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女频频道 / 汉宫风茂 / 【018】列侯袁盎

【018】列侯袁盎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

    萧何逝世后,在齐国当丞相辅佐齐王刘肥的曹参,就收到消息,告诉门客赶快整理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相国去了。”过了不久,朝廷派来的人果然来召曹参。

    曹参离开时,嘱咐后任齐国丞相说:“要把齐国的刑狱和集市作为某些人行为的寄托,要慎重对待这些行为,不要轻易干涉。”

    后任丞相说:“治理国家没有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

    曹参说:“不是这样。狱市这些行为,是善恶并容的,如果您严加干涉,坏人在哪里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摆在前面。

    曹参在治理齐国时,运用的是黄老的学说,在于人民安居乐业,清净无为,不用过多的管制拘束百姓。

    曹参在齐国,任齐国丞相九年的时间里,都被齐国百姓赞颂称其为明相。在萧何离世后,接替萧何汉朝丞相之位的曹参,也是依照萧何制定的规矩,并没擅自更改。

    汉惠帝刘盈,在看到曹参每日都是沉醉在喝酒作乐,感到很纳闷,没能想明白曹参为何不全力辅佐他,帮助他振兴汉朝。

    曹窋是朝中的中大夫,惠帝以为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家,闲暇时陪着父亲曹参,把惠帝的意思变成自己的话规劝曹参。

    曹参听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说:“快点儿进宫侍奉皇上去,国家大事不是你应该说的。”

    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说:“为什么要惩治曹窋?上次是我让他规劝您的。”

    曹参脱帽谢罪说:“请陛下自己仔细考虑一下,在圣明英武上,陛下和高帝谁强?”

    惠帝说:“我怎么敢跟先帝相比呢!”

    曹参说:“陛下看我和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说:“曹相好像不如萧何。”

    曹参说:“陛下说的这番话很对。高帝与萧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经明确,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谨守各自的职责,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不就行了吗?”

    惠帝说:“善,君休矣!”(好,你可以退下了。)

    于是,在曹参儿子曹窋的旁敲侧击之下,汉惠帝终于明白自己没有先帝英明,曹参不如萧何足智多谋,先人已经为他们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若是不能开创新的时代,不如就守好旧业。”

    曹参入朝成为相国,一切皆遵萧何之法而无所变更。并且从各郡和诸侯国中挑选一些质朴而不善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召来任命为丞相的属官。对官吏中那些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想一味追求声誉的人,就斥退撵走他们。

    曹参见别人有细小的过失,总是隐瞒遮盖,因此相府中平安无事。

    曹参做汉朝相国,前后有三年时间。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曹参去世。他死了以后,被谥为懿侯。

    曹参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亲的侯位。百姓们歌颂曹参的事迹说:“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替萧何为相,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不改变。曹参施行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宁不乱。”

    曹参继相三年病逝,汉史上与萧何齐名,“萧规曹随”一辞遂成为历史上的佳话。

    等太子刘启于文帝刘恒病榻前,相问,便是有文献记载的汉史第三次“病榻问相”。

    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将军。”

    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而车骑将军周亚夫在接下来“七国之乱”里领军平叛,发挥了重要作用。

    太子刘启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天子刘启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

    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文献记载: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好酒及色。常从王媪、武负贳酒,醉卧,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高祖每酤留饮,酒雠数倍。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zhai)。”

    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大丈夫,生而如此。”说话的人,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这是一支非常壮观的队伍。

    帝王巡狩的队伍,浩浩荡荡,很有“威加海内兮”的天家仪仗堂皇气派。其中一人坐在装饰华美的车里。他是秦始皇。

    沛县的一群平民布衣,遇到了秦始皇的巡狩。

    相传,高祖刘邦出生在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51年。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结束周朝八百年统治。

    汉高祖刘邦便是生于这一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56年,都江堰建成。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蜀地建起都江堰,造福四川至今。

    一说生于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这一年秦将王龁伐韩,攻占全部上党(今山西沁河以东地区)地,秦于此设太原郡。

    秦庄襄王三年(公元前247年)五月,在位三年的秦庄襄王,子楚死,年三十五,其子嬴政继位为王(即后来之秦始皇),年十三,委国事于大臣,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吕不韦遂招门客三千,使客编集《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以“黄老思想”为中心,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主张博采众家之长,兼取儒、法、道、阴阳、墨、兵、农等家之说,故称“杂家”。

