘,收拾好凉席,立刻后退到藤椅侧旁站立。

    那个土拨鼠少年从后背取下两把大号蒲扇,一个递给小鹌鹑姑娘,一个拿在自己手里,两人一起给老爷子徐徐扇风。而巴浦洛夫·张老爷子始终用左手转着三个文玩核桃闭目养神。

    土拨鼠比张鹿征小两岁,前年年初被老爷子提拔成大孙的狗腿子,除了能吃和听话,好像没啥优点。他爹张蛋蛋十二岁就做了老爷子的亲兵,现在是卫所里的骨干。

    小鹌鹑何巧巧是老妈娘家的远房亲戚,与自己同岁,因为家里孩子太多不好养活,从小就被老妈带回宅里,视作心腹精心培养。小姑娘烹调料理、女红刺绣和珠算理财样样精通,鹿征少爷的吃喝拉撒和衣服卫生都是她在打理。只是老爷子担心大孙擦枪走火泄了元阳,一直让小鹌鹑躲在幕后偷偷干活。

    穿越来的冒牌张鹿征记得自己的便宜老爹张可大,是万历二十九年的武进士。便宜爷爷张如兰是武会员,即武进士考试第一名,但他从来都不敢亲近爷爷。因为巴浦洛夫·张老爷子没有一般老人家的“隔代亲”,说是“隔代仇”倒是比较靠谱。

    (注:张如兰是明代武会员,但中举年份不详)

    为了教授大孙武艺,老爷子是家法、军法一起上。当初小鹿征与其他孩子一样,吃不了苦耐不了寂寞,就想办法哭闹耍赖博同情。但便宜爷爷铁石心肠,在几顿柳条炒肉后,小鹿征放弃了抗争,选择了一边扎马步一边抹眼泪。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张老爷子就是妥妥的“华东虎”。

    现在刚过完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天气开始炎热。倒立没几分钟的张鹿征就感觉,一道道汗珠子像蚂蚁一样往脸上和胳膊上爬,又麻又酥。几只大蚊子也飞过来“聚餐痛饮”。此时张鹿征已经管不了可恨的蚊子,因为他的脑袋因为高温和血液倒流开始有些意识模糊,只想着以后找机会,把没眼力劲的土拨鼠开除回家。

    “背”,张老爷子威严、冷漠、言简意赅的一声令下,鹿征少爷这条被“华东虎”调教的如同巴浦洛夫的狗,竟然开口背诵起来:“开拳先在面前绕,应打之处下无情。上打当面下踢裆,前撑一捶当头炮。不高不低掏心捶,抹手臂掌进中盘。放对之时步为先,左右闪绽步连环。进步拦斩气下沉,缠拿外挎步紧随……”。

    “停”,听到这句话的张鹿征如蒙大赦,先倒立行走至葡萄架的中间位置,才两脚着地,一边散步一边连坐20个深呼吸,再活动脖颈、肩膀、腰胯、脚腕和手腕等处。

    “爷,为啥老是在睡觉时让我做倒立?”

    “防备敌军袭营”。可怜的张鹿征被如此折磨了七八年,才知道午睡正香时立刻倒立,与人民军队的夜间紧急集合原理一样。

    “那为什么非要倒立时背诵拳谱枪诀?”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张鹿征恍然大悟,原来这是考验极端情况下的大脑判断和思维。看来老爷子的歪理邪说还真不少。

    这时小鹌鹑姑娘怯生生的偷瞄老爷子,感觉没有危险,就上前给鹿征少爷用手帕擦汗,再从竹席旁边的桌子上,不知道什么时候放置的茶壶里,倒出又甜又咸的绿豆汤,先给老爷子一杯,再回身换个碗斟满端给少爷。

    “好好的绿豆汤为什么要放盐?”张鹿征喝了一大口,差点喷出来。

    “天气炎热加上剧烈运动出汗多,必须补充盐分,否则后面你就没有体力了。”

