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明末擎天柱 / 第二十四章 监狱风云

第二十四章 监狱风云

    1621年辽东浑河血战,参战的浙兵和川兵全军覆没。战死将官中的张名世、周敦吉和稍后战死的张神武,此时此刻正在蹲监狱。

    张名世,浙江绍兴山阴人,武进士出身,火器制造专家,有战功,官至云南都司、参将。万历三十七年,在云南任上,因“缓师纵贼杀良罔上”而入狱,理应当斩,经运作后,被长期羁押在牢里达10年之久。

    周敦吉,彝族人,四川永宁参将。他与张名世都是被熊廷弼上书万历皇帝,请求免罪召用,到辽东戴罪立功的。

    张神武是江西新建人,本姓陈,字号不详。他曾在1604年(万历三十二年)夺得武举会试第一名。张神武初授四川都司佥书,后来又担任四川都司(相当于现代的军区司令)。他与周敦吉因处置西南土司内乱不当,被“事闻,敦吉、神武并论死。辽东告警,命敦吉从军自效,及是鏖战死,赠恤如制。”

    征辽经略官袁应泰举荐张神武援助辽东。他率240余家丁昼夜兼程赶赴辽阳。到达广宁时辽阳已失,广宁巡抚薛国用希望张神武留下守广宁,但他坚持去救辽阳,并说:“不能,则死之。”途中遇辽阳溃逃兵将万余,他以忠义之词劝告主帅与之一同杀回辽阳,主帅不听。

    张神武只能亲率自己的部队渡辽河,在离辽阳十七里处驻扎。将士虽一日没有进食,但是个个奋勇、杀声震天,与后金军展开激烈拼杀,终因寡不敌众,神武和众将士战死疆场,仅余14人负伤而归。

    他战死后,监军御史方震孺绘出神武像悬挂辕门,将士出征先拜神武,以激励全军奋勇杀敌。天启皇帝得知消息后,下诏赠张神武都督佥事(正二品),世代荫袭千户官,并立祠祀之。特赐张神武“烈愍”。

    “你个小小千户,竟敢徇私枉法?”听到张鹿征说出这三个人名,南京刑部郎中李廷谏拍案而起。

    “现在出了南京城,就有江匪巨寇横行乡里,还有倭寇杀我百姓,淫我妇女。两位大人,你们忘了嘉靖三十四年,五十多个倭寇流窜千里,进而围攻南京的耻辱吗?”张鹿征也是拼了。

    “现在为了剿寇,南军精锐尽出。原戚少保的余部名将,如吴惟忠、叶邦荣、楼大有已经故去;老将楼必迪马上要过80大寿;戚金、陈策、陈寅几位都快七十岁了。为大明留几位名将种子,是您二位的大功德!”六耳猕猴快被侄子的话吓傻了。

    在真实的历史上,熊廷弼在辽东为了力挽狂澜,给万历皇帝写了《急缺将才疏》,请求从全国各地调取93名将领赴辽,这份长长的名单里有:原副总兵戚金(时年近68岁)、陈策(68岁)、陈寅(60多岁)、遵义参将童仲揆、镇江参将钱世桢、原云南参将张名世等人。

    于是大明退休上将戚金、监狱风云男一号张名世,这对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葩组合,临时收拢各处南兵,仅得千余人。再紧急派人到义乌、金华、丽水、绍兴、温州一带招兵,打算补足两人各自带领的浙兵左右两营。

    第一期仅招到3000余人,兵源到达驻地后,戚金、张名世抓紧练兵备战。这种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其实是兵家大忌。

    在往前推到嘉靖三十四年秋天,五十多个倭寇围攻南京的时候,城里面“平日诸勋贵骑从呵拥,交驰於道,军卒月请粮八万,正为今日尔。”

    结果却是驱逐百姓上城防御,自己却龟缩起来:“徒令市井贫民,裹粮登陴……则平昔养军,果为何耶?”(注:《震川先生集·上总制书》)

    “法不容情,但法律的出发点是为国为民!”张鹿征毫不退缩,掷地有声。

    “大明律的罚赎制度有两种,一种是罚役,就是让囚犯干各种劳作苦役;另一种是纳赎,即罪犯交纳一定的财物来抵消罪行。”

    “国初纳铜,永乐时期纳钞,正统时期钱钞兼可,直到隆庆以后就倾向于纳银。现在大部分都是交纳白银赎罪了。罪囚纳赎的等级是根据罪行的程度来换算的。例如,死罪是三十六两,流罪二十四两。”

    李廷谏虽然老了,但不是老古板,略一思索就讲出自己的看法。因为有华东虎老将军坐镇,他相信张鹿征折腾不出什么大浪。

    “这三人是朝廷要犯,他们自己也花了很多银子,但也只能拖延免死。张神武和周敦吉目前不归南京刑部管辖。你们如果能搞定镇守太监,老夫会顺水推舟,安排张名世去你卫所干苦役。”

    这就是变相的放人,鹿征少爷非常感谢,当然少不了觥筹交错和诗文应对。他现场作诗一首,当然是剽窃清代文人袁枚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首诗既巧妙的抒发自己要年轻有为的志向,也不显得狂妄自大,让李氏父子击节赞叹,很是欣赏。

