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擎天柱 / 第二十二章 风箱气枪

第二十二章 风箱气枪

    《汉书·地理志》记载:“高奴有洧水(肥)可燃”。说明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发现了陕北一带的石油。古代石油的名称有“石漆”、“水肥”、“石脂水”、“黑香油”、“猛火油”、“雄黄油”、“泥油”、“井油”等。宋代沈括认为该物“生于水际沙石”之中,“与泉水相杂”,因而将之称为“石油”。

    宋朝在京城汴梁设立了专门制造武器的机构军器监,下设11个工场,有一个工场就专门制造“猛火油”。北宋兵书《武经总要》曾记载了一种纵火武器“猛火油柜”,并附有图,这是一种原始的火焰喷射器。南宋名将李宝曾在胶州湾海战时,用它打败金国舰队。

    猛火油柜用熟铜为柜,下有4脚,上有4个铜管,管上横置唧筒,与油柜相通,每次注油1.5千克左右。唧筒前部装有“火楼”,内盛引火药。发射时,用烧红的烙锥点燃“火楼”中的引火药,然后用力抽拉唧筒,向油柜中压缩空气,使猛火油经过“火楼”喷出时,遇热点燃成烈焰,用以烧伤敌人和焚毁战具,或在水战时焚烧浮桥、战舰。

    还有一种用于守城战和水战的小型喷火器,用铜葫芦代替油柜,以便于携带和移动。

    第二天九点多,张鹿征在卫所里,看到了心驰神往的“猛火油”,结果大失所望:原来就是近乎凝固状态的黑褐色原油。

    金冠已经被保密意识超强的老爷子打发去生产可乐了,因为大孙说过,自家碳酸饮料的核心机密就是小苏打,只要保守住这个秘密就可以了。

    “听说以前有清亮易燃的猛火油,只是太危险,慢慢大家都不用了。兵仗局也想偷工减料,导致大家就拿这个应付差事。”二叔对小财神说到。

    大少爷把他知道的土法煤油炼制法画图说明:原理与烧酒类似,先准备一个装有清水的大铁锅,再把一个蒸锅放在里面的铁篦子上。蒸锅里放满原油,加上石灰粉做催化剂,搅拌均匀后,密封压紧。然后不停烧水直至原油融化,蒸锅内的油气从其顶部的铜制弯曲小管通到外面的桶里,遇冷凝结成茶色的煤油。

    “我们的棉绳打火机,很容易被仿制。将装有棉绳的铁管改成可以封口的小长方体,装入这个油,我称为煤油,就可以做出产生明火的新款打火机。我们掌握这个配方,别人就仿制不了。”

    “煤油还可以用来代替蜡烛点灯。”鹿征少爷又把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后期,中国农村曾经普遍使用过的圆柱形、三角柱形的煤油灯画出草图,只是没有玻璃防风。

    考虑到现在的提炼手段简陋,煤油杂质多,容易产生熏人刺鼻的烟雾。张鹿征给出两种建议:一是尝试反复提炼提高纯度,二是在煤油灯储油盒里加一小段高质量蜡烛,就能大幅减少呛人的烟雾。这个是他前世的生活经验,具体原理不知道。

    “打火机点燃后,味道冲怎么办?”四叔想的比较多。

    “打火机只是点烟,点火,燃烧时间短,可以忽略不计。但你们后面还是要想办法提高纯度。”

    “我看这个办法可行,我以前见过一个烧酒作坊,原理差不多。”四叔频频点头。

    “家里不是有现成的灯油和蜡烛用吗?”不知柴米油盐的二叔认为折腾这东西纯属多此一举。

    “灯油是动物油脂或者豆子榨油得来的,川藏地区点灯用的酥油是从牛奶里提炼的,都是能吃的好东西,不便宜。”老爷子有点恨铁不成钢。

    古代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制作出“省油灯”。这种灯出现在宋代,原理不复杂,就是在灯盏里加水,保证燃油过程中盏内温度不高,减少蒸发,达到省油目的。

    蜡烛也不便宜,以宋代为例,贵的每根售价大概在150至400文不等,够一个下层平民吃两三天的。普通大众使用的是20文一根的蜡烛,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成。