    “啊?”听着老爷子源源不断的歪理邪说,内心不屑的张鹿征,无比怀念琳琅满目的现代各种饮料。

    其实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或者在室外高强度运动,大量排汗后,喝一杯淡盐水确实可以起到解渴、补充能量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夏季行军或者作战时,有条件就会像发糖果一样,给士兵分发咸菜补充盐分。

    “嗯,还是你有眼力劲,不像那个土拨鼠就知道巴结老爷子。”他一边腹诽,一边看着小鹌鹑。人家长的清秀耐看,还没有“挽面”,满脸小小的处子绒毛。

    这是中国古老的风俗,在某些地方又称“开脸”、“界面”、“修容”。按传统习俗,女人只有出嫁时才享受这种待遇。即让人用线将新娘额前、鬓角的汗毛拔掉,修出弯弯的月牙眉。小鹌鹑被看的有些不好意思,其实她心里早就把鹿征少爷当成终身依靠,家乡很多同龄女伴都已经抱娃奶孩子了,可家主张老爷不发话,她也不敢亲近大少爷。

    “练”,法海一样的老爷子一声令下,休息没过5分钟的张鹿征就败兴的开始了涮腰、溜腿、下腰、平臂高踢腿等基本功操练。在练习跌叉时,也就是一条腿站立,另一条腿平直举过头顶,反向的另一只手抓住前脚掌,同侧的手握住脚心不动,两条腿呈一条直线,缓缓的侧身砸向青石砖铺就的地面。

    “啊”,小鹌鹑吓得用手捂住了眼睛。其实在腿部着地的瞬间,腰胯收力,略微缓冲一下,蛋蛋就不会受伤了。与现代舞蹈、瑜伽的竖叉不同,武术的竖叉是前脚尖回收,脚根蹬展,两胯前后拉开,左右横撑开。然后张鹿征俯身前倾,用自己的脸贴住前脚掌,保持左右平衡,做10个深呼吸,再反方向做一遍。这个动作叫做“罗汉睡觉”。

    然后转到横叉状态,与现代舞蹈、瑜伽的横叉不同,武术的横叉是脚尖回收,脚根蹬展,身体中正垂直。这时鹿征少爷屁股慢慢离地约10厘米左右,胸部向两腿之间的正前方俯下挺直,两手伸展,抓住两个脚掌,嘴唇在离地10厘米左右的地方停住,慢慢做20个深呼吸。这动作有个形象的比喻——“蛤蟆叉”。最后不用手伏地,只靠腰胯收力,就徐徐并腿站起。

    这些功法在武术里称为“练法”或者“盘法”,刚才的柔韧性训练叫做“软盘”,也是现代散打搏击运动的基本功和热身训练之一。

    “不要停,起刀”,张鹿征顾不上天气炎热,跑到葡萄架外面,拿起六十斤练功专用大刀挥舞起来。明清两朝的一斤,约等于现代的596克,那时的六十斤约等于现代的36公斤。他刚开始感觉有点吃不消,舞动起来后,利用惯性就轻松很多。

    历史记载,明朝著名将领刘铤、卢象升都是挥舞重刀的高手。崇祯年间武科会试,应试者王来聘和徐彦琦二人皆能运百斤大刀。

    清朝考武举时,除了马步射箭,还比拼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斤(约48公斤)、一百斤(约60公斤)、一百二十斤(约71公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舞刀时先耍一个左右闯刀过顶,再接一个前后胸舞花,必须一次完成。

    “不要憋气,呼吸顺畅,精神放松。”

    “下抑上扬,左荡右决。”

    “左右上下,撇掠刻砍,起落盘旋。”老爷子做着场外指导,心里头也是捏着一把汗,毕竟大孙康复没几天。

    依仗以前的身体记忆,横斩反撩、舞花再举、翻江倒海、追魂三刀、舞花翻身,到最后的理髯摆掌。收势放好大刀,忠犬八公张鹿征就累的躺在葡萄架下不动了,土拨鼠过来给他按摩舒缓血脉。

    “爷,这么沉的大刀能上战场吗?”

