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擎天柱 / 第二十章 远程打击武器

第二十章 远程打击武器

    老鸨和姐儿们都移驻到后花园里,由两腿发抖的鹿征少爷给她们讲解拍卖方法和流程。她们有的眼神像医院里的X光,恨不得穿透眼前的大帅哥;有的眼神像汽车前灯;有的眼神像喷火器。

    一些老鸨只看热闹不行动,张鹿征只好先吟唱四句歌词:我借人间二两墨,一笔相思一笔错,终得黄粱一场梦,幻听幻你换寂寞。

    “这是我新歌里的几句词,谁有兴趣就出价,我等你们一盏茶的时间。”

    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老鸨们听到这惊艳的歌词终于行动起来,一番你抢我夺,还是董楼子财大气粗拿下“冠名权”和“首唱权”,用银一千二百两。不是董茜姬挥泪大甩卖,而是她现在不敢像忽悠六耳猕猴一样,再忽悠鹿征少爷了。

    为了给其他青楼画舫留下念想,大少爷告诉她们,以后自己有好歌时,会通知她们来这里继续“拍卖”。

    当董桂第一次看到高高帅帅的张鹿征,就像现代粉丝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大明星,感觉呼吸都要停滞了。直到鹿征少爷给董家班私下教歌时,才清醒过来。她认为这首歌就是为自己写的,只不过希望有一天能修成正果。

    华灯初上,酒楼里高朋满座,刚才的故事已经传遍秦淮河。

    感受到一大群南京城顶级花魁的视奸,火气旺盛的大少爷,不顾汤名媛幽怨的眼神,借口要讨论生意,就拉着张名媛去砚床上纵马驰骋,搭弓放箭去了。

    回家前,他把清朝的饮食著作《随园食单》,默写了三千字交给香香姐。张鹿征准备把这本书尽快写完,不是出版发行,只作为聚仙楼内部的培训“保密教材”。因为他已经鸠占鹊巢,成功霸占了聚仙楼。

    热恋中的女人是没有头脑的,香香姐把一对和田玉玉镯分发给小鹌鹑和大白兔,算是明确妻妾关系。小鹌鹑出身农村,能被未来的大妇认可,自然很高兴。而大白兔却心情复杂,她不想做小妾,但寄人篱下没有选择。

    就在他顶着星星披着月亮,回到家的时候,香香姐被等的不耐烦的闺蜜逼得走投无路,只能说了实话:“他的行货比驴还大,他的腰腹比马还有劲,他的力气比牛还大。”

    老爷子今天也是出尽风头,自己大孙代写的诗作,把所有老家伙无病呻吟的酸诗都比下去了。那帮穷酸老友,见了打火机和卷烟后,路都不会走了,自己只能答应明天再给他们送一些。

    忠犬八公听了之后,一脑门的黑线:听说过败家子孙,但第一回见到败家的爷爷。

    由于他棍术考试优秀,今天晚上开始学习枪术。正确的端枪对敌姿势,是右手握住枪根部,左手连同小臂贴近或者说是裹住枪杆,两手之间的枪杆紧贴腹部。一般是侧马步或者弓步应敌。

    巴浦洛夫·程师教授的技术也让大少爷眼界大开。学枪者应先学马家枪,后学沙家竿子。马家枪、沙家竿子练熟了,杨家枪不用学就能融会贯通。

    马家枪,长九尺七寸(约3.1米),与现代中国的长兵运动器械长度相同。枪身短重,枪腰刚劲有力,枪头轻巧,动作紧密迅速,强调手法的运用,以杆子吞吐变化、身似轻云随风、手臂如同活蛇凫水为最高。

    程师让大少爷先练戳,即单杀手扎枪进攻500下,分成10伐(伐是《手臂录》里的文字,组的意思),每伐50下。单杀手是入门最实用的扎枪技法,强调枪址的牢固,即手能把住枪根,使扎出去的枪不致于轻浮无力,手臂必须抬起来,扎出去要在短时间内能够固定停住,充分考验双手持枪的平衡度。

