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读中文网

书架
字:
关灯 护眼
快读中文网 / 历史军事 / 十六国英雄 / 第7章 赤金九环大刀认主 南朝英雄儿女齐聚

第7章 赤金九环大刀认主 南朝英雄儿女齐聚

    话说苏峻、祖约之乱中,晋元帝“金台猛士”宣城内史桓彝被围困于泾县,屡次求援无果后,被韩晃等四人围杀。陶侃听闻旧友殉国,又正逢江州郭默反叛,便让女婿孟嘉代他前去吊唁。孟万年到桓家未见本应该守孝的桓温,却听说他为报父仇,千里追凶,便在桓家等待,故而迁延日久,待桓温报仇回府,已是数月。

    再说那桓元子听闻其父被害,悲痛交加,转而又愤恨非常,一恨韩晃为搏名利而杀我亲父,二恨庾亮为保全实力而不肯出兵救援,对于这反叛国家的苏峻、祖约,他却觉得不大要紧,毕竟沉堕腐朽的东晋天下,若他自己身为将相,也有意搅闹一番。

    桓温循着叛军的踪迹,尚未找到韩晃,却先碰见了溃逃的身负重伤的祖逖长子祖涣,领着十几名残兵败勇。桓温不认识祖涣,本不想理会,谁想此时后面追来了一名手提银枪的白袍小将,正是“小庾”颍川庾翼,他便凑上前来,身藏在一处隐蔽之地,观察战场。

    那十几名兵勇急忙摆好阵仗,将祖涣护在阵中。但无奈何庾翼身手矫健、枪法凌厉,银枪所到之处,风声呼啸,血肉横飞,祖涣身旁的护卫纷纷倒地,战马四散惊逃。

    没有了兵甲的屏护,祖涣只能拖着伤重的身躯勉强迎战,庾翼意在生擒活捉,但是祖涣不愿生作俘囚,招招奋力,不漏破绽,所以他长枪挥动,气劲愈发狠烈。祖涣本就深受重伤,如今又强催功力,完全不惜性命,以至于脏腑大受损伤,一口鲜血涌贯出口,拿刀的气力便霎时泄去了八九分。庾翼银枪自上而下砸来,祖涣架刀去挡,虎口震裂,金刀脱手,眼见十几斤重的枪头铺头盖脸而来,性命急于星火,却听得一声脆利的声响,那银枪被一旁飞出的梅花金镖撞开枪头,刹时火星四溅,激的祖涣睁不开眼。

    这桓温一见金刀,便知祖涣身份,他自小跟随祖车骑在军中练武,深识此宝刀。他不忍见祖家后代就此殒没,便出手相助,但又恐给自家招惹麻烦,便扯下衣襟,遮住面部,三两步奔驰而至,护在祖涣身前。

    小庾见桓温来得突兀,开口便问其名号所在,但桓温怕自己的声音为人所识,始终不发一言,只是默默转身,有意带着祖涣离开。

    莫名出现的此人看起颇有本领,小庾便只能出手试探,大喝一声,提长枪朝他后心刺去,桓温赤手按住长枪,二人年龄气力相当,武艺更可说是当世顶峰。虽说拳脚之间各自相互试探,有所收敛,仍然是力划沟壑,劲转风流,惊厥百兽,摇落苍枝,青霄为之云散,山林为之道开,酣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直到二人筋疲力尽,方才罢休。

    小庾心中反复盘算,念在祖车骑生前善德广大,想是上天降给自己一个方便,放给祖涣一线生机。他收起长枪,朝桓温拱了拱手,飞身上马,扬长而去。

    回首再看祖涣,已是气息奄奄,祖涣还欲拜服桓温救命之恩,却忽地栽倒在地,桓温急忙上前将其扶起,祖涣心知大限已至,便双手奉上金刀:“义士,此刀乃是当年华山金石比武大会,祖车骑威服夷狄夺得的一桩宝物,乃是我父祖车骑亲用的宝刀,奈何所传非人,我算是辱没了这宝刀的光辉。我观义士武艺超群,侠义心肠,请恕我无礼,我想用这件宝物求义士帮我做一件事。”

    一见祖车骑亲用的赤金九环大刀,见他后代屈辱至此,一时难掩激动,露出满眼都是泪辉,开口道:“你现在身受重伤,我还是找个地方给你治伤吧,帮忙的事可以再说。”

    祖涣说:“我如今脏腑俱裂,性命就在须臾,义士若有难处,我愿将金刀无条件赠予义士,宝刀配英雄!”

