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股民崇祯 / 第23章 宗室不能砍

第23章 宗室不能砍

    洪承畴问:“邱巡抚,你负责运输粮草,可有办法?”

    邱民仰说:“如今运输粮草,多靠民伕。马料实在太多,无法保证前线运输。下官可让海舟试着运些草料来,最远只能到笔架山大营,而后还得靠人力车运来。故想完全依靠运输马料,决无可能。”

    洪承畴问:“你能保证多少马匹的马料?”

    邱民仰:“如今依旧刮北风,海舟逆风运粮草很艰难。故此,下官安排运输草料,恐最多只能运5000匹马的马料。”

    洪承畴旁边侍立一人,是他的首席幕僚谢四新。谢四新三十多岁,父亲与洪承畴交好,洪承畴发现谢四新博学多才,喜欢钻研军事后,延请为自己幕僚。从在陕西与流民军作战开始,两人一直关系紧密,谢四新深得洪的信任。

    谢四新说:“禀督师,我军不如只留少数马匹和骑兵,其余撤回宁远到山海关一带就食。待野外草长,再调马匹骑兵来此。”

    经众文武商议分工,步兵修整城守营寨,少部分轻骑护送车营往来塔山笔架山大营运送粮草,近期无战事的骑兵和马骡撤回宁远。待各项准备完毕,营寨坚固,近期内择机出击。

    辽东总兵王廷臣出列:“下官现负责防守松山城,城头大炮不足,如能突袭鞑子炮兵军阵,抢到几门鞑子的红衣大炮,岂不是一举两得?”

    洪承畴很感兴趣,辽东的兵敢主动突袭,还是很少见的,很难得啊。洪承畴问:“王总兵准备突袭哪个营寨呀?”

    “准备突袭铁昌堡鞑子大营,这处大营位于锦州城东南,贴着女儿河,位于河南岸。此处离锦州城七里多,有炮营阵地,营中有八门红衣大炮,炮口对着锦州城。

    上月鞑子在蒙古内应的帮助下,攻下锦州外城。在进攻锦州内城时,鞑子这里的红衣大炮曾推到前线,在女儿河与小凌河中间的阵地上发炮,攻打锦州南门,暴露了炮位。随后,由于强攻锦州内城失败,又再次改为围困锦州,为保护大炮,鞑子通过女儿河上的浮桥,把大炮撤到了女儿河以南的铁昌堡大营。”

    洪承畴从侍立的中军官手中,接过锦州周边的地图,仔细看起来。

    鞑子在锦州的人马共约四万人,由鞑子镶蓝旗主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统率,武英郡王阿济格为副。

    鞑子攻打锦州的军队分为两个集团,围城集团和阻援集团。围城的一万多人,满洲兵丁,附汉兵蒙古兵,离城七里设有八座大营,各营之间挖有深壕,筑有矮墙。

    为保证能困死锦州城,壕沟共有三层,最里层最近的离城三里,第三层离城七里。每层都驻有兵马。由于兵员不足,采取前轻后重的配置,前两条壕沟为警卫阻拦之用,重点兵力在第三层壕沟。

    阻援集团二万多人,由阿济格统率,以满洲兵,附汉兵蒙古兵,锦州西南布阵,以乳峰山阵地为核心,沿女儿河,乳峰山,黄土岭,松山岭,石门山等环列,因兵力不足,防线只有两道,前重后轻,主要兵力在乳峰山一带,少数兵力沿女儿河做二线配置。

    女儿河兵力任务有二,在乳锋山主力战败时,接应主力过河,同时依托女儿河继续阻援;监视锦州城,如果锦州守军突破围困,依托女儿河阻击,防止锦州守军渡河与松山守军会合。

    由于清军兵力有限,在与松山城明军对阵的阿济格,只能依托山地有利地形防守,而大路并没有当道立寨,这就给明军穿插机动,留下空间。

    王廷臣走近几案,在地图上指点路线。众人也走近围观。

    王廷臣准备从松山城出发,先沿大路向东北出发,这条路可通沈阳城。再折向西北,走小路奔锦州城。这样就绕过鞑子驻扎在乳峰山的主力。

    吴三桂问:“鞑子在乳峰山东面的东西石门山一带立营,已截断到锦州的道路,你准备怎么通过?”

    “在这里,离营三里处,离开道路,走野地,向东北,到鞑子大营。”

    洪承畴问:“你这次出击,是夜袭?”

    “是。回督师,我军整个调动,乳峰山上的鞑子在白天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只能夜袭。”

    “你准备带多少兵?”

    “三千人足够了。鞑子围城的兵力应该不到两万人,分为八个营,又分为三条防线,每条防线挖沟筑墙,这些都要驻扎兵丁的。在大营里的兵丁数量可能不足1000人,我军派出3000人,夜间突袭,应该可以破营而入,抢回红衣大炮。”

    坐在洪承畴一旁的辽东巡抚邱民仰,开口询问:“王总兵,红衣大炮快两千斤重,虽然有炮车可以拖拽,要是你走野地原路返回,这段路会很难走,炮车可能会陷在野地里,这个问题你考虑过吗?”

    “可以多些马拉拽,应该可以拉回来。”

    洪承畴思索着说:“不妥不妥,你从这个地方回来,很容易受到两支敌军的夹击。石门山一带的鞑子出兵,可以截击你,后面肯定会有鞑子追击,再加上周围增援的鞑子援兵,炮车沉重你们行动缓慢,这样你们很可能因为炮车而陷入敌军的包围,为了几门炮损伤三千军士,不妥。不如你们直接袭击石门山,打通前往锦州的道路。有石门山在手,再考虑袭击这里。”

    谢四新开口说:“下官有一计,或许可以运回大炮。”

    谢四新是徽州人,徽州多山少地,居民靠山吃山,在黄山一带山林里砍伐树木,扎成木排,拖到山谷中,趁天降大雨,山水暴发时,木排顺流而下,通过新安江,最远可到杭州。谢四新受放排的启发,准备把红衣大炮通过小凌河放下来。

    谢四新说:“红衣大炮就在女儿河边,只要搬运上船,顺流而下,行船十多里,过了大拐弯处,远离锦州城,鞑子在夜间很难注意到。然后预先安排人在这一带接应上岸,从这里顺小凌河堤到渡口有河堤当路,从渡口到松山城全程大路。接应人员用马拉上炮车,就可快速离开。即使碰上小股游骑,鞑子也无能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