    戳也不是空击,而是对着土墙上几排密密麻麻的石灰圆圈进行的,要求一击必中还要洞穿。练过四伐、五伐后会喘息汗流,此时暂停练习,稍作休整。再练四五组,以练到没有力气为标准。

    如果戳法不练到没有力气,就会使手掌、胳膊油腻滑杆,让初学者对于枪根贴离腰部的位置把持不定,面对敌械无法杀人。戳次逐渐添加,一定要每天戳枪五百下,理论上认真练过一年以后,枪根位置才能把持牢固。

    休息期间,鹿征少爷又再次和程师讨论起远射兵器弩。明朝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记载:“弩箭最强者五十步而止,即过咫尺,不能穿鲁缟矣。然其行疾则十倍于弓,而入物之深亦倍之。”

    弩的优点是在有效射程内杀伤力大于弓箭,受小风和潮湿天气影响较小。清朝征讨缅甸时,就出现过清弓被雨水淋湿浸泡后不能使用的情况。

    因为历史更迭,汉弩和宋弩的制作方法到明代已经遗失,当时弩的射程只有五十步,也就是现代的75米左右。很多明朝人的书籍文稿中,也认为古弩技术到明朝就断绝了。

    大少爷把现代清华大学游战洪老师复原的汉代弩做了简要介绍:首先用坚硬的木头,如缅甸花梨木;其次在腰开弩的弩臂前端增加一个方便躺下时,用双脚蹬踩的短横木;箭杆越短,速度越快。

    游老师复原后的汉弩,射击30厘米长的弩箭,射程达到269米,弩箭飞行速度是每秒70.8米(风雨条件下的测试);使用60厘米箭杆,穿透力最强。可以将带排骨的猪肉连同后面的实木横梁射劈;汉代弩有望山,即原始标尺;75厘米长的弩臂,最大射程是272米。而普通弓箭一般只能直射160米。

    清华大学游老师的复原结果,与史书记载几乎一模一样,证明汉弩在威力和射程上,不次于早期的原始火绳枪,更比明代弩优秀很多。

    如果能成功复原汉代弩,即使有效射程只有明代弩的一倍,即100步远(约150米),鹿征少爷就笑醒了。因为这个距离已经不次于此时的鸟铳。弩没有烟雾遮挡视线;声音小便于埋伏偷袭;还能在小雨小风中作战,堪称明代的全天候兵器。

    没钱汉子难,有钱男子汉。有了老爷子的承诺,鹿征少爷让座山雕明天陪同程大做实验,研制汉代弩,反正卫所最不缺的就是工匠。明代各个卫所每年都必须制作、上交一定数量的刀枪弓箭,这是死规定。

    早上九点,他们几个又在卫所里研究起戚继光将军的飘石。不同于单纯依赖绳索的普通投石绳,飘石是把绳索绑在木棍上,绳索中间有块结实的麻布或者皮革,里面放上石头,再甩抛木棍,将石头扔出去。通俗理解就是人力抛石机。

    这种投石棍投掷距离远大于单一的投石绳,随便练练就能扔出近200米的距离,而且抛掷速度远远高于投石索,石头飞行的轨迹,用肉眼几乎看不到。吐蕃军队就曾经使用这种武器,对唐军造成大量伤亡。

    戚继光将军一般将其用来守城和水战。《纪效新书·布城诸器图说》:“飘石,用一握竹,长五尺,绳索头作兜贮石,摇势一掷而去,守城宜用。”崇祯年间,后金第一次入侵大明,北京城就组建过“运石兵”。明朝还有文献记载:“一选拔能惯打飞石旗军,各船拾取石块,预备应用。”

    日本学者铃木真哉曾经统计过日本战国时代,1729名武士向自己主公申报战绩的“军忠状”。发现当时战场上杀伤率最高的武器是弓箭,占比38.6%;火枪杀伤率22.2%,排名第二;长枪排名第三,是20.8%;杀伤率排名第四的占比11.3%,竟然是几乎零成本的石头;牛皮吹爆天的武士刀,杀伤率仅占4.5%。