    桓温问他所为何事,祖涣说:“我有一弟,名唤祖浚,现年一十二岁。我祖家起兵造反,战乱平定之后,必然连累与他,还望义士怜在祖车骑鞠躬尽瘁,保全他的血脉。”桓温不假思索便应下此事。

    见桓温答应地这么爽快,祖涣有些忧心,紧紧抓住他的手腕,满眼乞求。桓温为安其心,便开口说道:“祖大哥,你放心吧,我是桓温。”

    “你就是我父亲经常提起的桓温?!怪不得,怪不得!”祖涣大笑了几声,呕出一阵鲜血,浸湿了桓温的衣裳,在几声剧烈的咳嗽声之后,咽下了强吊着的一口气。

    桓温就近便寻了个山清水秀之地,将祖涣好生收殓埋葬了。祖逖为国家屡建功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后代凋零,祖车骑积下天大的功德,却无人受其荫蔽。自古来大英雄生前百万恩重,死后瓦毁屋摧,盖祖逖其类也!但是前人的阴德不会无端靡费,到后来祖浚一生的奇遇,皆是祖车骑之功德也。

    桓温正欲去救祖浚,却听闻有人劫牢救人抢了先机,心想祖浚必定是得到了暂时的安全,便还是先以报父仇为重。桓温四处搜寻韩晃的消息一路来到芜湖,便发生了四杰刺亮、陈祠杀晃、搭救南康、义释高苍之事。

    桓温报罢了父仇,身背三颗人头回到家中,面对众家兄弟,流星大步抢到堂前,将人头解下祭在灵前。再加上桓温日夜兼程,形神疲累,眼角下垂略显狠辣之意,身背金刀,银环撞击,一时间杀气充盈,惊地众人胆破魂飞。坐中唯有一人气定神闲,细观之下乃是故人江夏孟嘉,桓温心中欣喜,但是在灵前仍然保持一脸肃穆,不及整理行装,快步拉着孟嘉出门叙谈多时。后来桓温千里报父仇的故事传开之后,为世人所称赞。

    细谈之下,桓温才知道陶太尉有归田致仕之意,二人都认为太尉身负家国与黎民,不可轻易罢休。于是,桓温又匆匆别了众家亲友,随孟嘉前往江州解劝太尉陶侃。

    一别多年,此时陶侃看桓温也有些恍惚,直到孟嘉相介绍,一时间双眼闪亮,但不一会儿就面含怒色,转身重重地扔下衣袖,气冲冲地朝府内走去,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孟嘉见状,便爽朗大笑,扶着桓温和祖浚的肩膀,将二人推就着带进了府内。

    桓温一见祖浚,也是心内惊讶,但是眼前陶太尉作色,顾不得多想。

    桓温进堂来急忙跪伏在地,毕恭毕敬地说道:“师父,一别多年,孩儿甚是挂念,奈何俗务缠身,未能前来拜望,还望您老人家勿怪!”

    太尉陶侃在正堂危坐,面带愠色,双目微启,言语中夹杂着几分威仪,呵斥道:“桓元子,你不在原郡居丧守制,来我这里作甚?!”祖浚跟随陶侃多日,头一回见他这般威严,桓温更是五体投地,聆听教诲。

    陶侃神色忽变,满脸的担心和焦虑,道:“人伦大事,不可枉废!你若是自此落得个不孝之名,你还有前途吗?”

    桓温答道:“师父,非是孩儿不重人伦纲常,实在是听闻您有意解甲归田,孩儿深以为不妥,为国家计,故而前来相劝。常言道天地君亲,为君父忧而顾不得严亲!”

