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女频频道 / 汉宫风茂 / 【005】吕氏春秋

【005】吕氏春秋

    话说,等到刘邦打败项羽之后,准备大封功臣,但是张良未曾立下任何战功,如果没有任何一个理由,就直接对张良封赏,肯定会引起其他将士的不满,所以刘邦就说出了:“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以这个为理由,想要给张良封在齐地三万户。

    要是其他人可以得到这样的封赏,肯定会非常喜欢,不过张良就不是一般人,他只需要刘邦封给他一个陈留就足够了,因为当初张良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是在陈留。刘邦也接纳了张良的建议,就封张良为留侯。

    还有很多其他人都等着封赏,刘邦一口气又封了20多个人,但是底下还有很多人等着需要封赏。

    众所周知,汉高祖刘邦之所以可以得天下,并不是因为他的才能有多么的出众,也不是因为他的祖上留下了足以打天下的资本,而是因为他非常懂得任用人才,这样才可以最终取得胜利,赢得天下。

    因此,底下等着刘邦封赏的人还有很多。

    一天,刘邦远远地就看到很多人聚在一起,坐在地上说些什么。

    刘邦就问张良:“他们聚在一起说什么?”

    张良的回答也比较直接:“难道陛下不知道吗?他们是在准备谋反。”

    刘邦接着问:“天上马上就可以安定了,他们为什么还要谋反呢?”

    张良又说:“陛下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百姓,是依靠这些人才取得天下当上天子,但如今封赏的基本上都是萧何和曹参这些近臣和好友,所杀的都是一生中比较仇恨的人。现在这些将士都坐在一起计算自己的功劳得失,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足以封赏,他们担心自己不但得不到封赏,反而会因为曾经有过失而被诛杀,因此才聚在一起谋反。”

    刘邦接着问:“应该怎么解决?”

    张良反问刘邦:“陛下生平所憎恨的,又为大家所共知的那个人到底是谁?”

    “雍齿。”刘邦解释说,“雍齿与我本来就有怨,他数次使我陷入困境并羞辱我。我本来是想杀了他,但想到他的功劳比较多,所以不忍心。”

    话说雍齿,本来与汉高祖刘邦就是同乡,家里也有一些财产。刘邦刚刚开始起义反秦的时候,雍齿就追随在刘邦左右,并且屡立战功。

    那个时候,雍齿受到刘邦非常大的信任,并且得到器重。在打败秦军夺取了丰邑之后,刘邦就派雍齿在那里驻守。要知道,当时刘邦就只有那么一块根据地,要是丢失了,他底下的那帮兄弟与秦朝末年流寇草寇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怕什么来什么。次年,雍齿就接受了魏国人周巿的策反,献出了丰邑。这当然令刘邦非常生气了,所以刘邦马上就带着人马过来攻打丰邑,不过刘邦并不是带兵的那块料,攻打了两次并没有打下来,反而使自己的人马损失比较严重。

    刘邦只好跑到薛地,投奔了项梁,向项梁借了五千人马,这样才打败了雍齿。

    当然,当时雍齿跑了,跑得贼快。不然,刘邦亲自砍杀了他的心思都有。

    最后,楚汉之争,雍齿还是投奔了刘邦。

    时过境迁的。不问不知道,刘邦也是看到了雍齿,才蓦然想起前事,也不知道,一开始恨得牙痒痒的人居然也堂而皇之地坐在人群里“等”着坐享其成地做功臣。

    张良等待刘邦说出他最憎恨的那个人是雍齿之后,就给刘邦出了一计:“现在马上封赏雍齿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这样的人也可以得到封赏,就可以安下心来。”

    于是,刘邦就将雍齿封为什邡侯,以封地名侯,什邡侯国在今四川省什邡市。其他的功臣看到这样的人都可以得到封赏,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在陈氏阿娇看来,这是高祖刘邦即将封赏功臣的时候,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大赦天下”。

    一旦大赦天下,汉宫也是要祭祖,而像陈氏阿娇这样的宗亲也是能够分到酒肉的。

    她看着载歌载舞的璀璨灯火,案上供奉的酒肉,不由的感叹大概是还原了汉高祖刘邦做此《大风歌》的那一日场景。

    去了沛宫,怎么可能不祭祖呢。

    那么,反之,如果是被逼得自杀呢。

    晋太子申生于晋国曲沃祖庙里自杀,死前所指,仍然不出张良计“最恨谁,就封谁居高位。”

    当然,也可能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来说一说其父春秋时期的晋献公。

    晋献公,姬姓,名诡诸,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人。春秋时期晋国第19任君主,晋武公之子,在位26年。

    其父晋武公活捉戎狄首领诡诸,因而得名,可以简单理解为,其父晋武公生平快事,活捉戎狄首领诡诸,遂将戎狄首领诡诸的土地和土地上一切慷慨赏赐给了儿子,更名“诡诸”的储君,也就是后来的晋献公。

    这么而来的晋献公,诡诸,便也一生征战四方。

    晋太子诡诸即位,是为晋献公,用士蒍之计,尽灭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子孙,巩固君位,奉行“尊周”政策,提高声望。攻灭骊戎、耿国、霍国、魏国,击败狄戎,复采用假道伐虢之计,消灭强敌虞国、虢国,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不过,作为太子妃陈氏阿娇,更为关注的是晋献公诡诸的夫人,便也是出自骊戎、耿国、霍国、魏国等被他征服的小国或者部落,除了太子申生,母齐姜,乃齐国宗女,母族为“春秋五霸”的齐国,乃齐桓公女。《左传》中有,晋献公“又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重耳,小戎子生夷吾”,狐姬为狄(通“翟”)族狐突之女,黄帝之后。”这么看来,晋献公诸子的母族皆为被征服的小国或部落:

    也是那时的规矩。

    只有,太子申生在内,而王姐穆姬在侧。太子申生死后,重耳、夷吾到朝中去,有人对骊姬说:“这两位公子都怨恨你进谗言害死太子。”

    骊姬害怕,又向晋献公诽谤两位公子说:“申生在胙肉中放毒,两位公子都知道此事。”

    两位公子听到这消息,害怕,重耳逃到蒲邑,夷吾逃到屈邑,依据屈邑,亲自守备。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恼怒两个儿子不辞而别,认为他们有谋反的意思,就派兵讨伐蒲邑。蒲邑一个叫勃鞮的宦官逼重耳赶快。

    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赶,只斩下重耳的衣袖。重耳出奔到其母族所在的翟国。晋献公又派人到屈邑讨伐夷吾,屈城防守严密,没能攻下。

    公元前654年(晋献公二十三年),晋献公调遣贾华等人讨伐屈邑,屈邑百姓逃散。夷吾准备逃往翟国。冀芮说:“不行,重耳已在那里了,您再逃去,晋国必定转移军队来证讨翟,翟人怕了晋国,您们就有祸了,不如逃往梁国,梁国靠近秦国,秦国强大,等晋君去世后,您就可求秦国送您回国了。”于是逃往梁国。