    程师以为鹿征少爷只是单纯用石头砸人,其实他还想在晴天时,抛掷原始的燃烧弹和手榴弹,如日本当时的“焙烙玉”。

    倭国“焙烙”是一种陶罐,焙烙玉(焙烙火矢)是在这种陶罐型容器中填入火药硫磺,点燃导火线投掷向敌人的类手雷武器。其祖宗是北宋《武经总要》中类似手榴弹状的炸弹——“铁烙锥”。

    2017年我国考古人员在重庆白帝城,发现南宋遗存下来的,全世界最早装有火药的铁雷。

    通过研究认定,铁雷是由两块半圆形陶范合范,以铁水一次浇铸而成。根据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铁雷厚度约8mm,靠外侧表面有一层约2mm厚的锈蚀层,铁雷外壳为亚共晶白口铸铁,基体为珠光体与莱氏体。

    倭寇在焙烙上绑有有绳子,通过圆形转动,利用离心力投掷,落地后爆炸或者破碎燃烧,引燃附近的草木,类似于现代的燃烧弹。

    张鹿征可以想办法用飘石投掷燃烧弹,争取远程打击。只是现阶段为了保密,还不能制作更高档次的手榴弹。

    “这个破罐子好像烧不死人啊”,程大听完有点泄气。

    “可以设计成2种。一种多装硫磺,燃烧时争取点燃敌人火铳、火炮上的黑火药,或者烧毁他们弓箭上的羽毛、弓弦、弓身上的胶,让对方失去远程打击能力。”

    “第二种是往里面加毒气药,扔进敌人躲藏的房屋或者城墙上。”

    抗日战争时期,英勇的八路军和游击队,按照700多年前,宋军抗元时,曾使用过的一种被称为“毒火球”的爆炸性火器,即用硬纸制成球状,里面填充黑火药及狼毒、砒石、巴豆等物。

    我党领导的抗日军民,用这种配方制作的地雷,虽然不能直接杀死小鬼子,但第二天,鬼子们的胳膊和腿上凡是被地雷碎片崩到过的地方,不是出现大面积溃烂,就是奇痒无比,接着发黑、坏死。再过一天,整条胳膊或腿几乎惨不忍睹,而且溃烂逐渐开始向全身蔓延。日军军医使出浑身解数,却对这种伤情束手无策。抗日军民后来发现往里面装人畜粪便也不错,因为这样更省钱。

    明朝时火球、火砖、毒火球都是制式武器,一般工匠都会做。这种神器,300年前的宋朝能用,400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也能用,我大明张鹿征为什么不能用?

    大少爷又把远古兵器——标枪拿出来了。宋代有短矛“投铊”和铁枪“投策”(铁字旁,打不出来),它们都是投掷性兵器;蒙元军队有“欺胡大”和“巴恰尔”等三种标枪;戚继光将军把这种武器称为“弃枪”,规定刀牌兵必备;《纪效新书》里说,福船每艘带100支标枪,海沧船带80支,苍山船带40支,只不过水战都是两米以上的大标枪;清朝纳兰性德的《渌水亭杂记》有“獠童兵器,每洞各习一种,其习标枪者铁刃重二斤”的记录。

    经过讨论商议,初步确定三种短标枪。第一种是当时明朝常见的,使用椆木或细竹做杆,前粗后细、前重后轻的犁头镖枪。《武备志》记载:“犁头镖炼铁为之,形如犁,通长三尺五寸(112厘米),围四寸,木质髤(xiū)朱,小镖重四两,首径六分,掷之如雨。”

    第二种弃枪是收录在清朝《皇朝礼器图式》中的“绿营手枪”(注:这个词是原书原文,不是作者瞎编):通长109.4厘米,刃长18.2cm;攒竹柄长92.8cm、直径1.7cm,外裹桦树皮;鐏为骨质;枪头钢质,中起脊,刃锋利,红漆木柄。

    第三种也是清朝《皇朝礼器图式》里记载的“铁斗镖”。它的镖头刃长四寸(12.8厘米),上锐而两旁曲刃向内,径二寸七分。铁斗镖的柄长三尺(96厘米),围长二寸七分,木质髹朱漆。