    现在的长安“长门园”仍然教导,时习之。

    据其杂谈,这一年,窃符救赵的信陵君魏公子无忌,于秦赵邯郸之战中,窃符救赵,击杀魏将晋鄙,激怒魏王。信陵君因此留居赵国十余年不回魏国。这一趟回魏,官拜上将军。

    又杂谈,楚人李斯入秦,李斯早年跟随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正逢秦相吕不韦广纳天下有识之士于秦都咸阳,求吕不韦做其舍人(弟子)而得见秦王政。而秦修郑国渠。继都江堰后秦王政征发民工,在泾水、北洛水间凿渠三百余里。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忙于全面推行改革的同时,并没有留给百姓太多休养生息的时间。

    由于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等军事行动和修筑秦直道、修骊山陵墓等大型工程,每年都要从民间征调大量役夫,于是作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便要经常奉命押送役夫前往各地服役。

    汉高祖刘邦初仕秦朝,授沛县泗水亭长,秦始皇帝王巡狩的时候,他正送服役的人去咸阳的路上。

    汉高祖刘邦撞见秦始皇大队人马出巡,远远望去,秦始皇坐在装饰精美华丽的车上,不禁脱口而出:“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啊!”

    这样说话的人,得青史里留名,都被视作志向远大。

    在沛县四五百公里外,还有一个人目睹了秦始皇的巡游。这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指着乘船的秦始皇说:“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这个人就是项羽,楚国人。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名将,却于“秦灭楚”一战,败于秦将王翦,遂自杀。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内史腾率秦军灭韩国,置颍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王翦破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降秦,置邯郸郡、钜鹿郡、太原郡。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破燕都蓟,燕王喜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翦之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包围魏都大梁,3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渡过淮水,围攻楚国都城寿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随即率军渡过长江,平定江南,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贲攻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王贲破代城,俘赵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不战而降,齐亡。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至此秦完成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大业,秦王嬴政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嬴政称帝,称始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自诩“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称号,被称为“始皇帝”。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秦朝官制\u202c的\u202c最大\u202c特征\u202c是\u202c皇权\u202c的\u202c至高无上\u202c。它的最高权力者为皇帝,下设三个最高官职,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公级:丞相(相邦,中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卿级:九卿(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中尉。

    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

    丞相,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掌握军权,战时听从皇帝的命令,可凭皇帝的符节调动军队。

    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

    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地位低于丞相和太尉,丞相和太尉品秩为一万石,御史大夫品秩为二千石。

    九卿: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现在的汉天子刘启,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九卿更名,并没有影响到自秦而来的职能划分。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六国并悉于秦,天下一统。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文献集解:“三十六郡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

    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四十六郡,定咸阳(今陕西咸阳)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

    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而出身楚武将世家的项羽,因祖父项燕亡楚,楚王被俘,门庭败落。国仇家恨:

    史载,项羽少时学书、剑皆无所成,然胸怀反秦大志。而秦始皇巡游到会稽,驾大船渡浙江(即钱塘江),项羽与项梁一起观看,项羽对项梁说:“他是可以被取代的。”

    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你不要胡乱说话,会被灭族的!”

    项梁因此对项羽另眼相看。史载,项羽身高八尺多,力能扛鼎,自诩“力拔山兮气盖世”。

    眼见着其母馆陶长公主走了上来,陈氏阿娇起身。馆陶长公主遂问了句:“他们两人呢。”问的,便是自己的那两个儿子。

    说起来,都没有爵位。

    “遇到窦家的年轻人,非拉着他们一起走不可。”陈氏阿娇道,“倒是要我跟母亲问声好。”

    窦家,长安窦家便是文帝窦皇后的家了。她一个哥哥,一个弟弟,要文帝母亲薄太后说起来,也是可怜。

    话说,窦皇后早年离家,和自己的兄弟也再没有往来。在她被册封为皇后之后,她的弟弟窦广国还在给别人做仆役。

    窦广国四五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困,父亲早死,被人抢夺拐卖,家中亦不知他被卖往何处。经过十余次的转卖,广国最后被卖到宜阳。在为其主人做工的时候险些遇难,算卦后得知自己将要封侯。

    于是,跟随主家来到长安。到长安后听闻新皇后姓窦,为津观人,便知皇后是自己的姐姐。于是书陈幼时事上予皇后。

    窦皇后将此事告知文帝后,文帝便诏广国来见,悉问旧事,皆能回答上来。并说幼时姐姐离家前曾讨来藩汁为自己洗头,又要来食物给自己吃,而后才安心离去。

    窦皇后听后,拉着窦广国痛哭流涕。身边宫女宦官遂都跪拜于地,与皇后同悲。

    文帝感动,赏赐窦广国很多财物田地和房宅,后又赏赐与窦皇后同祖的窦氏兄弟,让他们迁居到长安。

    并在周勃、灌婴等人的建议下,挑选品德高尚的长者及行为端正的士人与之相处,使窦氏兄弟在耳濡目染下不过仗势而骄,成为谦虚礼让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