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十六国英雄 / 第3章 渡赵国祖浚逢巡吏 下江州使节慰陶公

第3章 渡赵国祖浚逢巡吏 下江州使节慰陶公

    孝廉街桓温飞镖救下司马兴男,见其一幅虚弱之状,一时不知将其如何安顿。

    正逢兴男从昏迷中惊醒,两人一阵对视后,各自羞赧。

    桓温先开口问道:“你还好吧?”

    “我没什么大事,就是刚刚摔得重了点儿,找个客店让我好好休息一下就好了。”

    “你现在浑身湿透了,去客店怕是不方便,你在芜湖城有住处吗?”

    兴男一听立刻抢过话来:“刚刚是出了一身汗……”,过了一会儿又说:“我一个男的有什么不方便的。”

    桓温笑了笑,说:“你真以为自己的乔装之术很高明吗?”

    兴男被拆穿之后,更加羞臊,满脸通红:“那你还抱着我不放。”

    桓温虽然也双颊发热,但还是故作镇定的神色,说:“你现在这样只怕我放下你,你也站不起来,还是告诉我你在芜湖城有无住处吧。”

    兴男迟疑了一会儿,不太情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但终是无可奈何地说道:“你把我送到庾中书的府上吧。”

    听得此言桓温心内倒也无激荡,他也大概猜出司马兴男是什么来历。于是他便依从兴男之言将她送到庾亮府的门口,目送她颤颤巍巍地走到庾亮府门口,等待通报之后,亲眼看见她被里面出来的庾亮、庾翼等一大帮人拥簇地搀扶了进去,心里面才略感踏实,之后又对着紧闭的府门留恋地望了多时才不舍地离开。

    桓温别了司马兴男之后,便夤夜出城去了。按理说没有了刚刚抱着那人的沉重之感,是应该感到轻松畅快的,但是他此刻心内却生出一股怅然若失之意,夜路越赶越急,倒觉得烦躁了。

    自今日下午庾亮东门遇刺,庾翼救兄平乱之后,司马兴男的侍从突然发现她趁乱逃走了,便慌张地找到庾亮。庾亮见此人是刚刚救自己的侠客,满脸堆满了笑容。

    那人面带惊慌,上前跪拜,自报身份:“参见庾中书,我乃是南康公主的护卫,名唤羡娘。”

    原来司马兴男是庾太后之女,晋明帝的姐姐,是为南康长公主。

    庾亮一听,蹙着眉头问道:“兴男?那她现在人在何处?”

    羡娘一时间难以开口,言辞闪烁:“这个……刚刚刺客险些伤害中书的性命,我未及多想便上前与刺客缠斗,公主应该……趁此时逃走了。”

    见她也是为救自己,庾亮也不好太责怪,便只能弱弱的嗔怪两句:“你知道公主生性贪玩,爱好游侠之事,你就应该时刻看紧她。”又立即转身对身旁的庾翼说到:“赶紧!赶紧撒出兵去,四下去找,务必找到公主。城里还有流亡的刺客,可千万不要出了塌天的大事啊!”

    庾亮又接着问:“公主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羡娘跪伏在地,答道:“最近国家多难,庾中书军务倥偬,庾太后甚为担忧,公主便在太后跟前讨下旨来,前来看望。”

    庾亮一听,忽又泛起笑容,说道:“感谢太后厚恩,操劳国政之余还不忘兄妹情深。”

    丹阳府的兵丁在人口稠密繁华的东城和南城搜寻了一下午却毫无所获,而晚上公主却突然出现在庾亮府门口,而且肩膀带伤,形容憔悴。庾亮见此状心疼不已,公主活泼聪慧,最惹庾家人疼爱,便急忙令侍婢将其扶回房去安顿,好生照养。

    后来庾亮也多问及受伤之事,兴男却缄口不言,庾亮便也无可奈何,只是叫羡娘日夜侍候,勿使她再惹事端。

    高苍、祖浚埋葬完韩晃三人的无头尸身之后,出寿春城向北欲渡淮水,北投赵国祖约。

    二人连赶数日路途,期间频繁遇见官府巡查的公人在一些茶摊酒肆喝茶饮酒,时不时拿出怀揣的画像盘问路人。

    高苍心中猜测:“这些人只盘问十二三岁的少年,估计是捉拿少将军的。”但是细一想,又觉得:“南朝的官员都怜悯祖车骑的后人,芜湖和寿春都只是有悬赏的告示,并无巡逻捉拿的公人,为什么这快到赵国边界却有这么多巡吏。”