    公元前652年(晋献公二十五年),晋军攻打翟国,翟国因重耳的缘故,也在齧桑进攻晋国,晋国撤兵退去。当时的晋国很强大,西面拥有河西地区,跟秦国接壤;北面临近翟国;东面到达河内地区。同年骊姬的妹妹为晋献公生下儿子悼子

    不知其父晋献公是否明了,遂在太子申生死后,下令将公子重耳、夷吾在内的其他所有成年儿子全部驱逐出国,如有不从,亦兴杀戮。所以,世称晋“无公族”。

    秦朝末年,一度传得和春秋时期晋献公仿佛:

    也是说秦兴郡县,遂“无宗亲”。事实上,并非没有,而是太多了。故而“太子遗命”,也是一个考量。

    晋献公又在临终前,将幼子奚齐托付给大臣荀息,嘱咐他一定要忠于新国君奚齐。

    晋献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51年)九月,晋献公去世,荀息和骊姬共立奚齐为国君。骊姬为国母,荀息为托孤之臣。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王城里因为太子申生死而流言四起,他们认为骊姬的儿子奚齐做不了晋国国君。一直支持太子申生的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于国丧期间趁机聚众作乱,把幼主奚齐刺死在晋献公的灵堂上。

    次月,荀息立骊姬妹之子,公子卓子为晋君,里克等人又把幼主卓子刺杀在朝堂之上,追杀骊姬姐妹至宫禁以泄愤。相传,国母骊姬乃被于宫禁活活鞭打至死,美人如花,名花倾国复倾城。被逼到绝境的托孤大臣荀息,愤而于朝堂自杀。

    卿大夫里克带人聚众作乱,连弑二君,却也陷晋国于没有国君继位的尴尬处境里:

    晋国王城因此动荡不安。

    相传,王宫厮杀,王城动荡,局面已近失控。但不管怎么说,此时的晋国,绝非晋国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所能掌控。但他们不能不管。

    一时间,王城里的大户人家或者大门紧闭,或者出城避祸。世称晋国“骊姬之乱”。

    甚至,都有暂住秦国王城的晋商,一时不敢回国。晋国王城出了这么大的乱子,连弑二君,鞭杀国母,逼死托孤的顾命大臣。作为邻国的秦国不可能一无所知:

    前来投奔秦穆公夫人穆姬的晋国皇亲国戚,说晋国王城乱成一锅鼎沸,但说着说着,他们自己都掐架要打了起来。

    也多是道听途说。

    秦穆公也是拿不定主意,这才出王宫,来了岐山狩猎。等着更多的晋国消息才好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

    与此同时,晋国王城卿大夫里克、邳郑父等人商议,想迎逃亡在外的一位公子,回国继位:

    以安民心。

    而此时,晋献公年长的公子里重耳在翟国,夷吾在梁国,也都是他们母族所在国的王城里。可是都对晋国王城发生的动乱一知半解,因此也踌躇不敢回国。

    相传,这两位公子本来还没有走远,原是在晋国自己封地里张望。是被晋献公派人“追杀”,或者得到太子申生死讯,这才逃到了母国所在地,各自回头看。

    卿大夫里克、邳郑父遂派狐偃之兄狐毛至翟国迎接公子重耳,打算拥立他。公子重耳,辞谢道:“违背父亲的命令逃出晋国,父亲逝世后又不能按儿子的礼仪侍候丧事,我怎么敢回国即位,请大夫还是改立别人吧。”

    于是,里克让人到梁国去迎接夷吾,夷吾的谋臣吕省、郤芮认为里克不让晋国国内的公子为国君,反而寻找流亡在外的夷吾,难令人信服。再等等吧。

    也有消息,晋国有使臣去了秦国。

    秦穆公和大臣商议,果断地派大将公孙枝率车300乘直接到了梁国,要护送公子夷吾回国继位:

    明明是,公子重耳于晋公子里有贤名,或者更为年长。这是哪门子道理?

    据秦穆公的朝臣说,“如果是要拥立本国国君自然是择优而立,而拥立敌国国君,却是越差越好。”

    又有人补充道。

    “要秦国出兵,那肯定是要给好处的,而夷吾年幼,一心想要君位,自然更好说话。”

    秦穆公与百里奚、蹇叔等秦国贤臣商量妥当,便派人马去了公子夷吾所在的梁国。

    梁国王城里的公子夷吾倒也不是个没脑子的人,面对秦国说是前来护送他回国的车队,一开始并不想便宜了秦国。

    这时,身边有一个叫郤芮的站出来了:“公子如果回不了晋国,那不过就是梁国王城里一介匹夫罢了,晋国和你有什么关系?本来就不是你的东西,你有什么舍不得的呢?”

    这话说得叫人一时说不上来,但似乎好有道理。公子夷吾到底是读圣贤书的,呆立半晌,遂也点了头。

    于是,公子夷吾一方面派人跟国内的里克与丕郑父商量,事成之后割汾阳之田一百万亩给里克,负葵之田七十万给郑父;另一方面,派人给穆公送去秘信,愿以河外五城相赠。

    五城?什么概念?史载:“东尽虢地,南及华山,内以解梁为界。”这五城,足足占据晋国国土的二分之一。

    败家子,可真是慷慨。

    或者,跟秦人“砍价”,大概是一点不会。曾经于汉宫长乐宫宫室里与刘荣等皇子皇女一同听夫子授课的陈氏阿娇,遂也学夫子长叹一声,摇了摇头。

    “千金以上,就是打定主意要赖账。”

    夫子说。

    “此乃晋国,或者周王朝姬姓做法,推陈出新的。”

    欲言又止。就像是说到了汉高祖刘邦领衔的大汉王朝的王侯将相主流的做法。

    晋惠公元年(公元前650年),公子夷吾回晋国继位,是为晋惠公。

    话说,晋惠公做了晋国国君,就想反悔,苦于没有理由。

    身边的郤芮又站了出来,为晋惠公排忧解难:“主公之所以贿赂秦国,因为那时晋国还不是您的,但现在不一样了。如果去掉这五座城池,那相当于丢了一半的国土,怎么可以呢?现在,秦国即使发兵来攻伐我们,以晋国之国力,他们也不可能取得五座城池!”

