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明翻云覆雨 / 第19章 大明之福

第19章 大明之福

    “天德你看看,又来了不是。若你魏国公说自己智计浅短,这天下除了韩国公和宋学士以外,又还剩下几个敢说自己是聪明人。”见徐达帮自己把话头铺好,朱元璋也不犹豫,当即接着徐达的话开始了自己的阐述。

    “太子,这些东西你年轻记得牢,今天就由你来把那小子说的话,转述给韩国公、魏国公和宋学士听。”朱元璋对站在一旁的朱标笑呵呵的说道。

    原本今天来之前他是准备自己亲自把这些话说出口的,可是刚才经宋濂闹的这么一出,他发现场上的气氛没有自己想的那般放松,所以他临时起意,让太子代替自己转述那些话。

    于是朱标便两三步走到了大堂**,随即用一种不急不燥、不高不低的声音,给场上众人讲起了胡轲在狱中那些大逆不道、甚至异想天开的想法。

    朱标一口气讲了差不多半炷香的时间,等他全部讲完之后,一旁的三位重臣这个时候的面部表情都变得异常凝重。

    这一方面是他们也被胡轲所提到的那几个政策给提起了注意力,另外一方面他们也在思考,陛下今天找自己来听这些策略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天德、李先生、宋学士,大伙有什么说法都说出来,一起讨论讨论。咱今日之所以没把诸位叫到宫里,一方面是照顾宋学士的身体,另外一方面也是不想把气氛弄得太隆重。

    这就是咱们君臣之间寻常的交流,大伙也不要当咱是个皇帝,就当咱还是当年濠州城那个‘上位’就好。”见这几位听完之后都不说话,朱元璋再次开口调动场上气氛。

    “天德,那你先说说,对于‘把藩王从爵位变成职位’这一策,你有何想法。”见手底下的听众持续没有反应,朱元璋这个时候化身班主任,开始了点名模式。

    “臣以为,此策甚为精妙,既能保留藩王守牧一方的职责与能力,另外也能极大缓解陛下与臣等先前担忧过的藩王坐大问题。

    从臣的角度出发,此策若真能施行下去,百年之内,此策一定会让整个大明变成铁板一块。无论军事还是生产,都可以摆脱当前的各种桎梏,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徐达给于了一个非常高的评价,言语之间的赞赏直接挂在了明面上。

    “天德以为,此策只能保我大明百年?”朱元璋问道。

    “臣非是此意,不是臣觉得这次只能实行百年,而是百年之后的事情臣无法看穿。”徐达笑着答道。

    “你这谦虚的功夫,这几十年来倒还真是从来没有变过。”朱元璋也跟着笑了起来。

    “李先生、宋学士,你二位也说说看,这个法子到底好还是不好。”朱元璋把目光对向了另外两人。

    “陛下既然要臣说,那臣就直说了。”沉默已久的李善长这时候终于开口。

    最近他被胡惟庸的事搞的心神不宁,今日这般和君上直接对话的场合,他本来不愿意说话。

    可是现在眼看着皇帝陛下,已经连着两次请自己开口,并且把称呼都从之前的韩国公换成了李先生,李善长意识到自己若是再沉默下去就有点太不像话了。

    要知道李先生这个称呼,可是当年大家还在濠州的时候陛下常用叫法。

    “但说无妨,李先生有话尽可直说,咱今日就还是从前那个‘上位’,没有什么好顾忌的地方。”朱元璋洒脱的看着李善长。

    “臣赞同魏国公的说法,此策十分精妙,既保留了分封这个国策的精华之处,又在此基础上对于其弊端进行了适度修改,此策若能施行,与我大明定然有利无害。

    不过,此计虽妙,但却并不适合当下立刻执行。”李善长说完,场上其他人的目光都被他卖的这个关子给吸引了过来。

    “噢?韩国公既有别的看法,不妨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听听。”这一次不等朱元璋开口,对面的徐达先一步开口问道。

    “陛下,历来各朝各代分封藩王,无非两种形式,一种便是延续前汉模样进行实封,并适度增强州牧的实力以达到限制藩王的目的;另外一种则是如唐宋一般的虚封模式,藩王照样分封,但其除了名头之外,别无其他实权。

    先前陛下与臣等一起商议我大明藩王政策时,也跳脱不出这两种模式。彼时伯温兄尚在,臣记得当年臣还和伯温兄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伯温兄强烈主张效法唐宋虚封诸王,而臣则主张效法强汉,给予藩王适当的权力,让他们在外形成拱卫京都的格局,以免我大明重蹈前元覆辙。

    最终因为臣的主意比较适合陛下心意,最终陛下便为我大明制定下了当前这般藩王政策。”说着,李善长站起身来,冲着朱元璋的方向行了一礼,以用这种方式来表明自己对于皇帝圣明的敬佩。

    “当时的我们虽然也想着,将这种自周秦以来的分封模式进行改良,然则当时束缚于虚封与实封这两者之间的完全对立,并没有想到这件事情还能有这样一个更为稳妥的法子。

    方才听太子说出此策,老夫只觉得忽然如同一阵狂风吹过,原本弥漫在自己眼前的那道迷雾顷刻间被吹散,一条从来没有设想过,但明显更为宽阔的道路立马出现在了臣的眼前。”李善长说这句话的时候,并不完全是对于皇帝陛下的恭维。

    作为当年这件事情的主要参与者之一,他深深的知道皇帝陛下以及自己这位昔日的中书省丞相为这件事情耗费了多少心血。

    最终选择实封藩王的时候,他们并不是没有考虑过这其中所隐藏的巨大隐患。毕竟前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这都是前人给大明留下的血淋淋的教训。

    然则当时内忧外患的环境,实在不允许自己再有其他太多顾虑。当此之时,能够解决眼前能看到的危机,就是摆在他们君臣面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现如今,当年的主要谋划者,陡然听到整件事情还有一条,可以尽可能达到两全其美的方案,这如何让他不为这个消息感到欣喜。

    尽管作为一个聪明人,对于别人能够抢先自己提出这样的政策,心里还是有点小嫉妒,但在自己的事业以及整个大明的利益面前,这点小小的嫉妒,并不影响李善长对这个政策的赞誉。

    “臣斗胆请问,这样的政策到底是由朝里那位大臣提出来的,今日会议结束之后,臣必当亲自登门向他虚心请教。臣在此恭贺陛下,我大明又出了这样一位智计卓绝之辈,实乃陛下之福,实乃我大明之福。”

    多年困扰在自己心头的问题,现如今经过他人的这一番点拨,李善长只觉得自己内心如同拨云见日,压在心口已久的石头,瞬间被这透下的光给击粉碎。

    不过此刻虽然多年的忧虑看到了被解决的希望,但是又一个疑惑涌上了李擅长的心头,那便是能提出这样政策的到底是何人?

    如今的李善长虽然已经在名义逐渐的退出了中枢,但作为自起事开始就跟着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在大明立国之后,更是长时间的坐在中书省丞相位置的朝廷**,朝廷里的各路官员,鲜有他不知道底细的。

    而现如今,他将脑海中可能提出此策的人都过滤了一遍,却遗憾的发现,这些人里面并没有人有足够的智慧去提出这样精妙的策略。

    “哦,此人并非朝廷人士。”朱元璋随口一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