    朱棣造反时,曾经使用过一种又长又重的大号标枪,破解了小白脸李景隆的盾牌阵。鹿征少爷选择短款标枪,是综合考量破甲杀敌、投掷距离、携带量、便携性等多方面因素,因为两米左右的大号标枪,实在不方便步兵携带和使用。

    张鹿征计划在使用标枪作战时,采用2种杀敌方式:一是在10-20米左右距离,平抛精确打击,一旦命中敌人或者马匹,其杀伤和停止作用,远大于弓箭;二是排成一字长蛇阵,以45度角高抛,覆盖阻敌,概率性杀敌。

    掷矛器备用,因为打猎可以慢慢接近猎物使用,但战场态势千变万化,不可能随时随地都有充足时间取用。平时训练以立定投掷为主,因为战场上不一定有大片空地用于助跑投掷。

    明代类似掷矛器的武器,叫做“鞭箭”。明代茅元仪《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一》记载:“鞭箭者,铜为溜子以发之。”就是发射时,把大箭放在铜溜子中,手抛铜溜子,箭顺铜溜子甩出去。为提高作战效能,张鹿征还是把现代投矛器画出草图,与标枪一起订做。

    高抛后,较重的枪头朝向地面自由落体,实现覆盖杀敌也不是他拍脑袋想出来的。

    现代社会高空抛物的危险性非常高。中国消防做过实验:西瓜皮从25楼落下,可致人死亡;一个麻将牌从20楼落下,可致人骨折;一根普通铁钉从18楼落下,可插入人的颅骨。

    一根“张氏标枪”长约一米多,且枪头锋利沉重,依靠惯性和速度,破甲破盾应该是可行的。

    鹿征少爷的初步计划,是给每一名士兵,额外配备几根标枪或者飞斧,万一遇上五六米长枪或者五步射面也能反击。

    斧头是中国古代底层劳动人民的标配,那年头没有天然气,没有煤气罐,煤也不是所有低收入百姓都能买的起。所以用斧头砍柴,再用木柴烧火做饭取暖就是刚需。训练士兵练习投掷斧头,难度应该不大,只是重量尽量控制在350克左右最好。

    到了午训时间,看到练习五百下戳击对鹿征少爷毫无压力。巴浦洛夫·程大改为教授长枪的第二阶段:革法,也就是各种封闭防守法。革枪的人先在后脚下画条白线,不准后退,后退则手上革法不熟练,然后戳法好的人像射箭一样不停戳刺。

    革法稍有不当,则戳枪者的杆子必然刺及己身,跌倒在地。戳枪者的杆子是用皮革和棉絮包裹着杆头,革枪者也是在前臂上厚厚地绑扎了棉纸竹片以作防护。

    这种原始的防护器材作用并不大,尽管程师努力控制自己的力度,鹿征少爷的手腕和胳膊还是受伤了,鲜血顺着肘部往下滴答。围观的女眷都心疼不已,如果不是老爷子虎目圆瞪,老妈早就拿菜刀与程师拼命了。

    程子颐戳击张鹿征,并大声指点注意事项:“枪用在腕者,何也?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臂以助腕者,以臂之高下伸缩,助腕之阴阳互转也。身以助臂者,以身之蹲立前后,助臂之高下伸缩也。足以助身者,前后左右,稍稍移动,以脱彼枪尖,非剪刀步,十字步也。”

    苦苦坚持的鹿征少爷,则是大声背诵那段曾经激励无数人的千古雄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此向所有支持自己的家人表明态度:“……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晚饭后,心疼孙子的老太太还是逼着大白兔去陪鹿征读书。其实他俩原计划就是每晚写作《长生殿》,争取用半个月的时间完稿。

    张鹿征不知道,他的几首歌曲已经传遍南直隶,船头、农村和市井小巷都有人在传唱。

    他的《弟子规》被南京官员组团参观,并迅速抄送给大明首辅方以哲,希望他能以邸报形式明发全国,作为县学的必读功课。他更没想到,十几天后紫禁城里的大明皇长孙朱由校,正在愁眉苦脸的背诵:“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