    这话怎么说了,乍一听,一点毛病没有。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公子夷吾已经是晋国国君,可以不认跟秦国说好的条件:

    “有本事,你来打我啊。”于晋国王城王宫里,晋惠公心里大定,拿定了主意:

    “你来啊。”

    秦穆公虽然很生气,但作为晋国的女婿,面对打定主意赖账的晋惠公,后果并不算严重。

    虽说得罪了秦国,但至少保住了土地。而公子夷吾回国继承君位的时候,嫁去秦国的长姐穆姬嘱托他照顾晋国故太子申生的夫人贾君,并且希望把晋国的公子们都接回国内,打破晋国无群公子的状态,好强化公室力量。

    但是,晋惠公照顾晋国故太子申生的夫人贾君,传到穆姬耳朵里,就像是“照顾到了夫人贾君的床笫之间”,又迟迟不肯接纳流亡在外的公子们回国,穆姬因此对晋惠公夷吾很是不满:

    就算嫁去秦国的长姐穆姬来信诘问,晋惠公夷吾也不怕,也就公子重耳,还有国内拥立有功的里克与丕郑父让他烦心:

    “秦穆公的帐,都可以赖掉。那么,以君王对臣下呢。”

    回来以后,晋惠公才知道,作为君王也不能那么赏赐拥立有功的功臣:

    僧多粥少。

    更重要的是,听说里克与丕郑父一开始是想拥立公子重耳。晋惠公遂在左右的蛊惑下也觉得,作为新立的国君是要拿一人开刀,打消他们这个念头!

    此时,一个人名慢慢的在晋惠公夷吾的脑海中浮现——那就是里克!

    为什么偏要选择杀他?

    因为里克是在诛杀骊姬一党时的首脑,于晋国拥戴公子重耳的卿大夫里名气很大;其次,是他第一个提到拥立公子重耳为君,一开始里克杀二君目的也不过是想立重耳为君;其三,之前答应给里克的一百万亩汾阳之田,可还没给呢。

    一举三得,说干就干。

    可是里克对于晋惠公继位是有大功的,又没犯罪。他想,该如何下手呢?

    大概是看出了晋惠公欲言又止的小心思,明明已经动了杀心,要杀臣下以立君威。

    此时,郤芮又站出来了:“里克弑二君,又杀害顾命大臣荀息,这个罪名很大。念其入国之功,私劳也;讨其弑逆之罪,公义也!明君不可,以私劳而废公义。”

    晋惠公夷吾一听,是呀,有道理。看郤芮是越看越顺眼:

    于是,里克终!

    而与里克同党的丕郑父,听闻里克被杀,惴惴不安。便私下联同祁举、共华、贾华、骓遄、叔坚、累虎、特宫、山祈、屠案夷一共十人,密谋杀害新上任的国君夷吾,迎立公子重耳。

    却不料,这个屠案夷就是晋惠公夷吾派去的内奸,可想而知,丕郑父等九人死得有多惨。

    晋惠公夷吾刚刚松了一口气,心道:“不当家,不知道国君难为。国土和家业,总算是保住了。”

    在他手上。

    虽然,因为屡兴杀戮于晋国王城里已经有了新国君夷吾的风言风语,他们说他,言而无信。而晋惠公夷吾刚刚松了一口气,却不想在位不到四年,就遇到了旱灾,不得已向姻亲秦穆公借粮。

    晋惠公四年(公元前648年)冬季,晋国大旱,派人来秦国请求援助粮食。晋人丕豹,丕郑父的儿子,因父被诛杀逃到秦国,一直劝说秦穆公攻伐晋国。

    丕豹听得秦穆公相问,当即劝说秦穆公不要给,要趁着晋国饥荒去攻打晋国。

    秦穆公去问公孙支,公孙支说:“饥荒与丰收是交替出现的事,不能不给。”

    又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夷吾得罪了您,他的百姓有什么罪?”

    秦穆公采纳百里奚、公孙支的意见,最后还是给晋国提供粮食。水路用船,陆路用车给晋国运去粮食,从雍都(今陕西凤翔)出发,源源不断地直到绛城(今山西翼城东南),史称“泛舟之役”。

    等到了晋惠公六年(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了饥荒,秦穆公向晋国借粮食。

    晋惠公与群臣商议,有的说借,有的说不借,虢射却说:“趁秦国饥荒而攻打秦国,可以取得大成功。”

    晋惠公听从了虢射的建议,不给秦国提供粮食,趁机商议攻伐秦国“借”回几座城池。

    次年(公元前645年),晋惠公发兵攻打秦国。

    秦穆公大怒,任命丕豹为将军,亲自统兵迎战。

    九月,晋惠公迎战秦军,派韩简侦察敌情以及前去约战。十四日壬戌,两军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万荣之间)交战。

    晋惠公于交战时脱离大部队,与秦军争夺财物,车马陷在泥淖中,盘旋不得出。秦穆公与部下纵马追赶他,没有抓到晋惠公,反被晋军包围了。

    晋军攻击秦穆公,秦穆公受伤。这时,曾在岐山下偷吃秦穆公良马的三百多人为报“食马之德”而驱牛马冲入晋军,晋军撤掉包围,使得秦穆公脱险而晋惠公被生擒。以此,成就“春秋五霸”秦穆公“穆公亡马”的美名:

    晋惠公大概到死都不知道,自己堂堂一国之君,中原大国首屈一指的晋国,居然输给了这段历史一开始就“死了的一匹马”。

    历史有时何其荒诞:

    改变从不能吃的马肉开始。身在翟国的公子重耳,也想不到。

    然后,秦穆公俘虏晋惠公而归,大获全胜。他在全国传下命令:“大家都斋戒独宿,我将要用晋惠公祭祀上帝。”

    周襄王听说这件事后,说:“晋惠公是我的同姓。”替晋惠公向秦穆公说情。

    晋惠公的姐姐穆姬,是秦穆公的夫人,听说晋惠公被带回秦国,便领着太子罃、公子弘和女儿简璧,登上高台,站在柴草之上,准备自焚而亡。

    穆姬让人身着丧服去迎接秦穆公,并说:“上天降下灾祸,致使两国不是以赠送玉帛这种正常的礼节相见,而是以兵戎相见。如果您让晋惠公早上进入国都,我晚上就自焚;晚上进入,我早上自焚。请国君考虑。”秦穆公只好安排晋惠公住在灵台。

    秦国大夫请求把晋惠公带回国都,以正法典。

    秦穆公说:“我俘获了晋惠公,以为是成就了一件大事,可是如今天子为他求情,夫人也为此事而忧愁。如果因此而造成夫人自杀,那还有什么用呢?对大夫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况且晋国人以忧伤来感动我,指着天地和我相约。不考虑他们的忧伤,就会增加他们对我的怨恨;我不履行自己的诺言,就是背叛了天地。增加怨恨会使我难以承受,背叛天地则不吉祥,一定要放晋惠公回国。”

    公子絷说:“我看不如杀了他,以免使他继续作恶。”

    公孙支说:“让他回国,把他的太子作为人质,一定对我们大大有利。如今还不能将晋国灭亡,如果杀掉了它的国君,只能导致更坏的恶果。并且史佚曾说过:‘不要首先发动祸难,不要依靠动乱获利,不要增加相互间的怨怒。’增加怨怒使人承受不了,欺侮别人则不吉祥。”

    秦穆公与群臣商议,晋国君仍是民心所向,便同意和晋国讲和。晋惠公派郤乞回国通知吕甥,并召他前来谈判。

    后来,通过群臣商议、晋国大臣的努力,秦国同意扣押晋惠公的太子子圉为人质、放晋惠公归国。

    晋惠公七年(公元前644年),总算回了国的惠公夷吾,人已近知天命的年纪,不知何故近来分外想念公子重耳:

    听说他在母族所在翟国,一住十二年,乐不思归国。翟人打败临近部落,给了他部落里两个女俘,他居然当真以其中一人为妻子。

    而将另一女赏赐身边以武力见长的属臣。等等。难以一一替他理清楚,遂寄了家书前去,盼着他能够来晋国王城一聚:

    就像是,见信如面。

    话说,狐地大公子重耳,小公子夷吾,母同姓,皆为狐地之主,盖因其父晋献公只是春秋时期的诸侯王。臣服于晋国,不假,但狐地一开始却又只能让他们分而治之。

    就像他们的父亲,晋国储君,这块狐地连着狐地双王的他们便都属于晋献公太子申生所有,一开始,想的是要为他征战四方:

    他们年长,跟太子申生最早,太子即位晋国国君,他们一辈子吃喝不愁。手下便也门客云集,看看其父晋献公便知道,一生波澜壮阔,都等着拥立之功。

    但,太子死了。

    死前,传出消息。没了太子,他们便一逃走保存实力,一负隅顽抗,还是被晋国从和太子同属晋国祖地的丰郡,又从祖地赶到了母族所在的蛮荒之地。

    或者说,封国。

    相比原本承诺大家吃香的喝辣的,这待遇让他们在自己封国也一点面子没有。其实,小公子夷吾也没有想过,秦国会选中他:

    嫁去秦国的长姐穆姬,作为太子申生姊,其实不大看得上他的。

    想到这里,惠公夷吾也不觉心灰意懒,恐晋国人重新依附重耳,就派勃鞮再次追杀重耳。

    在母国翟国住了十二年的重耳收到消息,就与赵衰等人商量说:“我当初逃到翟,不是因为它可以给我帮助,而是因为这里距离晋国近容易达到,所以暂且在此歇脚。时间久了,就希望到大国去。齐桓公喜好善行,有志称霸,体恤诸侯。现在听说管仲、隰朋去世,齐也想寻找贤能的人辅佐,我们为何不前往呢?”于是,重耳又踏上了去齐国的路途。

    重耳离开翟时,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不回来,你就改嫁。”

    妻子笑着回答:“等到二十五年,我坟上的柏都长大了。虽然如此,我还是会等着你的。”但是,却绝口不提跟他一起离开。

    这便是春秋时期的婚俗。重耳当日被父晋献公驱逐出境,他的妻子是他逃亡至翟时,翟人替他娶的。现在离开,实是晋国相逼,翟人不能再收容他:

    或者说,公子重耳可以离开,但他妻子不能。

    运气好,他孩子还有翟人这地方的继承权,肯定是留下要比走了强的。公子重耳遂也不强人所难,与他在翟的妻儿温馨作别,实在是:

    狐之小公子夷吾输给了秦国,还把国之重器的晋国太子抵押给了秦。

    夷吾在晋国王城吃香的喝辣的时候没有想到大公子重耳,自秦国回到晋国王城想到了,大公子重耳活着,太子在秦国也是一枚“废子”。

    狐之大公子重耳是不得不走。

    收到消息的重耳,明着是晋国不容,实则是秦国暗箭,总之一路上都有人通风报信,催他快走,走走停停的,由此开始了他长达六七年的东周列国游:

    于诸侯国间的漫漫求援路。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而前路漫漫,一看就是持久战:

    公子重耳便一路“从妻居”,收容他的国家或部落,不知何故,几乎都替他娶妻,以至于春秋时期公子重耳这一路引人关注的除了他何日能归国,就是他日渐壮大的“妻子队伍”。而战败回国的晋惠公,大概是自知命不久矣,所以,公子重耳只敢在能够与晋(秦)国抗衡的大国留宿:

    世称“秦晋之好”。

    终于,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美人齐姜,念念不忘。然后,抵达春秋五霸的楚国:

    如果说,当时还有谁能够抗衡“秦晋之好”,楚国算一个。公子重耳便在楚国王城里多住了一段日子,静观其变。

    秦王城里的秦穆公打算把公族宗女嫁给晋惠公的太子子圉,此女名叫怀嬴。嬴为秦国公族之姓,怀从圉后来的谥号。而晋惠公的太子子圉来秦国的时候,只有十岁上下。

    婚后,过了些日子,听说他的父王晋惠公在国内病得快死了。太子圉对媳妇说:“我母亲是梁国人,现在梁国被秦国灭了,我在国外被秦国轻视,在国内又无援助。父亲病重卧床不起,我担心晋国大夫看不起我,改立其他公子为太子。俗话说,飞禽走兽死也落叶归根,我死也要死在晋国,咱俩一块走吧。”

    韩原战败后,晋惠公无力阻止秦国的东扩。秦国趁机吞并梁国,将自己的势力楔入晋国的河东地区。想当年,晋惠公夷吾因“骊姬之乱”逃难到梁国的时候,梁伯将女儿嫁给了他,诞下一子一女,儿子正是晋惠公的太子——子圉。

    秦国灭梁,灭掉的就是子圉的母家。虽然在秦国生活了整整6年,但那里只带给子圉自卑和屈辱。在这6年里,子圉的身份不是高贵的晋国太子,而是被扣押的战败国的人质。“人质”这个标签就像刺在脸上的金印,让子圉没脸抬头做人。

    怀嬴知道,受制于春秋时期的女德,怀嬴遂说:“你是一国的太子,现在受了委屈。父王把我嫁给你,为的是稳住你的心。现在我牵绊不住你,是我的罪过,要是和你走了,就是背弃父王,要是把这事说出去了,就是违背夫妻的情义。我什么都不能做。虽然我不和你一起逃,我不声张也不拖累你就是了。”

    于是,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的太子子圉就独自化装成羊皮贩子,连夜搭了个夜班船,逃回国了。还好,他赶上了葬礼,而且没有争议地当上了晋国国君,就是晋怀公。

    回国之后的晋怀公大概是不愿意回想在秦国为人质的屈辱历史,也不想接纳秦人为他做主安排的婚姻,他到底太过年轻,遂也不遣使前往秦国接回妻子怀嬴。

    秦穆公大概也没有想到,兜兜转转的,却是公子重耳活得长久:

    一开始,明明是公子重耳年长,而公子夷吾一看就结实,却也走在了他的前面。

    相比其父晋惠公,晋怀公显然更加地不知所谓。明明知道秦穆公主推“秦晋之好”,且以宗女嫁他,现在这样一去不复还,连个招呼回头都不打,让秦穆公也怪没有面子的:

    汉宫也有说法,宗女怀嬴乃穆公夫人穆姬的女儿,再嫁回晋国便是要做王后的。

    或者说,现在流行的说法,通家之好。秦穆公这么不遗余力,也是晋国血缘与周王朝近,而秦国当年实乃华夏文明眼里的“西戎”混血。

    晋怀公遂不肯。

    不久之后,秦国就接纳收留了正在流亡的晋国公子重耳。离国在外十九年的公子重耳,相传得了楚国的钱财支持,遂总算体面地出现在时年秦国的王城王宫里。

    仍难掩风尘仆仆。

    秦穆公此时也是满面风霜,不复“穆公亡马”时候的英雄豪迈,想要把五个秦女嫁给重耳,其中也包括了晋怀公子圉的媳妇怀嬴。而子圉是重耳的侄子。

    狐之大公子重耳一听就觉得这是破坏人伦的行为,所以不愿意答应。推说,他得回去想一想。

    回到宿地,身边的司空季子告诉他:“你都要攻回晋国了,还担心娶人家前妻的事干嘛?而且你要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人家就会帮助你回去,何必为了拘泥这一点点的礼数,而忘记自己的大事呢?”

