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武侠仙侠 / 再提酒 / 第十八章 长安常安

第十八章 长安常安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城。

    古人曾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天下万城,独长安为最!

    其实说实话,城不城的,皇帝不知道,文武百官不知道,那街头小老百姓还能不知道吗?天子脚下日日黝黑高耸的青石城墙看着倒是爽利,但在常年游走于三里街卖豆浆的王老儿心里可一直都跟明镜似的,套用老李家读书小子的一句话讲,那可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啊。

    偏生那外地来的蛮子还一副啧啧称奇的模样,傻了吧?咱长安城是个带把的爷们都知道,十几年前还好,如今哪,这城墙脆得跟那纸糊似的,怎么说?一碰就碎!倒是听茶馆里瞎眼的说书先生讲那些没把的太监“爷爷”,大貂寺们,整日里围着陛下吹嘘着什么千年不倒,万年不塌的,每每路过大茶馆,连王老儿都恨不得给那些人五人六的来上几下。

    至于说书先生是咋个知道的?甭问,长安城里哪有秘密啊?别看长安大爷们大字不认得几个,但要问起那宫闱秘事,哪个“大人”扒灰被夫人抓床,谁谁家的小姐和下人私通,长安大爷们可是门清的很。不仅如此,还美其名曰天子脚下清白之地沾不得一丝污秽,其实内心里攒着劲看当大官的笑话。

    每当看到外地来的士子站在只剩下高大就啥也没有的门楼子下评头论足,点头称是,不管来的是那一省乡试的解元,还是那地方期满由地方官转而成的京官老爷,长安城的的老少爷们可都抓好了机会,好好的在文曲星面前摆上一摆,好叫他知道,咱长安城里的爷们就是跟那乡下来的土包子不一样,看着没有?那城墙如今是好是坏您都不知道?就这?您还解元,一边呆着去吧您内。

    长安城的爷们,论起威名可真称得上是“名满天下”,见面第一件事互相请个礼,不互捧一下,就是夏蝉打鸣都能给你薅没声喽。看似威风,其实是取辱于天下人,闹得全天下都知道长安大爷们好面子,爱虚荣,那些刚刚转入京官的地方官们大多都心照不宣,这群不干事还拿饷的“大爷”们,虽然门路多,但随便捧他们两句就能上天,事情也就不难办成。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地方官的圈子里,长安大爷们倒落得个“二傻子”的好称谓。

    其实细细说来,倒也不怪这些所谓的“长安大爷”们窝囊,当今科举风靡于天下,不管您是这天下哪一路的大神,最后殿试都得来咱长安,伏跪天子,在礼庙祭告儒圣,才能在宫内做考,由此,这天下如过江之鲫的才子们来到了长安城一不生二不熟怎么办,欸,咱是同乡你总该照应照应我吧?家父当年和令尊在此同年共试,怎么你小子,是不认这个情啊?一来二去,同乡互助,弄的这年年的科举考试和天下万城大比一样,好不精彩!

    最是让长安城的长安大爷摇着折扇哀声叹气的还是这科举结束之后,您就看吧,每逢殿试大考结束放榜的时候,您去两三个小茶馆里随便转转,准能看见平时高谈阔论的大爷们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蔫巴,再也没有平日里天老大我老二的脾气,反倒是那些供各路才子下榻的酒店里是一团和气,喜气洋洋的。

    窝囊啊!偏偏长安大爷还得年年受这气,没办法,谁让朝堂上跪着的那些金衣玉缕的贵人们一大半都是外地的,长安城本地的大官,有!不是没有,也就那三三两两,连有进内阁资格的人都没有,偏生的老的不行,小的更是一个比一个囊,天子赏读天下诗文的时候,那长安城的士子做的跟什么似的,大爷们都不好意思读出来,甚至比起来那青楼里卖唱的沾衣十八摸还要更风雅些。一念至此,长安大爷们真是有些欲哭无泪。

    长此以往,长安大爷们这个内里拱火但对外出奇一致的奇葩群体自然也就把脸扔掉了地上,搞得土生土长的京官到了地方“屈尊”都没得威风,不在笑话人家阅历上找补,长安大爷们实在是没法子找回自尊心。

    话归话,长安大爷们虽然不咋地,但长安城这天下第一雄城可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正所谓“盛名之下无虚士”,长安城正处于与北方胡蛮交战要地大散关南部,可谓是唇亡齿寒。其实大汉初立之时,也有人提议依照前朝大燕一板一眼的把都城建在江南古都洛阳,只有先帝一意孤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坚持把国都定在交战关隘,才有了如今的长安城。开国初年,长安城巍峨耸立,北方胡蛮举全帐之力,围城十日,仍未攻破,最后无奈鸣金收兵,烧杀抢掠了一番悻悻离去,后先帝深以为耻,征起民夫三十万,命令十万护国虎贲军于大散关一带建起如巨龙般蜿蜒盘旋的坚固长城,镇守北方国运,后至当今天子,胡蛮也未曾攻破一次,如此威猛霸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青石后墙足以挡下天下数以万计的刀剑!那个属于先帝的时代,长安城赢得天下第一雄城的称号,可是实打实在数万蛮子的血迹中铸就的。

