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翻云覆雨 / 第6章 主动请缨

第6章 主动请缨

    在这个时候,正需要他们这些藩王迅速前往藩地稳定人心。

    虽然朱棣因为前段时间跑到宋濂家里,被贬到诏狱里做小卒冷静一下,但早在十年前就已经被封为燕王的他,在应天府内,终究还是有一些属于自己的眼线。

    更何况,他本身就是堂堂的皇子,宫中的一些秘辛旁人无法得知,但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秘密。

    比如整个北平府一年的赋税和物料产出到底有多少,朱棣心里其实是有一本非常清晰的账目。

    即使按照现在大明的国策,这些收缴上来的税款和当地的收入大部分都要上交给朝廷。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留给各个藩王截留下来的那一部分财物,也足以让任何一个世家大族感到羡慕。

    更不用说,藩王就藩后还会拥有至少三千,最多万五的护卫。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拥有充足的财政自由,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当地最高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朱棣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成为藩王更有收益的事情了。

    “如果单从土地产出来看,这个世界上确实没有什么比成为藩王更赚钱的了。毕竟,等藩王们都就藩后,他们就会成为那片土地上最大的地主。”胡轲淡淡地说。

    “然而,这个世界上创造财富的方法虽然不多,但也绝不仅仅局限于土地。”

    胡轲说完这句话,眼神再次一动不动地盯着朱汜。

    “先生不要骗我,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土地更值钱的东西?即使有些走南闯北的商旅看似非常富有,但实际上他们也只能在普通百姓面前炫耀一下,当真正遇到那些拥有数万亩甚至更多土地的地方豪强时,仍然要小心翼翼地做人。”

    对于胡轲提出的观点,朱棣觉得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即使他现在看着胡轲时总是带着一点崇拜的光环,但这种超出自己认知的事情,他还是不可能轻易相信。

    “你知道朝廷为什么要宣布海禁吗?”

    当朱棣还在思考胡轲能提出什么方法时,没想到胡轲突然转移了话题,谈到了海禁。

    “这有什么好疑问的?我大明沿海一带内有张士诚、陈友谅叛军的残余势力,外有倭国流寇时常袭扰。为了保护沿海居民免受贼人劫掠,同时也为了断绝内外势力勾结作乱,陛下在洪武三年就开始逐渐裁撤沿海各个市舶司,到了洪武七年,最后的泉州、明州和广州三大市舶司也被撤销。现在,沿海一带比十年前要安宁稳定得多。”

    朱棣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如果是其他事情,他可能不太清楚,但这种涉及国家政策的大事,作为一个皇子,他自然是十分了解的。

    “你想得太简单了。”看到朱棣脸上又多了几分自信,甚至有些质疑自己的意思,胡轲哪里受得了这样的气,当即准备给这个年轻人再长长见识。

    “朝廷的邸报就是这样写的,小先生再神通广大,还能逆着那些白纸黑字说话吗?”

    这些内容是朱棣亲自分析过的。别说朝廷的一份邸报,就连历年来逐步收紧海禁政策的各道圣旨,他也是亲眼看过的。

    因此,当胡轲在这件事上提出异议时,朱棣立刻给出了自己的反驳。

    “邸报邸报,那玩意儿印出来就是给你们这群不入流的小吏一个通知而已,告诉你这事情就这么定了,今后要跟着朝廷的政策走。而实际上这道命令背后隐藏着多大的问题,那是绝对不可能用你封为真理的白纸黑字写在明面上的。”

    看到朱汜这个家伙凭借自己不靠谱的信息来源,竟然还有点得意的样子,胡轲一时没忍住,教训的同时,语气中也难免夹杂着几分嘲讽。

    这段文字是一段对话,主要人物有胡轲、朱棣、毛骧和朱标。胡轲在喝酒后,对朱棣提出了质疑,认为朝廷的圣旨并不是完全可信的。朱棣则反驳胡轲,认为他过于自负。胡轲随后解释了朝廷颁布海禁的真正原因,认为这是为了防止东南沿海的世家大族通过海上贸易获得巨大利益,从而拥有和朝廷叫板的权力。朱棣和毛骧听后都陷入了沉思,而朱标则对胡轲的聪明才智表示赞赏,但也意识到他的城府不足以和他的见识相匹配。毛骧请求朱标杀掉胡轲,但朱标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胡轲已经快要死了。最后,胡轲在得意之余,又喝了一大杯酒,并对朱棣说了一些讽刺的话。

    然而,这一次朱棣的反应却完全出乎了胡轲的意料。尽管朱棣在听到胡轲的结论后立刻陷入了沉思,但在胡轲的酒杯尚未放下之前,朱棣再次开口了。

    “海禁之策关系到国家的民生大计,涉及的利益非常广泛,不是先生您在乡间高枕无忧就能看透的。

    即使先生您才智过人,但有些事情并不是单靠聪明就能理解的。如果不能全面了解情况,那些看似可靠的结论,实际上只是个人的偏见而已。”

    朱棣说这番话时,虽然看上去有些可爱,但他的言辞却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子,直刺胡轲。

    这样尖锐的回答让胡轲感到了挑战,同时也对眼前的年轻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哎呀,这小子还真不错,看起来并不是表面上那么憨厚。”

    胡轲刚才喝下的那口酒,此刻变成了他接下来要大放厥词的助燃剂。

    “你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正如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也只是在书写他个人的偏见而已。

    虽然我懂得比你多一些,但说到底,我也只是一个旁观者,不可能完全看透一件事情。”

    胡轲说完这句话,又喝了一口酒,但还没等他喝完,朱棣又开口了。

    “这位托尔斯泰是谁?听起来不像是中原人的名字。”

    胡轲听完,已经有些醉意的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说漏了嘴。但这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稍微愣了一下,他就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位来自北方的哲人,不是汉地人,几年前我有幸成为他的学生。”

    面对朱棣的问题,胡轲随口胡说八道了一番。

    但他此时并不知道,自己无意中说漏嘴的一句话,将会给毛骧和整个亲军都尉府带来多大的麻烦。

    “属下这就去抓这个人。”

    墙那边,毛骧不等太子吩咐,就主动请缨。

    “我就说一个乡野长大的粗鄙之人,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肯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毛骧在心里非常自信地盘算着。

    毛骧对胡轲随口说出的这个托尔斯泰产生了强烈的抓捕欲望,因为胡轲现在的身份实在太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