    桓温接着说道:“自八王之乱以来,故国沉沦,神器倾覆,王业偏置。幸得有祖车骑、刘司空和您这样的忠臣良将,晋室才能外服夷狄、内平贼寇、勘定南方、国祚绵续。如今祖、刘二人已殁,唯独师父您一柱擎天,若您再不问军旅,有恐庙堂崩摧,社稷不稳。”

    眼见陶太尉神色缓和,桓温便起身陈明利害:“琅玡王氏拥立元帝、稳定朝纲固然是功勋卓著,但其党亲连体、公器私用、倾轧朝臣、后患无穷。果然,前番大将军王敦起兵谋逆,社稷一度倾覆,然而纵使这样的弥天祸患,司徒王导仍然能总理百揆、位列上公。王司徒虽然施政宽仁大度,但其弱化刑罚,使法度不张,朝野腐败横行,朝廷基业坏在根系,大厦将倾,不在当代,必在儿孙。”

    “颍川庾亮,固以文才和品貌著世,雅好清谈,有贤士之名,又惠及姻亲,贵为外戚,原想他必有卫霍之材,谁料却是梁冀之辈。庾中书自执政以来,厉行革新枉废旧政,大兴权谋斗争与门阀对抗,翦除司马宗室与功勋重臣,为反对王导宽仁之风,一味滥行苛政,使君民离心,藩镇反叛,国家几度断送他手。风流名士,实不附也!”

    “高平郗鉴,能臣干吏。上效王命,下亲黎庶,善治流民,能于军务。但其媚亲王导,无总揽大事之德;为人世故,无主理庙堂之材。国家不可轻与,社稷不可轻付。”

    这一番言语震惊众人,想孟嘉也是品评时局、臧否人物的能手,今闻此言也为之一振。太尉闻言心中欢喜,但是其隐退之意并不在法理,而在人情,故而信念坚定,便想用几句好言语搪塞过去,道:“你小小年纪,哪里知道朝廷利害。你未来仕途长远,万不可将国家之事想的过于简单。你的意思我已经明白了,你还是速回原郡,守孝在堂。”

    孟嘉见状,便也上前说道:“桓大郎他也是为国家与黎民,望老泰山多思多虑。王、庾、郗三家顾及世族与门阀,而流民与百姓多受其苦。您权镇荆襄多年,物阜民殷,如今江州初定,百业待兴,您万不可激流勇退,有负百姓之望啊!”

    太尉和孟嘉、桓温争辩多时,正到词穷之时,忽闻堂外一阵笑声,进来两位青年,正是谢尚与殷浩。

    二人进堂来深施一礼,殷浩抢先说道:“我二人正在后院交谈,忽闻万年兄到来,我等冒昧闯入堂来,还望叔父莫怪。”

    见天赐的一个解围的方便,太尉急忙上前,扯开话题,欢喜地说道:“来来来!桓元子,这两位你还不认识吧,我与你介绍。”

    陶侃扶着桓温,看向谢尚,道:“此人乃是谢豫章之子,谢尚谢仁祖,文章才气自不必讲,武学胆略也不落下风啊!原是寓居温平南府上,温平南你应该很熟悉,想你一岁时,他便赞你品类非凡,于是你父感念其赏识,便以“温”为名。”

    谢尚才名广布,桓温自是知晓,再加上二人的父亲同为“江左八达”,二人神交已久,如今相见,自是互相敬佩。

    陶侃又转头看向殷浩,介绍道:“这是殷洪乔之子,殷浩殷深源,雅量风度,远比李元礼,近比嵇叔夜,乃是上品人物,不可多得。”听闻太尉如此赞赏,殷浩连连推诿,不敢承受。

    但反观桓温,倒是一脸的淡漠。对桓温而言,谢尚值得欣赏,不是全凭他的才气与武学,而在他积极投身军旅,兑现这一身的本领。殷浩之名,自是如雷贯耳,人皆言其才胜于谢尚,但在桓温看来,其独坐空山,不肯出仕,大谈玄理,并不务实事务,乃是沽名钓誉之辈。桓温打心底里不愿与其结交。

    面对殷浩的热情问候,桓温冷笑道:“我看阁下不比李膺、嵇康,倒好似三十年前身死名灭的尚书令王夷甫。”李膺乃是东汉时期请流派士大夫的领袖,嵇康乃是“竹林七贤”之首,而王衍王夷甫也是西晋末年的仕林魁首,但是他爱好玄学,在朝廷殿堂大谈黄老之事,荒废政务,却被人认为是名士风范,众人争相模仿,致使他仕途通达,位列台阁。后他随军北伐,被推举为元帅,大败于石勒成为阶下囚,为求活命,劝谏石勒称帝,为勒所不齿,最终被杀,在史书上落得个“欺世盗名”的评价。

    此话一出,气氛骤冷,陶侃刚要出言呵斥,殷浩便大笑道:“桓大郎锐意进取,与我这清闲之人难免有所隔阂,如若我行事有违纲纪,还望你不吝赐教啊!”

