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翻云覆雨 / 第14章 “聪明人”

第14章 “聪明人”

    “看来你说的这个小子确实有些本事,否则也不会让你这个太子如此重视。”看到自己儿子认真的样子,朱元璋也意识到事情可能比自己想象的要严重一些。

    尽管如此,但他此时仍然没有停下来批阅奏章的动作。

    朱标走到朱元璋的案头对面,没有选择坐下,而是站在那里,向自己的父皇讲述了他今天在诏狱里的所见所闻。

    一开始,当听到胡轲这个小子竟然能看穿大明分封藩王所构成的三道防线时,朱元璋只是嗤笑了一声。

    他此时的反应与朱标当时在诏狱里的反应基本一致,那就是胡惟庸对这个侄子确实用心培养了。

    否则,作为一个出身乡村的穷小子,他怎么可能对大明的山川形胜和各个藩王的治所了解得如此清楚。

    但想到这一点,朱元璋也只是对胡惟庸的恨意加深了几分。在他看来,自己这些年的信任最终变成了对胡惟庸的放任,以至于他能在自己的家乡秘密培养一支反抗朝廷的力量。

    更让朱元璋恼火的是,这支力量中的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对朝廷的了解竟然也如此深入。

    但朱元璋的怒气还没来得及发泄,紧接着当他听到朱标讲到这个名叫胡轲的家伙,竟然看破了自己现在花费大量精力制定的藩王政策中那些被迫妥协的地方时,朱元璋惊讶地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竟然产生了一股杀意。

    多年来,他虽然也杀过不少人,但像这样仅仅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就对他产生杀意,尤其是对一个小孩子,这让朱元璋更加惊讶。

    这时,朱元璋已经慢慢意识到,为什么自己的儿子在去了一趟诏狱之后,回来还要如此郑重地向自己讲述那里发生的事情。

    单从现在听到的消息来看,胡惟庸的这个侄子确实有一些非凡之处。

    想到这里,他强行压制住自己内心的杀意,现在他对这个小子后面还能说出什么大胆的话,也多了一份期待。

    “一个连四书五经都没念完的小子,竟敢对我们父子和众多朝臣共同制定的藩王政策指手画脚,这小子的狂傲与他那位谋逆的伯父不相上下。”

    当听到胡轲评价自己现在制定的藩王政策,一定会在百年之内给大明带来一场不可挽回的灾难时,朱元璋先是表现得十分不屑。但随着话题的深入,他逐渐察觉到胡轲并非完全在胡说八道。胡轲所给出的依据,听起来竟然有些道理。

    然而,朱元璋很快便在脑海中摒弃了之前那个有些疯狂的想法。在他掌握更多信息的眼中,胡轲所说的只是他视角所能看到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将整个事情放大,从朱元璋的角度出发,那么胡轲所说的关于藩王政策中可能出现的弊端根本不足为虑,甚至有些内容还会出现反转,原本不利的方面反而会变成这个政策的优点。

    “初听他这些话时,儿臣只觉得狂悖异常。但继续听下去,儿臣发现,胡惟庸的这个侄子虽然言词上多有不敬,但从他谈论问题的角度出发,却发现这个家伙心里还是装着朝廷的,他所考虑的点都是从朝廷的利益出发。”朱标认真说道。

    在听完自己儿子的这番话后,原本就快失去耐心的朱元璋,这时也强行让自己慢了下来,并且自从朱标进到乾清宫来他一直没停下批阅奏章的毛笔,这时也终于落在了笔架上。

    “继续讲,朕倒想看看胡惟庸这个家伙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朱元璋的语气陡然冷了下来,这许久未见的场景,让站在一旁的朱标也感到了一丝不适。

    作为从开局一个碗,进而创立一个强盛王朝的传奇人物,朱元璋这一路上走来见识过无数的能人异士。

    这其中不乏有和刚才朱标所描述的那个姓胡家伙相似的聪明人。

    而对朱元璋而言,他对自己身边的聪明人,往往都没有什么好感。尤其是那种越为人所称道的聪明人,他往往越不待见。

    从投靠红巾军开始,朱元璋这一路走来,遇到的两个最为出名的聪明人,便是青田先生刘伯温以及濠州名士李善长。

    这两个人在朱元璋之后崛起,并最终将整个天下收为囊中的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甚至可以说,对于当时的大明而言,这两位的作用丝毫不比当年的萧何与亚圣张良要弱。甚至于这两位在大明王朝逐渐稳定下来之后,他们的人生轨迹,也和当年的萧何张良颇为相似。

    刘伯温在天下平定之后,就多次上书致仕,请求回老家颐养天年。而李善长虽然放不下这一份官场上的名利,但他也使用了各种手段来自污。

    就比如他那个最为著名的七十岁高龄迎娶十六岁小妾的故事,充分说明了在洪武大帝的掌控之下,他手底下的这些官员活得多么小心谨慎。

    年逾古稀却迎娶一二八芳龄女子,这样行为在封建社会,并不是不可能发生。但像李善长这般,明知道做出这种事情一定会惹人非议,却还要大张旗鼓的进行宣扬,这其中所隐含的心思却再明显不过。

    而另外一位青田先生,他的下场则比李善长要悲惨许多。作为朱元璋在征战天下中后期最为倚仗的智囊,青田先生刘伯温在这期间所使用的各种计谋和策略,甚至被后人神化成了几乎是和姜太公和诸葛丞相一般神通。

    随着传奇故事的一步步演变,到最后青田先生俨然有了一种算命行当祖师爷的感觉。

    “累察乾象,多效谋猷。”这是朱元璋亲自给予刘伯温的评价。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在民间享有盛誉的大功臣,放在朱元璋眼里,却一直都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甚至于在开国之初分封功臣的时候,可以说是立下不世功勋的刘伯温,最终非但在漫天公侯的分封大会中,只落得个“诚意伯”这样的伯爵,更为让人不解的,则是这位很明显为大明立下天大功劳的大功臣,在朱元璋钦点的三十六名开国功臣中,竟然排在最后一位。

    要知道,甚至是汪广洋这样一位自从朱元璋打下应天之后,便一直在远离中枢位置任职的人物,都可以排在青田先生的前面。

    无论朱元璋平时嘴上说着刘基对于自己有多重要,这份分封功臣的名单,都充分表明了朱元璋对于这位代表着浙东势力的领头人,内心深处隐藏着深深的不满与忌惮。

    而刘伯温最终也没有获得和张良一样的潇洒结局,他每一次上书请求致仕,都被朱元璋给拦了回来。直到洪武八年,已经病重到不能自由活动的刘伯温,这一刻才被允许返回青田老家。

    回家后不到两个月,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便最终魂归天际。

    大明立国之初的第一智囊,刘伯温的下场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于“聪明人”的厌恶。

    也因此,当他这个时候听到自己治下的王朝,竟然又冒出了一个“聪明人”,他第一时间便动了杀心。

    甚至若不是考虑到这个家伙如今已经被关在了诏狱之中,朱元璋可能当即就下令,把这个家伙先收押起来打一顿再说。

    “能给自己侄子培养出这样一套思想来,可见这个胡惟庸谋逆的心早已不是一天两天。”朱元璋陡然将这个事件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父皇,且勿着急,若这小子只有上面这些狂悖且言之无用的言论的话,那今日儿臣也不会因为这点事情,跑到乾清宫来叨扰父皇。”

    朱标见父皇快要失去耐心,立刻开口劝道。

    “也只有你,敢在朕面前这样说话,换作别人,早就被送到诏狱受鞭刑了。”朱元璋被儿子这样一说,怒气也暂时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