    “这是练功用的,不是战场大刀。它的作用,一是学会利用武器的惯性来杀敌,减少实战时的体力消耗;二是练大用小,习惯了训练用的重刀,实战时再用轻刀就顺手了。”

    “戚继光将军说过,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当重于交锋时所用之器。盖重者既熟,则临阵用轻者,自然手捷,不为器所欺矣;三是调节呼吸,《水浒传》里经常讲‘气力’,呼吸顺畅,体力就能跟上,如果憋着气,一小会就没力气了。气力气力,有呼吸才有力量。”

    “四是练胆,手持重刀还能舞动出花色来,需要很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五是手足协调,避免头重脚轻。尤其是长柄武器被拦击或者磕碰后,容易身体失衡。六是练脑,战场乱斗混战时,技术技巧都是次要的,主要是靠头脑清醒,拼杀出一条血路。”

    张鹿征想了想,确实没听说哪个古代武将真的用80斤(约等于现代48公斤)及以上的冷兵器上战场厮杀。重刀应该就是训练和考试所用,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武举刀”。现代山东菏泽地区还有武术习练者,练习100斤以上的关公刀,作为功力训练的一种。

    武举刀的数据并不夸张,属于史实级的训练器械。2023年第四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上,女子41公斤级举重比赛中,中国选手郭玲玲挺举123公斤打破世界记录。现代男子81公斤级抓举世界记录是175公斤,挺举记录是208公斤。

    主角张鹿征此时才练36公斤的武举刀,连41公斤级的女子运动员都不如。

    现代世界各国运动员的训练方式五花八门,其中就有类似戚将军“不为器所欺也”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比如翻大轮胎,轮胎重量从90-200多公斤不等。还有用10-20公斤的铁锤暴击轮胎,用绳索拖拽大轮胎奔跑等。

    区分艺术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并不难。中国传统演义小说确实对武将兵器重量有所夸张,但外国古典文学也有这样的描写,大家彼此彼此。就如同现代影视剧,中国有飞来飞去的轻功,外国有蜘蛛侠和绿巨人。

    “爹爹吃瓜,刚从井里捞上来的”,老妈张何氏不知道什么时候过来了。边上的厨娘彭三姐端着食盘,里面是切好的西瓜,让老爷子先挑选。

    老妈穿着天丝麻方领半袖长衫,脚穿一双类似于后世的“半高跟鞋”,背上是牙牙学语的小弟张风。他后来成为明末清初“金陵六大家”之一的著名画家。

    在原本的历史上,明朝灭亡后,张风以“上元老人”自称。二十世纪30年代,著名画家张大千的许多人物画多题以“仿上元老人笔”,可见他对张风画作的锺爱。张鹿征则改名为张怡,以“白云山人”自称,两人都拒绝为清廷服务,最后贫病交加而死。

    小弟张风现在竟然穿着唐朝壁画里出现的背带裤,像只澳大利亚的小考拉熊,紧紧抱住老妈张何氏。小弟身后还背了一个香囊,里面装有朱砂、雄黄、香料等物,有辟邪驱瘟之功效,夏天还加入吸汗的蚌壳粉。这是我国自汉代以来就流行的“育儿宝典”。

    看到老妈,鹿征少爷就像孙悟空看到了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顿时感觉胆气充足。不理会老爷子的虎视眈眈,抢一块西瓜就啃。

    “没出息的东西,一会加练半个时辰”,张鹿征顿时觉得手里的瓜不甜了。但想想现在是1614年,离神州巨变已经不远了。

    自己夺舍的这位张鹿征出生于1599年,按照古人一般在娘胎里就算一岁的风俗,自己也才17岁(虚岁),身单力薄,属于24K纯屌丝。不管是为了以后力挽狂澜,还是迫于现在华东虎的淫威,咱好汉不吃眼前亏,先做好“忠犬八公”吧。