    听殷浩说完,陶侃辞严色厉:“桓元子!你怎么出言刻薄如此。殷深源虽未出仕,但胸中锦绣,你岂能窥探。还说什么王夷甫,想阮步兵、山巨源、王安丰哪个不是淡泊名利、隐遁深山的名士,一旦出仕,必有作为。”众人见太尉声色俱厉,都上前劝慰。

    陶侃怒气难消,便先让众人退下,自己要与桓温单独聊聊。待众人退下之后,陶侃拂袖离座,气冲冲转向后院书房而去,桓温便紧紧跟随。

    二人来至房内,紧闭房门,陶侃端坐案前,桓温肃立在侧。陶侃对桓温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在诸家儿郎中,我最看重的就是你,也是我儿女皆不成材,便将这一腔的心血尽皆倾注在你的身上。你的武艺与谋略常让我想起当年的祖车骑啊!但是,你百般都好,就是戾气太盛,你若就此下去,恐为此所误啊!”

    桓温道:“如今朝廷人人都成了谈玄论道的仙人,喜好到深山中去请这种满嘴虚无飘渺的人出来主政,这样的世道,孩儿是看不惯了!”

    陶侃道:“你敢喜敢怒是一件好事,但是这事不像你想的那么简单。你将来必定也是一方诸侯,你一定要记住,这样的清流名士你必须得用,即使他并没有多大的才能,但他承载着仕林与民望,用的好可比十万大军。何况殷深源,我与他相处多年,深知他的才学。他如今不出仕为官的原因和你是一样的,都是厌弃了这样的朝堂。”

    桓温听罢,沉思多时,师父的话让他的价值观发生了极大的改变,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二人之后又叙谈多时,出得书房时已是满天星斗,太尉便吩咐安排下房间让桓温暂住两日再回原郡。

    桓温出门时回头用柔和的语气问太尉:“道真哥哥(陶瞻)的灵牌设在哪里,我还没有去看望。”

    太尉满目流出哀伤,呼唤过来一个家奴,叫他带着桓温去院灵堂。陶侃的众多儿子中,唯有陶瞻颇有器才,最为倚重,然而陶瞻在苏峻之乱中被叛将冯铁杀害,尸身无处寻找,七十一岁的陶侃晚年丧子,哀痛非常。

    第二日清晨,陶太尉早起正在院中练武场中同众家武师切磋操练,忽听管家急急地前来递上拜帖,太尉放下手中兵刃,拆帖读罢,诚惶诚恐。他便吩咐下人召集儿子女婿,还有府中作客的三位公子前往正堂,自己忙换罢衣衫,亲到府门口相迎。

    只见府外旌旗猎猎,门外的街市列满了仪仗,门前四匹宝马,一乘香车,后跟使团和州府的兵甲无数,正是卫将军陆晔率领的自丹阳芜湖前来的慰问使团。

    太尉一见老友,喜出望外,上前握住陆晔的手:“陆士光(陆晔)啊陆士光,咱们可是多年不见啊!”

    不等二位老友多叙旧情,只见香车上跳下一位活泼的少女,挤到陶侃身前,道:“老陶侃!”她忽又觉得这个称呼有点儿不太合礼节,便换言到:“老太尉,你还记得我吗?”

    陶侃仔细打量着这位少女,忽然扶着胡须大笑道:“南康公主啊!多年不见,你还是这么天真活泼啊!”

    南康公主司马兴男直率地说道:“老太尉,听说你要辞官不干了,我们此行是特地来劝你的,我母后说了,你的功劳很大,还要给你赏赐呢!”

    众人一听此话,都是一愣。陆晔还想待犒军之事完成之后再跟陶侃绕几个弯子,慢慢提及此事,而陶侃也没想到使团以来就这么直接,一时间两个七十岁的老头相顾无言,面面相觑多时,便只能当作没听见,陶侃率先开口,让陆晔介绍一下使团成员。

    陆晔将王胡之、郗昙、庾翼一一介绍完毕,陶侃将众人引入府内正堂坐定,使团居左侧,府内之人居右侧。

    南康公主虽然坐在左侧队首,但还是一眼就望见了坐在右侧队尾的桓温,霎时间心中欣喜,面带桃花。