    “话不是这么说的。”大公子重耳一时心事重重,显然出身周王姬姓的他想到了,秦公主怀嬴,也是“天命所归”的。他终于还是同意娶那些秦女为妻,穆公相当高兴。

    五个嫁给重耳的秦国宗室女子,以怀嬴地位为最高,而其他四位虽是秦国宗女,却因陪嫁而处于“春秋媵妾”地位:

    大概也有怀嬴出身的缘故。只是,这样出身和再嫁的怀嬴便也注定其留于文献资料“无子无宠”。

    或者,仅有一子。大公子重耳注定是要做明君的人物。

    怀嬴在父王“你要当贤妻良母”的谆谆教导下,很谦恭地侍侯丈夫重耳。一次,她亲自端了一盆水给重耳洗手。重耳洗完手,习惯性地一挥,意思是“行了你退下吧”,一挥就把水珠儿挥到怀嬴的脸上。

    怀赢非常生气,把盆子一摔,大声说道:“秦、晋本是对等的国家,你为何要这样轻视我。”重耳见状,立即赔礼道歉,从此再也不敢轻视怀赢。

    娶了怀赢的大公子重耳,其实也知道接下来要走的路:

    故此勉强。大概是真的心中忧伤。

    汉宫相传,一日与秦穆公的席间,重耳身边的人向秦穆公吟诵以感谢,都是《河水》《黍苗》之类暗示知恩图报的诗。

    秦穆公脸色变好看了,也念了一首《六月》,大意是歌颂周宣王回国中兴,借典故说当前事,是曲折地表态,也是回应:

    于是,晋公子重耳拜谢。

    秦穆公推说:“不敢当。”

    只是相比一去便再无音信的晋怀公,实在是不知好歹,不再年轻的秦穆公也想自己提倡的“秦晋之好”,能有个圆满地收官:

    于是,在秦朝军队护送前往晋国的公子重耳,或者时年还有其他的国家吧,他这一路走过的国家实在是太多。

    相传,跟着他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面对这么而来的晋国皇叔重耳,回国继位不到一年的晋怀公,实在是不能组织起有效抵抗:

    所以,他输了。

    相比他父晋惠公,晋怀公大概是更加地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输呢。

    他是拥有周天子认可的“天命”王书。

    继位,没有任何争议。不过,春秋之晋国,晋怀公,终!

    继位的大公子重耳,是为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继齐桓公之后第二个“春秋霸主”:

    从这段尘封的资料里,甚至隐隐能够看到始皇帝和汉高祖的影子,自春秋战国而来:

    只是“六国灭,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里面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陈氏阿娇其实也不甚清楚。而被文献资料一笔带过的晋夫人怀嬴,秦公以“五宗女”嫁晋公,秦晋之好,陈氏阿娇也不过是因为这么嫁太子刘荣,陈氏五宗女,又听说汉惠帝皇后张氏,汉景帝皇后薄氏,皆是如此。

    只是,有传闻汉文帝皇后窦氏,原是出身代王刘恒原本王后的四姬之一,人称窦姬。而这时,又废黜景帝的薄皇后。

    薄皇后原本因为景帝宠爱陪嫁四姬之栗姬,故此,用心扶持。相传,便如代王王后之于窦姬。而薄皇后待她无疑也是好的。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去世,薄姬的孙子、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尊薄姬为太皇太后。

    两年后的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按汉朝礼制,薄姬因是姬妾,无法追尊为皇后,遂称文帝太后,史书上多称薄姬或薄太后。因吕后与汉高祖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姬特地独自起一陵墓,靠近汉文帝的霸陵。

    也是因为太皇太后薄氏的葬礼。葬礼上,说起来的。

    或者说,需要独自起一陵墓吧。

    甚至有人拿始皇帝在说,说他生母乃“赵姬”,实是陪嫁四宗女。他们说。

    “高皇帝好不容易才纠正过来,天子位就该是大宗。大宗是‘汉’,而非小宗的‘秦’‘楚’或者‘赵’。”

    一时群情激昂。说是。

    “始皇帝都不可以。”

    “始皇帝都不敢,数典忘祖。他可没让长子扶苏继位。”

    “现在是‘汉’家天下。”

    相传,大汉王朝开国至汉高后掌权时期,只有刘邦长子刘肥乃“外妇”曹氏所生。

    刘肥依规矩回汉都长安城,遂听相国平阳侯曹参之言于此时认汉高后吕氏长女鲁元公主为母,彩衣娱亲,哄得养大他的汉高后吕氏笑得合不拢嘴。

    不知,其妹鲁元公主是否于家宴在一旁作陪?笑得要跌倒一旁汉高后吕氏的怀里。

    她乃齐王刘肥的妹。惹得汉高后吕氏嗔怪:

    “齐王,你很会欺负你妹妹。”

    鲁元公主,汉高祖刘邦和皇后吕氏的长女,汉惠帝的姐姐。《汉书》记载,吕后曾称其为“鲁元”。

    匈奴冒顿单于来犯时,太中大夫刘敬建议和亲,鲁元公主险些嫁入匈奴。公元前202年,嫁给开国功臣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为妻,生下儿子鲁王张偃和女儿张氏。

    所以,时年诸侯王的母乃“张氏”,而非“吕氏”。而相国呢,则多是诸侯王母族的亲眷,时年还没有“外戚”一说,但齐国相国平阳侯曹参乃齐王刘肥生母“曹氏”的曹家,如此,齐王刘肥才对他的建言良策,多有听从。

    同理,根据周王朝的分封制和时人对于血缘远近亲疏的认知,被封为齐王的刘肥乃刘邦大哥长子,母曹氏。

    这个“长”,原是刘家“长子嫡孙”,同理,被封为代王的刘恒乃刘邦二哥长子,母薄氏。他们皆是刘邦侄子辈,但诸侯王母同姓,刘邦大嫂曹氏嫁进刘家便也有个庶妹身份的“曹氏”给他。而其“外妇”身份,汉高后吕氏进门后可能多看一眼?