    幸好祖浚少年习武,身形高大,一般人看不出他是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但是他的相貌显眼,虽然特意画脏了脸,但是几次都险些露馅。

    两人为避巡吏,昼夜兼程,匆匆赶到了淮河渡口。

    只见此渡口岸上熙熙攘攘歇着许多船家,个个身形魁梧,神情严肃,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风吹草动。两人在草丛中观察半晌,却没有一人过江,也没有见江北来船。

    祖浚对高苍说到:“岸上这么多船家,却没有一人过江。照理说没有生意不会来这么多船家了。”

    高苍道:“此渡口原来是很繁忙的,但是现在北边就是敌国,按理来说是不会有人摆渡的,而且此处应该有寿春司马府的军队巡卫的,此景甚是蹊跷。”

    联想到一路上连绵不断的巡吏和现在渡口反常的情况,高苍为保周全,决定放弃渡江,便转身对祖浚说到:“我们现在不能渡江了,这一路上盘查甚紧,我们必须马上离开寿春。”

    祖浚疑惑地问道:“那我们现在能去哪儿?”

    高苍略微思索了一会儿,说到:“去投陶太尉,他与你父深交,必不能眼见祖家绝后。”

    祖浚深以为然,他虽从未见过陶侃,但是自幼在府中常闻陶太尉威名,仰慕多年,未得一见。

    于是二人急忙回身向南,去投江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太尉陶侃。

    祖、高二人正急行在半路上,忽见一茶摊没有官人盘查,前几日为避官差,二人多日水米未进,今见此处无人把守,便坐下来饮食歇息。

    两人卸下防备,未注意一旁三人看见祖浚相貌,虽然布满污泥,但依稀可辨认出五官似曾相识,便悄悄掏出图画比对,确定此人就是祖浚。

    三人微笑着上前,其中一人自觉地就坐到高苍、祖浚的桌前,望着祖浚开口道:“这位公子似乎是行路太过急促,导致这满脸的尘土”说着另外两人便走到祖浚身后。

    高苍打量着坐着这人,忽然看见他胸口露出图画的一角,顿时明白此三人意在祖浚,未等他再说话,挥拳便打。那人似乎有些惊讶,未及防备,慌忙迎接,不到三五回合被打倒在地。

    与此同时祖浚也迅速闪身躲开身后两人,挥拳朝二人打去,二人只顾防守,被他数招打退。

    高苍、祖浚趁着此间隙抢夺了系在一旁的马匹,飞快地离开了茶摊。

    自从司马兴男住在庾亮府中之后,身体渐渐恢复,但是整日困居府中,又有羡娘终日前后跟随,感觉十分烦闷。

    这一日,司马兴男正与庾亮在正堂闲谈,忽听得有门吏急急前来递上拜帖。

    庾亮拆开拜帖读罢,叹道:“此事真是奇了!”接着又对着门吏说到:“赶紧把他们请了进来,另外你赶紧差人去营中唤回季坚(庾冰)和叔预(庾怿)。”

    兴男见此阵仗颇为隆重,连忙问道:“舅父,发生什么事了,还要叫军营中的二位舅父也要回来。”

    “南康啊,你有所不知,陶侃他向太后上书乞骸骨,于是太后派来卫将军陆晔率众前来慰军,名为慰军,实则意在挽留陶侃。”

    兴男有些疑惑:“陶太尉连平叛乱,功勋等身,封疆千里,牧民百万,好不容易坐上了三公的高位,权势胜过当年的周亚夫,为什么要轻易辞官呢?”

    “因为王导呗!也因为我庾亮啊!”

    庾亮又笑道:“随行的居然还有王胡之和郗昙,琅玡王氏、高平郗氏、颍川庾氏,天下都知道水火不容,再算上太尉陶侃,真是四个人各有心肠啊!”

    兴男问道:“那母后派出这样一个使团意欲何为?”

