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擎天柱 / 第十章 棉绳打火机

第十章 棉绳打火机

    看着老爷子惊讶的眼神,鹿征少爷把卷烟的一头插进铜制烟锅里,再把玉质烟嘴放进华东虎的嘴巴。最后拿出划时代的棉绳砂轮打火机,仅2下就打出火星,轻轻吹几下,在棉绳头部开始变红时,给老爷子点燃卷烟。

    华东虎一看就懂了,一边抽烟,一边惬意的翻身躺下来,眯眼小憩品尝烟味。

    现代卷烟一般是烤烟型,烤烟亦称火管烤烟。最初的调制方法也是晾晒,后来(1869年)改用火管烘烤,现代是在烤房内调制,烤后呈金黄色。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是含糖量较高,蛋白质含量较低,烟碱含量中等。

    烤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大的烟草类型,是卷烟工业的主要原料。

    明代广为盛行的还是“晒烟”。晒烟的烟叶利用阳光调制,主要有晒红烟与晒黄烟。一般晒黄烟外观特征和所含化学成分与烤烟相近,而晒红烟则同烤烟差别较大。晒红烟的叶片一般较少,叶肉较厚,分次采收或一次采收,晒制后多呈深褐色或褐色,以上部叶片质量最好。

    晒黄烟按叶色深浅分为淡色晒黄烟和深色晒黄烟。调制方法有半晒半烤、折晒和架晒三种。

    总的来说,晒黄烟与烤烟比较接近,尤其是淡色晒黄烟,无论在外形、化学成分以及烟气、吃味等均与烤烟近似。

    深色晒黄烟是介于淡色晒黄烟与晒红烟之间的类型,与淡色晒黄烟比较,叶色较深,含氮物较多,含糖量较低,这些差异,除品种因素外,主要是因栽培条件和调制方法不同而产生的。

    鹿征少爷委派座山雕购买制作的卷烟就是淡色晒黄烟。卷制时有个铅笔一样的小木棒辅助就可以了。为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他把记忆中的简易手动卷烟器画成草稿,让其定做。棉绳打火机的制作也非常简单。

    先准备一根干净的,约一厘米粗,长约15厘米,编织细密的棉绳。棉绳头部穿进一个约8厘米长,与棉绳同等粗细的中空铁管里。然后在棉绳上部通过铁丝拴个小金属球。露在铁管底部外面的棉绳,打结备用。

    这根铁管通过两个铁柱连接、固定另外一个铁管。另外一个铁管头部安装一个砂轮,下面固定有燧石,并略微高于装棉绳的铁管。

    打火原理就是先抽出小金属球,带一截棉绳出来。再转动砂轮摩擦燧石,打出火星让棉绳产生闷烧,再用嘴轻吹几下,棉绳头部就出现红彤彤的,类似蚊香燃烧时的现象。此时它的温度约三、四百度。

    不用时把棉绳拽进铁管,棉绳头部的金属球就会封闭铁管,棉绳因为缺氧而熄灭火星。

    棉绳经常使用,越烧越短。可以把连接小金属球的铁丝松绑开,重新固定下一截干净棉绳。

    这种打火机,不需要油脂或者其他易燃物,且小巧方便,随取随用,环保安全。不像传统火折子一直保持暗火,不断燃烧,如果时间长了,要使用时可能已经烧完了。

    一般纸张燃点是130度左右;棉花燃点是150度;棉布燃点是200度左右;干枯杂草燃点为150℃~200℃,木材为250℃~300℃。棉绳打火机产生的不是明火,但点个烟、点燃干草引火做饭没有问题,还可以用燧石和铁片碰撞摩擦的方法点燃棉绳。

    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开始了砂轮的开发和利用,如五千多年前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发展到了明代,南直隶地区遍布玉器作坊,做个小号砂轮不在话下。