    至于,刘邦二嫂薄姬嫁进刘家,可能在汉高后吕后之后,遂不曾有所耳闻:

    虽然汉宫相传,汉高祖刘邦于战争间隙曾带回一美人,名曰“戚夫人”,但时年汉高后吕氏才从项羽处回来。而根据这时候的规矩,因汉高后不在汉高祖刘邦左右,陪他一同出征,遂需要花钱替他娶个出身宗女的“妾”。

    戚夫人待在汉高祖身边,才算名正言顺。纵然有子,却也不能在汉高后吕氏跟前,更不用说平起平坐。

    以时年身份观念来说,汉高后吕氏只可能因大哥大嫂的缘故,礼待大嫂曹氏和其子刘肥三分。同理,于二嫂薄氏和其子刘恒。春秋战国时期,身份平等,才谈得上尊重的“士”的等级观念,于秦汉时期仍然深入人心,其子才能分祖宗基业。

    刘家子孙里,曹家妇的子孙遂多,或者人数最多,与刘家也是“通家之好”。而刘邦人到壮年才崭露头角,于沛县遇到吕公才嫁次女吕氏给他开枝散叶。

    那么,汉高后“吕氏”是否张家女呢?将女儿嫁回娘家却是当时的一个习俗:

    鲁元公主遂也如此,将长女张氏嫁回娘家刘家,因“张刘”的通家之好遂成汉惠帝皇后张氏。

    可简单理解为,汉惠帝所有诸侯王兄弟,都得娶汉惠帝皇后张氏所在的张家女为王后。

    遂再为“通家之好”。

    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鲁元公主去世,追尊“鲁元太后”。大概是有其兄齐王刘肥“认母”的缘故,这个“元”或许有压了“长子嫡孙”一头之意。其子张偃遂也因母“鲁元太后”,或者还有其姐张氏乃汉惠帝皇后,遂被封为“鲁王”。

    据文献资料记载,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长子刘肥受封齐王,建立齐国,定都临淄,统辖七十三城,平阳侯曹参为国相,成为西汉最大的诸侯国。

    汉惠帝即位后,齐王奉献城阳郡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从而免于受祸。

    时年联姻的周礼如此,讲究“刎颈之交,通家之好”,堂邑侯陈午于陈家这一辈的兄弟里,有出息的,便都得迎娶与馆陶长公主同出一家的刘姓女。

    称之为“春秋媵女”。

    根据文献记载,怀嬴,秦穆公(嬴任好)之女,嬴姓。先是晋惠公(姬夷吾)的儿子晋怀公(姬圉)的夫人,后来又嫁给了晋文公姬重耳,又叫辰嬴。生下一子,姬乐。

    话说,春秋时期秦穆公的公主怀嬴,又出嫁一回。这回挣足了面子。据韩非子在《买椟还珠》中透露:怀嬴除了豪华嫁妆,还带了七十位穿着锦绣衣服的美女陪嫁过去作妾媵。晋国人一次见到这么多秦国美女,喜出望外,好想抢一个或者买一个回家。怀嬴的陪嫁亲友团,实在太漂亮了,就像镶满宝石的美丽匣子;怀嬴本人,就是匣子里品貌一般的珠子,给重耳好了。

    《左传》上记载,有一次怀赢捧着盆让重耳洗手,重耳洗完之后不用手巾,而是用手甩水,将水甩到了怀赢的脸上。怀赢非常生气,把盆子一摔,大声说道:“秦、晋两国相等,您为什么要这样轻视我。”重耳见状,立即赔礼道歉,从此再也不敢轻视怀赢。

    秦公主怀嬴是强悍的,很明白自己位置,并不断地在老公面前强化。让自己有了代表祖国的说话权。这使她很好地完成了所担当的“公主和亲”的外交使命:

    公元前637年,也就是晋怀公继位后不久,秦穆公便从楚国将重耳迎到了秦国。秦穆公告诉重耳愿意帮助他夺回君主之位,为了表达诚意,秦穆公将连同自己女儿怀嬴在内的五名同宗女子嫁给了重耳。原本重耳并不打算接受怀嬴,毕竟怀嬴原先是自己侄子晋怀公的妻室。

    秦公主怀嬴,“王后无子”而陪嫁四名宗女。宗女的孩子,实属王后的孩子,而汉朝自汉惠帝刘盈皇后张氏便沿用秦朝前例。

    张皇后无子,汉惠帝刘盈却有四子。而秦公主怀嬴带着七十位穿着锦绣衣服的美女陪嫁过去作妾媵,属于诸侯王封国里的卿大夫兄弟,约摸是“一正室两宗女”的配置。

    汉朝也沿用。也就是时年长安城人口里的“张刘”又至“刘张”的通家之好。

    两家人遂亲如一家人。所以,诸侯王的王子遂因母同宗而同姓。

    寻常百姓家,只能做到“一夫一妻”的通家之好。汉高祖刘邦,在娶汉高后吕氏之前,遂有个后来被史书记载为“外妇”的曹氏。

    在周王国前期,最⾼为周王国的国王,国王以下为诸侯,据说为公侯伯⼦男五等,即晋国、齐国等国的国君,⽽诸侯以下,为卿、⼤夫、⼠。诸侯的封地是诸侯国,卿、⼤夫、⼠的封地是采⾢。

    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也纷纷升级为王国。各诸侯国之中,秦国的制度⽐较特别,与中原国家不同,中原各国君主以下,为卿、⼤夫、⼠,⽽秦国君主以下,则为⼆⼗级军功爵位,必须以军功取得。

    后来的刘邦,虽然是楚国⼈,但是他是实际上的关中王,与项⽻征战,是以关中为基地进⾏的,因此,汉承秦制,汉帝国继承了秦帝国,秦国的军功爵位,分为⼆⼗等级,汉帝国完全继承。

    秦王国时期,其本⾝是诸侯国,在升级为秦帝国之后,则没有诸侯这⼀级了,⽽汉帝国则综合了秦王国和秦帝国这两个时期,在⼆⼗级军功爵位之上,有诸侯,诸侯当时只有国王⼀级,专门封给刘家皇族成员。

    具体是:

    诸侯:国王。

    ⼆⼗级军功爵位,最⾼为⼆⼗级,最低为⼀级,⾃上⾄下,分别是:

    列侯、关内侯、⼤庶长、驷车庶长、⼤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夫、公乘、公⼤夫、官⼤夫、⼤夫、不更、簪袅、上造、公⼠。

    堂邑侯陈家,属列侯,与汉文帝刘恒乃“通家之好”,在封国堂邑可如同汉天子一样分封陈姓子弟。而据此时堂邑侯陈家的“小道消息”,前提是娶刘姓女为妻。而馆陶长公主与堂邑侯陈午有二子一女:

    长子陈须,次子陈蟜。长女就是窦太后跟前的陈氏阿娇。

    在长信宫窦太后跟前的人看来,就像汉高后的鲁元公主,大汉王朝接下来的太子妃乃至皇后人选,只可能是馆陶长公主女,陈氏阿娇。

    “虽然不敢比肩鲁元大公主,汉室朝堂皆知,匈奴王也曾来求娶她。”馆陶长公主听其母窦太后说过,便也是这么跟要被送进汉宫的长女陈氏阿娇说的。

    说以这样嫁进张家的鲁元大公主,开国元勋张家便成了“张刘”,是汉高祖刘邦的“刎颈之交,通家之好”。

    “匈奴王?”时年年幼的陈氏阿娇第一次听说。

    说是这样嫁出去的鲁元公主,原本是要做匈奴王的王后,便可以再高一等:

    这种联姻,原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由春秋时期秦穆公“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二国世代联姻;后遂以秦晋之好代指两姓联姻的关系;至战国时期秦孝公迁都咸阳以后的“连横破合纵”。

    话说,秦惠文王重用张仪“连横破合纵”,使秦国在与列国之间复杂的邦交斗争中多次逆转危势,击溃五国灭秦之兵。自此,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秦国用士“不唯秦人”成为不变的路线:

    王室联姻上,更是如此。

    于“周礼”婚姻上,秦人后来居上地取代了原创“周公之礼”的周王朝,继往开来而成大秦王朝: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相传,汉高祖刘邦便是生于这一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就算到了这时期,于“周公之礼”而生“公主和亲”战国策,仍然有其施展的政治舞台:

    鲁元公主不嫁匈奴王,奉父母之命嫁进张家,成“张刘”的“通家之好”。其长女张氏,再送回其母家刘氏,陪嫁四宗女,遂成汉惠帝皇后张氏。

    或者说,汉高祖刘邦与赵王张耳原本是“刎颈之交”,遂通过结“儿女亲家”而成“通家之好”。

    话说,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叛汉,高祖刘邦亲自讨伐他。西汉初置平城县(治所今山西大同西北),为雁门郡东部都尉治。

    到达晋阳(今山西太原)时,得知韩王信与匈奴勾结要共同进攻汉朝的消息,刘邦大为震怒,就派使臣出使匈奴摸清底细:

    话说,时年的匈奴在山西,曾是战国时期赵国旧地。白登之围,是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的历史事件。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九月,匈奴冒顿单于引兵攻太原,围韩王信于马邑(今山西朔县西北)。韩王信降匈奴,并与匈奴联合南下攻汉。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初,刘邦亲率三十余万大军击韩王信,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破其军,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破其与匈奴之联军。刘邦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欲击之,派人侦察匈奴虚实。

    匈奴把他们强壮能战的士兵和肥壮的牛马都藏了起来,只显露出年老弱小的士兵和瘦弱的牲畜。派去的使臣十余批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

    刘邦派齐国人刘敬再去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时该炫耀显示自己的长处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争取胜利。我以为匈奴是不能攻打的。”这时汉朝军队已经越过了勾注山,二十万大军已经出征。

    雁门山,古称勾注山、陉岭、西陉山陉。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自建雁门关后,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皇帝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骂刘敬道:“齐国孬种!凭着两片嘴捞得官做,现在竟敢胡言乱语阻碍我的大军。”就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押在广武县。

    汉高祖刘邦率军前往,到了平城,匈奴果然出奇兵,将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被围困了七天后才得以解围。

    话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精骑围刘邦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凡七日,汉军内外联络中断,无法相救。

    刘邦采纳陈平之计,重赂匈奴阏氏(匈奴王的王后),在阏氏劝说下,冒顿解围之一角,汉军乃得突围,至平城与主力会合。匈奴引兵北去,汉亦罢兵。

    汉高祖回到广武县,便赦免了刘敬,对刘敬说:“我不听您的意见,因而在平城遭到围困。我已经把前面那十来批出使匈奴,说匈奴可以攻打的人都治罪了。”于是赏赐刘敬食邑二千户,封为关内侯,称作建信侯。

    汉高祖撤出平城返回朝廷,韩王信逃入匈奴。这时,冒顿是匈奴的君主。

    冒顿军队强大,勇士有三十万,屡次侵扰北部边境。皇帝对这种情况很忧虑,就问刘敬对策。

    刘敬说:“汉朝天下刚刚平定,士兵们被兵火搞得疲惫不堪,对匈奴是不能用武力制服的。冒顿杀了他的父亲自己做了君主,又把他父亲的许多姬妾作自己的妻子,他凭武力树威势,是不能用仁义道德说服的。只能够从长计议让他的子孙后代臣服汉朝了,然而又怕陛下不能办到。”

    皇帝说:“果真可行的话,为什么不能办!只是该怎么办呢?”

    刘敬回答说:“陛下如果能把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作妻子,给他送上丰厚的礼物,他知道是汉帝皇后生的女儿又送来丰厚的礼物,粗野的外族人一定爱慕而把大公主作正妻,生下的儿子必定是太子,将来接替君位。为什么要这样办?因为匈奴贪图汉朝的丰厚财礼。陛下拿一年四季汉朝多余而匈奴少有的东西多次抚问赠送,顺便派能言善辩的人用礼节来开导启发他。冒顿在位,当然是汉朝的女婿;他死了,汉朝外孙就是君主。哪曾听说外孙子敢同外祖父分庭抗礼的呢?军队可以不出战便使匈奴逐渐臣服了。如果陛下不能派大公主去,而让皇族女子或是嫔妃假冒公主,他也会知道,就不肯尊敬亲近她,那样就没什么好处了。”

    汉高祖听后说:“好的。”回宫便要送大公主去匈奴。

    吕后得知后,始终不能答应,对刘邦说:“我只有太子和一个女儿,怎么忍心把她抛掉,远嫁匈奴去!”

    汉高祖刘邦思来想去,终究不能派出大公主,便从宗亲贵女里使人假冒大公主的名义,嫁给冒顿君主作妻子。同时,派遣刘敬前往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

    《史记正义》中提到,鲁元公主墓在咸阳县西北二十五里。虽然这时候的汉宫仍然不知道刘敬与匈奴订立议和联姻盟约的具体内容,但匈奴王庭前来汉室的使者总说他们娶的是汉王刘邦的大公主,于汉高后吕氏执政时期也曾提到,要把汉大公主的长女嫁回其母家刘氏:

    做汉朝皇帝的皇后。

    与汉高后遂成“通家之好”。

    当年结亲,实有这等规矩。却也因此,惹得汉高后吕氏动怒:

    汉宫相传,当年嫁去匈奴的宗亲贵女便是出自鲁元公主嫁去的张家。与汉高后吕氏确实有亲。

    汉朝“公主和亲”,以后遂多称汉宫宫女假冒公主之名。相关文献记载,实不曾以公主下嫁:

    往深处想一点,到底是“公主和亲”,公主所嫁的并非外族匈奴呢,还是说,时年的朝廷用的“美男计”以长子领衔大军“入赘”番邦,娶外族公主而诸将亦同。

    与番邦遂成“通家之好”,而立国而开疆拓土,朝廷实不曾以“公主和亲”。

    不划算。陪嫁多了。

    或者说,公子立国?