    “我听说凉州那里的石油像泉水一样从地里冒出来,就是不能吃。如果能点灯照明,主要成本就是运费,卖价应该比豆油便宜些。”

    二叔现在感觉有“钱”途了。历史上明朝西北边关就有用石油助燃,守卫城堡的战例。

    “我认为运输成本都能省下来。”四叔语不惊人死不休。

    “咱们鼓动所有认识的水师和卫所部队,都给兵部打报告申请配发石油,作为战守兵器备用。这东西便宜,兵部应该不会驳回。我们再给这些水师卫所一点好处,把石油拿回来提炼,用完的油渣子兑水,再送回去以备上司检查。”

    嗡,与会人员全炸锅了。鹿征少爷无比尴尬:这不就是损公肥私的“油耗子”吗?

    中国历史上“煤油”一词最早见于晚唐时期。现藏在法国编号为P-2641的《丁未年六月归义军都头知宴设使宋国清等诸色破用请凭牒》,里面就有“煤油”这个名词:“金银匠捌人,早上……,午时各胡饼两枚,供两日食断,〔又〕煤油壹合。”只是不知道这里的煤油,具体是什么。

    “尿怎么变成自生火?”老爷子回归正题。

    中国的原始火柴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那时候人们把硫磺涂抹在小木棒的一端,用火石或者火种把其点燃,再用它点燃炉灶。严格来说,这只能称作“助燃棒”。

    鹿征少爷继续讲解,大白兔用原始钢笔——竹锥笔记录:尿液用大火煮沸蒸发,放在温度较低的洞穴里阴干,最后剩下的白色蜡状、质软的固体就是白磷。

    他重点说明白磷的易燃和剧毒危害,并且不能用手直接触碰操作。强调现在天气热,最好在下半夜干活,提取出来后立刻装坛浸泡在水里保存。白天天气热,为了防止自燃,就不要干了。工作人员必须用湿口罩遮住口鼻。同时建议,为了安全和保密,最好在长江里,找个无人沙洲建立作坊。

    华东虎在南京是老军头了,人熟地熟还有老战友帮忙,找几个无人沙洲就是小菜一碟。

    白磷转变成红磷,有三种鹿征少爷可以考虑的方法:一是酸洗法,现在硝酸不好制备,暂时不考虑;二是水蒸气蒸馏法,对密封性和真空条件要求高,暂时也不考虑;三是装在盆罐里,用水淹没,隔绝空气的情况下,放在长江江心的无人沙洲上,靠风吹日晒自然转变成红磷。当然要每天派人加水检查。

    有了红磷,就能做火柴。张鹿征又把火柴的原理和样式,大致讲解一番。

    磷,我国早就有这个名词了,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对飞禽走兽、草木虫鱼皆有记录,其中卷九中的一则这样写道:“斗战死亡之处,其人马血积年化为磷。磷着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见。行人或有触者,着人体便有光。”

    南宋大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予年十余岁时,见郊野间鬼火至多,麦苗稻穗之杪往往出火,色正青,俄复不见。盖是时去兵乱未久,所谓人血为磷者,信不妄也。今则绝不复见,见者辄以为怪矣。”

    老爷子现在是有钱任性,拿出大明中将的派头:“老二负责煤油提炼,明天早上务必拿出样品;老四负责收集所有尿液,每天两班跟我在操江水师码头交接;张蛋蛋明天早上拿出煤油灯和煤油打火机样品。如有延误,军棍伺候。”

    “爹,这个活要不让给我大舅子杨思贵吧,他手里有兵好干活啊。”四叔真心不想跟黄白之物打交道。

    “行,你去通知他,兵贵神速。”

    一个月后,华东虎带着杨思贵摇身一变,成为“南京尿霸”——比他势力弱的,抢不过他;比他势力大的国公侯爵,实在是拉不下脸皮和身段,去跟华东虎抢这种生意。

    张鹿征趁热打铁,又把16世纪末出现的“风箱气枪”、自行车、儿童玩具款三轮车画出草图,希望老爷子试做。

    气枪,几乎是所有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男人的“梦中情人”和“青春伴侣”。前世的他,几乎玩过当时所有的国产老气枪,如三箭牌、锦江牌、工字牌、锡峰牌、西江牌、虎牌、狮牌、峨眉等。张鹿征对压气式气枪和弹簧式气枪都比较了解,这能节省大量的研发经费。