    “说吧,你是不是也想卖这几样东西?”满意的华东虎,一边抽烟,一边闭着眼睛慢慢说到。

    “这几样方便携带和打火吸烟,我们还准备了2种外包装,您老看看。”忠犬八公说着,就把类似于现代圆纸筒和软纸包装的烟盒拿出来给老爷子把玩。

    现代卷烟上的过滤嘴,科技含量较高,明朝不太可能发明出来。不带过滤嘴的卷烟,配合直筒烟嘴比较合适。

    “这种新烟和打火机,应该能推广普及开。我想您过几天要去参加老朋友诗会,要不多带几个作为见面礼?”他顺便把座山雕的辛苦夸奖了一下。

    “好,我两天后去见老朋友,你们这几天多做一点,尤其是这个打火机,那几个老家伙肯定喜欢。你明天早上去卫所里找我。”

    座山雕也如愿以偿的涨了月钱,高兴的不得了。鹿征少爷趁热打铁索要20两银子,一部分偿还制作烟草和打火机的费用,剩下的作为委托座山雕打制刀剑的经费,要求是多找几个铁匠,越快越好。

    看着迷迷糊糊睡着的华东虎,他带着座山雕蹑手蹑脚的离开了。

    其实这一次制作的还有铅笔和类似现代钢笔的中国传统硬笔。现代考古发现,2000多年前的敦煌,就有至少2万页的硬笔写本。

    它们大多为纸本,也有绢本;有多种字体的汉文,也有十多种古民族文字。从笔画造型上看,这种写本文献的字体平整,粗细均匀,与现代硬笔书法差异不大,没有毛笔书法的技法和特征,明显是用竹、木等材料削制的硬笔蘸墨写成。

    现代出土文物也证实,两千多年前的硬笔是用竹管、芦苇管、竹批、红柳等材料削制而成。其中两只精品文物硬笔有锋利的笔尖和马耳形笔舌。笔舌正中都有一条缝隙,呈双瓣合尖状,与现代的钢笔笔舌有异曲同工之妙。

    汉唐时期流行的硬笔,可能因为当时纸张表面密度不够,容易被划破,以及文人习惯毛笔书法审美等因素,最终毛笔彻底取代硬笔。以至于很多现代人,不知道古代中国有硬笔这一回事了。

    明代造纸业极度发达,很多纸张都可以用一两千年前的“竹管锥笔”书写。硬笔的优点是节省材料、书写便捷,能够快速掌握,适合作为理工科学的书写工具。

    而毛笔主要用于诗词书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近现代,文艺范的毛笔,已经不适合作为主流书写工具了。

    铅笔除了教学写算,还是今后部队野战测绘、侦查绘图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在气候和条件恶劣的战地一线,作战计算、战术标图、手绘略图等重要军事工作,毛笔、钢笔都不如铅笔简单好用。

    直到21世纪的今天,各国军队依旧保留这些传统的训练科目。细节决定成败,部队的吃喝穿戴用,每一个具体事项,张鹿征都要尽量准备好,做到未雨绸缪。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董楼子”现任当家老鸨董茜姬,觉得这首歌就是给自家店量身定制的:“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这5000罐可乐换首好词曲,太划算了,还是老娘会做生意。

    年龄尚小,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英、文华和秀英等小姑娘只觉得歌曲太美了,闭上眼睛大脑里浮现的都是江南美景和才子佳人。

    头牌董桂却在想,能写出:“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的可人儿长得是“豹头环眼”的猛张飞?还是温文儒雅的美少年?还是大肚油腻的中年人?人家是个好男儿,南京城里的青楼勾栏以前没听说过这等人物。唉,我什么时候能见到他啊。

    哪个少女不怀春,董桂羡慕18岁就从良的大姨董定姬。自己也曾努力寻找意中人,但很多年轻士子,来欢场都是逢场作戏。

    “当、当、当”老鸨董茜姬用竹鞭敲着铃铛。“痴呆能当饭吃吗?痴呆能当衣穿吗?还不快梳洗打扮去?耽误今晚的生意,老娘罚你们扎一个时辰的马步。”

    黄昏落下,炊烟升起,歌曲《青花瓷》在秦淮河上飘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