    始皇帝就曾让长子扶苏前往军中监军。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长子扶苏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至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遗诏其自杀。

    也是两年。

    扶苏,其名来源于《山有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的喜爱,寄托着他无限的期望:

    譬如,立国非他“大秦第一美男子”的长子扶苏不可,要身份有身份,要地位有地位,时年二十出头,谁见了不喜欢。

    至少,始皇帝看了,暗自点头。再往深处想,卫国人商鞅,商鞅变法是否也跟“周公之礼”有关?秦人将源自周王朝的“周礼”发展到了时年的“登峰造极”:

    通过七国王室联姻辅以有限的战争,遂“六国灭,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实际上战后,中原人口并不曾于秦始皇执政时期锐减。

    不然,哪里有接下来“楚汉之争”,人口越打越多的。与秦始皇同时期。

    扶苏,汉译“荣”,刘荣。汉景帝长子,亦是皇太子,刘荣。

    如果后世有追封,公子扶苏,是否谥“隐”,史称“隐太子”。

    有诗云: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

    等到了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太子妃遂为皇太后薄姬的外孙女薄氏,而太子位同诸侯王。和太子刘启同为汉文帝儿子的汉朝诸侯王,便也多以薄氏女为王后。

    现在,汉景帝刘启要废黜薄皇后皇后之位,并责令其迁居北宫。

    至于孝道。太子妃陈氏阿娇看了外祖母窦太后扶着母亲馆陶长公主的手,起来,示意一旁的女官道。

    “都停吧。”

    顿了顿,又说。

    “这一病啊,今天才有些精神。”馆陶长公主遂嘘寒问暖,服侍窦太后重新坐下,与窦太后跟前的人说着话。

    皆是窦太后的凤体违和事。

    抽空,看了一眼跪在地上的薄皇后跟前的人。

    汉文帝时期,皇太后薄氏生病,文皇帝“五昼夜目不交睫”的照顾,直到皇太后痊愈。现在,才出了太皇太后薄氏的孝期。

    汉文帝后元七年(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去世,薄姬的孙子、汉文帝之子汉景帝刘启即位,尊薄姬为太皇太后。

    两年后的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薄姬去世,葬于南陵。

    按汉朝礼制,薄姬因是姬妾,无法追尊为皇后,遂称文帝太后,史书上多称薄姬或薄太后。因汉高后吕氏与汉高祖合葬在长陵,所以薄姬特地独自起一陵墓,靠近其子汉文帝的霸陵。

    话说,西汉文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薄太后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其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刘恒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甚至于,以帝王之尊入选《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

    也是逐年替增。杨伯峻在《经书浅谈》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所以,西汉景帝朝年间,大汉王朝的国都长安城里就有传唱:

    “汉天子,人至孝,奉母病,尝汤药。”

    有惠帝皇后张氏的前例。汉宫传闻,也是孝顺,因孝立后。先帝文皇帝遂只是让她,迁居北宫,虽然废黜,于北宫里仍称她“皇后”。薄皇后跟前的人只是伏地,恳切地说着。

    “请皇太后开恩。”

    大概是看到了馆陶长公主,遂又加了句。

    “请长公主开恩。”说着,女官收回视线。恭敬行礼。

    在宫里的人看来,陈氏阿娇,就是太子刘荣的太子妃。陈氏阿娇遂也从薄皇后跟前的人,从她的欲言又止里,再次笃定:

    她是大汉王朝的太子妃,是太子刘荣的结发妻子。原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

    作为汉朝太子妃的人选,到了西汉景帝时期仍然出身开国功勋之家,又是汉室长公主女。太子位同诸侯王,嫁给太子刘荣,太子妃陈氏阿娇也是四宗女陪嫁。

    然后,听得窦太后似乎才想起跪在跟前的薄皇后跟前的人。说了一句。

    “确实该在高皇帝跟前多跪一会儿。”

    秦汉时期,楚声短歌进入宫廷,登上庙堂,颇受帝王的喜爱。

    陈氏阿娇被叫了来,便是外祖母窦太后指名要她来看看宗庙颂歌,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

    据史书记载,“高祖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汉宫最早的宫廷歌舞。现在成了宗庙颂歌。

    宫廷歌舞,在夏商时代已经产生。周代制礼作乐,制定的大舞、小舞(见六代舞)均属宫廷舞蹈。这时的乐舞机构大司乐已拥有1500多乐舞伎人。

    汉代设乐府,专门收集整理民间乐舞供宫廷享用。民间俗乐舞开始进入宫廷,并逐渐与之融合。

    此外,这时的宫廷舞的娱乐功能加强,舞蹈更加轻盈、飘逸、柔媚,使其更具美感,为后世宫廷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当时比较流行的是细腰长袖之舞。

    《楚辞》曰:“二八齐容起郑舞,袵若交竿抚案下。”又曰:“翾飞兮翠曾,(曾,舞也。言舞工巧似翠鸟之举。)展诗兮会舞。”

    不过,宗庙颂歌,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明说“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乃高祖御驾亲征所率将士,实已经有了后世《秦王破阵乐》的鼎盛气势。

    乃武舞。故执戈,于汉宫也算是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在惠帝皇后张氏之后,宗庙颂歌,高祖刘邦所做的《大风歌》遂由景帝皇后薄氏编排。

    于文帝朝时演出过三回。

    “人老了,耳背。”长信宫的窦太后长吁短叹的,“原就瞎了眼,也就听听丝竹音乐还成。”

    顿了顿,又说。

    “阿娇,改日替我去北宫,见薄皇后说,委屈她了。”

    陈氏阿娇见舞者退下,连着布景道具。薄皇后跟前的女官遂也被人搀扶起身,不敢再言,只是以袖掩面小声地啜泣。

    听得窦太后接着吩咐太子妃陈氏阿娇道。

    “就说不只是我,高皇帝在天有灵,也知道了。”

    这一刻的馆陶长公主也只是在看着宫廷乐师退下,一不留神,长乐宫长信宫偏殿里,人就走了大半。

    也有宫女躬身退下。就像是要验证她的担心,她心里暗道。

    “太子刘荣生母栗姬,实乃薄皇后陪嫁的四个宗女之一。公子荣是因为薄皇后点了头,记在她名下才称景帝长子,被册立为太子。”她想。

    宗女里有几人能如她母窦太后一样幸运。原是代王王后陪嫁的四个宗女里的,遂称“窦姬”,只因薄太后发了话,遂才以“太子母”而封“皇后”。而原是“薄姬”出身的她,遂也因汉文帝刘恒母称皇太后。

    “说说吧。”窦太后拍拍馆陶长公主的手,示意她坐下来。

    又跟陈氏阿娇说。

    “阿娇,你也坐。”

    惠帝皇后张氏所居住的北宫,北宫东南,靠近未央、长乐二宫,是未央宫后面的一处极为幽静的院落。

    未央宫,西汉帝国的大朝正宫,大汉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都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

    自未央宫建成之后,西汉皇帝都居住在这里,成为汉帝国200余年间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后世人的诗词中,“未央宫”已经成为汉宫的代名词。

    汉宫未央宫,总体的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