    所以先帝之功绩,说是彪炳史册,直追三皇五帝也不为过。

    有诗为证:

    汉皇初造励精金,文翰风采叱咤臣。

    翦除权邪恢寰宇,建功立业撼乾坤。

    胡蛮未灭誓不休,五征连战彰豪迈。

    千古帝王尽传颂,汉武雄风万古存。

    只是光阴易老,独留青云飞,再坚固的青石,也挡不住来自内里的腐朽,就好像坚固的寺庙,往往倒塌在僧人置之不理的硕鼠。先帝故去,连着那赫赫亮亮的厚重青石城墙也像那没了男人滋润的小寡妇似的,在阳光的照射下也似乎再也散发不了迷人的光泽。街口乞讨的瞎眼老兵,每每将手按在青石板上,眼里的泪珠总是止不住的打颤,划过干瘦枯黑的脸颊,带走那段峥嵘岁月。

    先帝只留下一子,民间流传,俗语最是说透了世间百态,“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还有那沙场世家一直标榜的“虎父无犬子”,似乎一切都指向了英雄的子嗣还是英雄这个理。但是,先帝功勋卓著,贤明圣德,偏偏子嗣稀少,各院嫔妃生的孩子死的死,天花的天花,活到能够鼎力太子之位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今即位二十年的孝帝,当今天子在还是东宫太子的时候,就落得帝师一句“中庸”的评语,寻常外人可能摸不着头脑,觉得这个儒家奉为千年的至理怎的也是个上上佳的评价吧?

    其实不然,主要是帝师也颇是左右为难,太子说是天资聪颖吧?偏偏只能堪堪记个四书五经的大概,连宫内秘传的帝王家最倚赖的帝王心术都不求甚解。要说天子无德吧?偏偏太子对自己的生母贵妃娘娘至孝,对养母东西宫太后平日也是请安的勤。总之帝师教导天子数十年,实在是没看出来当今天子有任何异于常人之处,只是迫于皇室名誉,老帝师翻来覆去的想,把经书泛滥,才敢在先帝面前吞吞吐吐的给出了一个左右模糊“中庸”的评价。

    先帝何等大才,内心自然是失望至极,这实在不符合他心中一代明君后继有人的期望,只是贵妃对自己一片痴情,断不可产生亵渎皇室的行为,因此先帝也没了办法,天底下不管多优秀,建立多少功业的人,回到了家里,也会对子女没有办法,这是通行于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

    怎么说,总之,打下的偌大江山毕竟不能拱手让人,先帝晚年纵使失望,但仍是精心培养了一番,至少好在还有至孝这个优点,且没有什么兄弟作为竞争对手,百官们即使有自己的小心思,也没有施展空间,不管怎么说,皇位继承倒是毫无疑问,当之无愧,孝帝也就成了历史上继位最干净,最正统的皇帝,大汉算是安安稳稳的过渡了权力的交接,迎来了相当长的一段黄金期。

    话说的有些远了,王老儿作为长安城也算“有名有姓”的卖豆浆“世家”,历经数年的努力,也算成功得到了自己的铺子,人活在乱世中,怎么活都是个死法,但是处于盛世,只要一双手还有把子力气,勤恳踏实,怎么活都能活出人样来。

    今天依旧是忙碌的一天,王老儿

    哼着小曲,正在铺子门前熬豆浆,这一锅鲜甜的豆浆,芳香四溢,喝一口让一个早上都神清气爽。

    不知何时,王老儿摊位前突然多出来一个汉子。

    那汉子穿着介乎于读书人和普通人之间的较长汗衫,脚底一双有些发黄的草鞋,这一身要是让顽固不化的夫子看到,一定会觉得实在是不像话,堂堂读书人固然是区别于蚁民的,既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规矩,又是读书人心中区别于愚民分界线的遮羞布,怎能如此模糊不清?

    不像话!实在是不像话!

    但汉子不在乎这些,他爽利的喝了碗豆浆,拿起,咕咚咕咚,放下,一气呵成,倒也干净利落。稍显浑浊的水渍顺着手腕低落到汗衫上,汉子也浑然不在意。

    汉子揉了揉头,对着城墙的方向遥遥敬了一下,旋即大笑起来。

    “再来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