    送走两位大人,张鹿征马上召集张名媛和四叔开了一个小会。其实张名媛一直在偷听,她心里也捏了一把汗。

    “四叔,你想办法走通南京镇守太监的门路,送礼还是塞银子随便,走账的时候给我母亲说一声。香香姐,你让英国公给镇守太监吹吹风。保证尽快接到人。”

    “别人都是明哲保身,你为什么非要这个人?”张名媛不理解。

    “农村土财主都知道,钱帛动人心,要多养几个人看家护院。我们现在的生意蒸蒸日上,很多人是羡慕嫉妒恨。”

    “他们不敢明抢,但会想办法找茬。比如借口倭寇袭扰,弹劾我们应对不利,想办法把我送进牢狱,再把张家囫囵吞下。”

    “你想练家丁,这要花很多银子啊。”四叔穷怕了。

    “有将才,有银子,就能练出精锐家丁,就能打胜仗,就能升官晋级,就能保护家产,就能做更大的生意,这是良性循环。辽东李成梁就是例子。反之,穷的只剩下银子,迟早被那些太监高官巧取豪夺,最终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听到这句话,四叔看了看张名媛。

    “香香姐是自己人,今年秋天我就娶她,老爷子已经知道我俩的关系了。”张名媛听到这句话,哭的花枝乱颤,当即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也要帮助未婚夫。

    成年男人的世界只有理性和大局。两世为人的张鹿征,急需香香姐的平台和后台。而香香姐对张鹿征是始于颜值、陷于才华,迷于肉体,醉于真诚,一步步沦陷进这份由灵与肉编织的漩涡中。

    四叔找个借口先离开了。张鹿征与香香姐一番搭弓射箭后,就着急忙慌的询问起,宴席上的几道食材。

    原来它们都是中国本土的高产农作物。别看葛根被现代美国称为“绿色恶魔”,列为高危入侵物种。它可是生命力顽强、药食两用、榨油酿酒、织布制绳、产量巨大的“六边形全能植物”。

    用葛根织成的葛布,耐穿结实,清爽透气,吸湿功能特别好,适合夏天穿着。1972年,在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发现了距今6000年的碳化葛纤维织物残片。它的种子油还是优质的润滑油,使用范围非常广。

    “北有人参,南有葛根”。它在古代曾经一度被当成贡品送往皇宫。《诗经》中记载:“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葛根、葛粉、葛花营养丰富,能制作各种美食。它的全身几乎都可以入药,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有“葛根汤”这一著名方剂。当然食用葛根还是“粉葛”这个品种最好。

    现代中国科学家曾经写过论文,认为葛根可以作为西北戈壁沙漠的绿化植物。只是担心这家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能力太强,会破坏、甚至毁灭当地的原生植物而作罢。

    芜菁看上去像萝卜或者芥菜疙瘩,但它们不是一回事。它在《诗经》中被称为“葑”,后来各地又有大芥、蔓菁、九英菘、诸葛菜、台菜等称谓。

    北魏末年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就曾经详细介绍过芜菁的种植方法。它的籽是优质的食用油。据该书记载,农民将一顷地收获的二百石蔓菁子卖给榨油坊,可以换六百石粟米。当时这种收益比种十顷谷子还要高。

    芜菁具有药食两用、耐旱节水、生长快速、管理粗放的优点。新疆维吾尔族同胞自古就食用芜菁,他们称为“恰玛古”。现代西藏也开始种植芜菁,最高亩产可达万斤。

    它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因为块根富含糖和淀粉,能和红薯、土豆一样代替主粮食用,还可以做成芜菁干长期保存。

    明代文学家张岱的《夜航船》中就有记载:“蜀人呼之为诸葛菜。其菜有五美:可以生食,一美;可菹酸菜,二美;根可充饥,三美;生食消痰止咳,四美;煮食可补人,五美。故又为五美菜。”

    此外,大明还有耐旱、耐瘠、耐低温、产量高、适应性强、易种好管、药食两用、杀菌健身的粗放型农作物,被誉为“菜中灵芝”的薤白。也被称为野蒜、小独蒜、小根蒜、野葱、沙葱、麦葱、山葱等。

    中国最早的本草著作,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薤白:“味辛,温。主治金创,创败,轻身,不饥,耐老,生鲁山平泽”。

    通过香香姐的介绍,张鹿征意识到:面对即将到来的明末乱世和严酷的小冰河期,粉葛、芜菁、甜菜、山药和薤白,如果能推广到西北地区,会是很好的“救荒粮食”。其适应性和高产能力,不次于现代的土豆、玉米和红薯等高产农作物。

    它们都是本土原生食材,抗病抗虫能力强,种植历史都在一千年以上,农民栽培经验丰富。而且种源多,不需要刻意育种,不需要专门研究种植技术,不需要上等肥田,也能高产稳产。

    只要有足够的工匠,张鹿征有信心把大明的手工业,快速提升到近代工业化水平。但农业育种和栽培技术,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漫长的时间。

    以袁隆平爷爷为代表的中国水稻专家天团,依托现代科技和条件,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才把水稻亩产从700公斤提升到1600公斤。

    身处明末大变局的他,不知道有没有时间、技术、人才和耐性,去培育高产良种或者新作物。

    至于葛根可能引发的环保和生态问题,那是和平年代才考虑的事情。眼前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让更多的西北老百姓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