    庾亮道:“这估计是王导给太后出的主意,王导此人狡诈呐!朝廷如今就几股势力相互角力,突然一个人要撤出,时局不就乱了吗。这是要让陶太尉看看,王庾郗门阀鼎盛,后辈有人,他要是一旦归田,他那十几二十个儿子女婿还有前途吗?”

    刚说罢,只见堂前走进来几人,为首一人须发皆白,但仍然身形矫健,面色红润。后跟两将,皆着银盔银甲,神情傲然。

    庾亮急忙起身迎接,满脸笑容,说道:“老将军啊,建康一别,已有一年多未见了,别来无恙啊。”

    陆晔也笑着说:“庾中书再次平定贼寇,厥功甚伟啊!”

    庾亮连忙客气道:“老将军才是虎老心雄、风采依旧啊!苏峻之乱中,将军护卫皇帝与太后,更是劝降了叛将匡术,功在社稷。”

    陆晔道:“庾中书谬赞了,此次前来乃是受圣上与太后重托,前来犒劳庾中书和陶太尉的凯旋之师。”说着便侧身介绍道:“这位是郗司空之子,丞相秘书郎东安县伯郗昙;这位是王司徒之侄散骑常侍王胡之。”说罢两人上前浅作一揖。

    庾亮笑道:“真是少年英雄,观之有霍嫖姚之遗风啊!”

    陆晔凑近庾亮,放低声音说到:“此次前来,除了慰军,我还有一项使命,想请振威将军(庾冰)随老夫一同前往江州慰劳陶太尉。”

    一旁的司马兴男听到,立刻掩饰不住兴奋,跳着说道:“老元戎,别找我舅父了,我!我!我也可以随你一同南下犒军。”

    陆晔此时才注意到一旁的人是南康公主,说到:“小公主啊,此事必须你舅父前去才行。”

    兴男听说不行,蹙着眉头,撅起嘴说道:“我舅父与我都可以代表庾氏嘛,而且我还可以代表我哥哥和我母后哇,更能让老陶侃畏威怀德。”说着便扯着陆晔的手一个劲地摇晃。

    陆晔有些禁不住公主的撒娇,只能求助地看着庾亮,庾亮也无奈地笑了笑。“老将军,她说的也有些道理,他来我这儿也是替太后和皇上来慰劳我的。您就让他跟着去吧,南康生性爱玩,这些日子在我府中可算是给她闷坏了,在我府中甚是不安分,此一去您可要多费心啊。”

    庾亮转身又对南康叮嘱道:“此行你要去就要听从老将军的安排,不可以像上次一样自己跑掉,我也会叮嘱羡娘看紧你,你别再想跑了。”

    南康高兴得直蹦,对着陆晔深深鞠了一躬,便笑嘻嘻地跑向后堂去了。

    庾亮见此状笑道:“南康有些过于活泼,还望老将军一路担待了。”

    正说话间,庾冰与庾怿快步进得堂来,分立庾亮两侧,对陆晔深作一揖,尊称道:“老将军,一路辛苦。”

    庾亮转身对庾冰说道:“季坚,老将军此次前来一则劳军,二是请你前去江州劝慰陶太尉,陶太尉年逾七十,欲乞骸骨还乡,但是其身担国家社稷,一时间无人为继,故圣上下诏夺情。此次你前去江州,要配合老将军与王胡之王将军和郗昙郗将军多多宽慰陶太尉。”

    庾冰连声应允。

    陆晔见交代已毕,便同庾亮兄弟前往芜湖大营犒劳士卒。

    当初苏峻之乱,庾亮出逃建康投靠陶侃和温峤,后温峤平定叛乱不久之后优劳而死,其部被庾亮吞并。后来未来得及整饬军旅,又逢江州郭默杀官自立,又与太尉陶侃合兵平乱。芜湖之军非庾氏之亲兵,庾亮不恤士卒,连战数月,军队疲态尽显。

    陆晔劳军之时眼见士卒困怠、军容涣散,陆晔心内烦忧,充满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愁虑,联系到庾亮翦除司马氏宗室、逼反苏峻、施政严苛、妨害国家,一时暗自感叹:“温平南死后,举国之内,知兵者唯陶太尉一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