    气枪的基础原理跟“吹箭”一样,利用空气压力把铅丸推出枪膛。老爷子一听就懂了:“这东西打不远,威力小,做不了军队武器。”

    这款风箱气枪的主要特点,就是把枪托改造成一个用软皮囊制成的储气室,夹在两块铰接成一定角度的木板之间。这与中国民间用于吹去灰尘的手压“皮老虎”,非常相似,中间都是皮质气囊。

    原始气枪对于晚明来说,制作难度几乎没有,主要是一个脑筋急转弯的事情。

    “为什么非要打仗呢?南京有钱人多,他们玩软弓射不准;硬弓拉不开;打火绳枪又害怕火星和烟尘。”

    “气枪干净、安全。他们拿去打个鸟雀老鼠没有问题。旁边还有仆人负责充气,根本累不到他们自己。还能满足有钱人打猎的需求。”气枪迷张鹿征坚信:枪,是所有男人的浪漫。

    “好吧,你这两款自行车的链条和轴承,找几个首饰匠和铁匠慢慢捣鼓,应该不是问题。但木制和铁制轱辘,可能不适合装这上面。万一把有钱人摔了,那可了不得。”

    现代洛阳市博物馆,有一个西周时期的车毂。它是马车上的核心零部件,又叫“差速器”,工艺难度极高。其原理和外型与现代汽车轮毂极为相似。

    我们3000年前的先民,就已经能设计和铸造结构,如此复杂的车辆部件。只要有设计图纸,在大明做个自行车应该不在话下。

    至于轮胎,张鹿征早就想好了:效仿现代巴基斯坦农村作坊,把皮革废料切碎高温融化,添加上橡胶放入轮胎模具里成型。

    现阶段没有橡胶,就用硫化过的,中国独有的“杜仲胶”。混合均匀后,在模具里面加温定型成实心轮胎。为了防滑制动,轮胎模具里要刻有花纹。

    杜仲胶已经在现代国产轮胎里应用;现代外国科学家也把橡胶草、银胶菊等植物,用做天然橡胶的替代品制作轮胎;从石油里面提炼人工橡胶?张鹿征没这个本事。

    皮革熔点一般在200-250度之间。现代手工达人有用竹子制作自行车的。在没有合成金属的大明,竹子自行车是减重、省钱的好方法;土法实心轮胎用在单人骑行的自行车和儿童玩具车,应该没有问题。

    巴基斯坦的农村土法轮胎,是用在摩托车上的。人家都不怕,咱怕啥?

    华东虎被忽悠的神魂颠倒,答应试试看。然后拿出给大孙准备的三样奖品:骏马、骑枪和开元弓。

    骑枪通长329.6cm,刃长28.8cm,骹的末端为一铁盘,厚0.64cm,下悬红缨;木柄长288cm、直径4.6cm;鐏为铁制,长12.8cm。(注:此数据取自清代八旗护军骁骑长枪)

    “爷,骑枪不是五、六米长吗?”受一些现代军事自媒体的影响,张鹿征以为骑兵都是拿超级长枪。

    “傻孩子,骑兵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和突袭。要想实现快速机动和千里迂回,只能携带弓箭、马刀、鞭锏和不太长的兵器。”

    “《武艺图谱通志》确实记载有‘柄长十五尺(约4.8),其法初出马’的骑枪。这种超长长枪有利于冲锋陷阵,但严重影响行军速度。搁在得胜钩上竖放,容易暴露目标;与马身并排平放,密林中不好穿行通过;骑枪太长,阵形势必会松散,就不能靠马匹速度、密度和冲撞去碾压对手。”

    “大兵团作战的步兵,在敌人骑兵哨探的侦查下,几乎没有办法隐蔽躲藏,就是一张明牌。”

    “咱南军骑兵数量有限,金贵的很。只能绕行穿插兜圈子,像老虎一样,借助树林灌木、山地丘陵偷偷潜伏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然后抓住机会,暴起突击。不同于游牧民族来去如风的全员骑射,我们的骑兵只能充当暗牌。暗牌的武器必须小巧精悍,不能傻大憨粗。”