    (注:真实的张鹿征出生于1608年,此处是小说虚构)

    “空翻、旋子”,华东虎在鞋底磕掉烟灰后下达指令。

    可怜的鹿征少爷在大概20多米长的葡萄走廊里往返前空翻、后空翻、左右侧空翻各一趟。稍作休息缓和后,再连做两趟旋子才停下来。

    “爷,咱又不是街头耍把式卖艺,练这花架子干什么?”忠犬八公不耐烦了。

    “练习腰力、腿力、平衡感和预防眩晕。以后你坐海船遇到大风大浪就不会呕吐了。又或者从马上摔下来,还能保持头脑清醒。此外作为将军,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的奔驰冲杀,脑子和眼睛一定要灵光,不能犯迷糊。”

    张鹿征想起来了,现代空军飞行员都有“旋转大回环”、“旋转滚轮”等抗眩晕训练器材。另外在古代指挥大兵团作战,千万不能有“密集恐惧症”。敌我双方几万甚至超过10万兵马时,一定要有超强的心理素质,大脑要准确判断战场态势,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

    “不要瞧不起花架子,九成的人体笨如牛,自己不会练还嘲笑别人。记住,笑话人不如人。”

    “戚少保说过‘学拳要身法活便,手法便利,脚法轻固,进退得宜’。你以为打拳看一遍就会吗?很多人眼高手低,会看不会练。”

    “臭小子今天咋这么多的废话,继续练”,老爷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看着葡萄架外,摆放在地上,大小重量不等的石锁和石担,张鹿征仿佛看到了现代公园里夕阳红大爷们的飒爽英姿,心里一阵悲凉:自己在前世用过价格几十上百万的健身器材,现在居然沦落到耍这些原始老物件?

    “啪”、“啪”、“啪”,看着发呆的大孙,华东虎甩出手里的文玩核桃,连续准确的砸在忠犬八公的屁股蛋上。

    疼得龇牙咧嘴的他,立刻抓起一个约5斤的小石锁,从手接、肘接、肩接、膝接和头接等花色动作练起。小石锁是考验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还有灵敏反应和呼吸配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眼疾手快”。

    传统武术将小石锁训练称为“活盘”或者“巧盘”,需要配合步法移动,以提高难度。小石锁可以想象成对手的要害部位,步法跟进或者转移,就是为了准确追踪、控制移动靶,达到双向运动中制敌的目标。

    作用就是避免训练时打固定靶,虎虎生风;实战中面对移动靶,就抓瞎打空的尴尬情况。

    拳谱云:拳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拳到步也到,打人如拨草。现代搏击也是如此,练出拳王阿里的“蝴蝶步”不难,练出泰森一样的重拳也不难,难的是手脚同步、拳到步到。因为对手也在不断移动中,打空或者打偏才是常态。这才是现代搏击练习者最难突破的瓶颈期。

    只见石锁在鹿征少爷满身上下飞舞,好似青龙绕身。小鹌鹑看得满眼崇拜之色,小弟张风更是兴奋的拍手大叫,老妈则是忧心忡忡。

    相传石锁起源于唐代军营。习练武术时,人们常常运用石锁进行握力、腕力、臂力及腰、腿部力量的训练。石锁举法主要有抓举和摆举,有正掷、反掷、跨掷、背掷等掷法。

    石锁与现代运动员的功能性训练原理相同。只是时代的巨大差异,导致器械工具的不同。

    休息片刻,信心大增的张鹿征,开始挑战以锻炼力量为主的25斤石锁。在一张一弛中,爆发力和耐力都在逐步提升,多角度多方向的抛掷也锻炼周身不同的肌肉组织。

    这种古老的有氧运动体能训练法,因为是固定占位训练,传统武术称为“力盘”或者“定盘”。

    雪花盖顶、苏秦背剑、腰穿上拳、骗腿上拳、张飞跨马、关公脱袍、黑虎穿档等动作相续流畅使出,张鹿征才确认,自己真的来到了魂牵梦绕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