    “骑兵突袭进攻时,理论上都是先箭雨扫地,再夹枪冲锋,最后才是铁鞭铁锏击杀肉搏。但实际情况往往千变万化,有时候马上三箭过后,就需要立即使用铁锏马刀攻击,骑枪都不一定能用上。”

    “骑兵作战地域跨度大,可能要穿行不同的地形地貌。综合隐蔽安全、行军速度、机动灵活、突然袭击等多方面因素,还是选用三米左右的骑枪最合适,凡事过犹不及。”

    “戚继光将军在《练兵实纪》书中记录的一款骑枪‘线枪’,‘长九尺重三斤’,没有一丈四、五尺啊。”明代的三斤相当于现在的1770克,九尺相当于现代的2.88米。

    尽信书不如无书,老爷子分析的头头是道。张鹿征忽然想到,作为冷兵器巅峰的清军长枪,就没听说超过3.6米长的。八旗最精锐的护军营、骁骑营还是“二人合给长枪一杆”。初衷应该就是为了适应山区林地的隐蔽、通行和骑射。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被想当然的军事理论牵着鼻子走,还是要紧密贴合中国地理和军事实际比较靠谱。

    放下骑枪,再仔细看开元弓。它使用竹胎和牛角制成,桑榆木做稍,牛角和坚木做弓弣。长约125厘米,弓臂相对较大和粗壮。开元弓应该属于骑射短弓、软弓,拉力一般不高,云头纹勾子可以在马上拾取地面上的箭矢,明朝九边军队的箭长一般是二尺七寸五分(约为88厘米)。

    此弓最大的特点是三段反曲角弓:握把反曲、弓脊反曲、弓梢反曲。这种软弓长箭的搭配,是方便马上瞄准和速射。

    开元弓的角片尺寸要比同时期的小梢弓,要稍微大点,蓄能更高一些,所以制作工艺也更复杂一点。这种弓从蒙元时期就开始使用,几乎遍及全亚洲地区,应该是当时最优秀的骑弓。而大拉力的硬弓一般是步兵使用,如大梢弓的课代表——清弓就是步战大弓。(注:开元弓是否属于大稍弓,现代弓圈还有争议)

    现代滑轮弓就不要奢望了。那东西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比较娇嫩。正式射击前,需要认真调试校准,在大明人背马驼的大背景下,遇到突发战斗来不及发挥作用。

    最主要是现代滑轮弓采用的现代科技材料,是现阶段张鹿征无法逾越的高峰。

    滑轮本身不是什么高科技,中国古代早就有了,一千多年前的《寒江独钓图》上就能看到。宋代的三弓床弩上面也安装有滑轮和绞盘,结合床弩的其他特殊设计,才让古代的原始材料爆发出巨大能量。

    只是这种大型弩在当时属于“精密仪器”,不方便像傻大憨粗的铁炮、铜炮,可以随时拉出去裸奔浪战。在改良之前,床弩还是放在城头或者战船上,固定好射角、射界使用比较靠谱。

    筋角弓在保存时,特别需要注意防潮,当时有专门用于盛放弓的弓厨。弓厨为一个柜子的形状,上面有放弓的架子,中间有网格隔层,最下面横排三个柜子,中间的柜子放着火盆保持干燥,两边的柜子放射箭用的其他器具。

    想到这里,张鹿征把清弓的尺寸、图样和弦垫等细节画出来,希望老爷子尽快试做。明代《武备志》里已经有大稍弓的记载,他只是略微改良而已。

    筋角反曲弓制作年限一般是2-3年,但主要是原材料的准备和加工耗时太长。依托南京军械的现有原材料,先做几把“山寨低配版”清弓还是有可能的。明代南方地区弓箭上使用的“鱼胶”,其质量不次于现代胶水。

    这样步弓有隋唐长弓和清弓高低搭配,水战有宁波弓(注:《纪效新书》记载的),马战有镇江弓和开元弓组合,弓箭武器基本就落实定型了。

    再看看老爷子给自己准备的两匹神骏,张鹿征高兴的跃上毛色黄白相杂的桃花马:“我的草原我的马,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